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孩子要“養育”,“養”為溫飽,“育”為教導。

有很多父母將“育”理解成了各式各樣的補習班、課後班,於是便有了“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險些抹殺了所有童趣的話。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起跑線”呢?

父母是起跑線的前端

孩子在地鐵上依偎在媽媽懷中睡著了。媽媽為了不讓孩子的腳踢到旁邊的乘客,全程用手捂住了孩子的鞋底。

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我們試想,下車後當孩子問問媽媽的手為什麼髒了時,媽媽會如何回答呢?

還是在地鐵上,一個孩子因為身體不適嘔吐了。孩子的父親立刻起身向周圍的乘客道歉,然後蹲下身體,拿紙巾將嘔吐物清理乾淨。

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我們試想,當孩子看到父親的背影時,他一定會懂得公德心比愛自己更值得尊重。

難道身體力行的善良與尊重不是最好的教育嗎?

如何做好父母,其實是可以選擇的,無論是錦衣玉食還是一件奢華的玩具,其實都不及生活中在一件小事上的言傳身教與潛移默化,所以父母的言行必是孩子起跑線的前端。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裡寫道:“只為自己著想的人是無可救藥的,也是不會受到教育的,他們是沒有教養的人,無論他受過什麼樣的教育。”

卡耐基的觀點也恰巧印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窮養,富養,不如教養。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在扔垃圾時,附帶了一張字條,提醒保潔工人要注意安全。

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我們或許並不知道,這一張字條的背後,其實只是父母平日對他人善良的以身作則。

一個5歲的男孩不僅為媽媽分擔了一個購物袋的重量,還為身後一個陌生的阿姨和小妹妹擋住了即將合上的玻璃門。

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我們相信,這個孩子推開的不僅是這扇門,而是自己永遠的心門。

學校教育理念是起跑線的末端

在孩子的小、初階段,我們往往想看到他們在功課上的名列前茅,希望藉此確定他未來在求職發展上的競爭力。但同時,我們卻在無意間忽略了孩子們的情感能力與人格內涵。

這兩點並進,其實非“名校”所不能辦到。

名校之“名”, 不僅提現在“升學率”,上,更在“教育理念”上。

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一個沒有教養的大人,不顧車廂裡其他人的感受,肆意剝起了大蒜,還把蒜皮撒了一地。旁邊的乘客雖然不滿,但礙於情面,要麼白眼捂鼻,要麼轉身離開。只有一位穿校服的女學生,走上前去,默默地彎腰把一地蒜皮撿起拾到手裡,帶出車廂。

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一個揹著書包的小學生,在沒有任何大人的督促下,扶起街邊的共享單車,

這些都不是義務,但卻是“教育理念”的結果。

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能培育出具有人格魅力的孩子才是名校最好的名片之一。

所以學校的“教育理念”更為重要。

比如吉大英才提出了“克明俊德,興學養才”的教育理念,有“德”在前,方能育“才”。

為師者必立德樹人,立身立學,教書育人相統一、言傳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與學術規範相統一。

這其實才是我們追求學區房的根本原因,因為無論規劃如何,房價如何,最終受益的只有孩子的教育與未來。

新區中 奧體旁

臨北湖 享學區

奧體玉園

13萬起首付

50萬方低密洋房社區

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什麼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