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西藏地區的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kevindurant35


說起西藏大家會想起什麼呢?雄奇神秘的雪域高原的自然風光以及布達拉宮、大昭寺這樣的人文遺蹟,無疑布達拉宮應該是西藏的人文景觀中最為知名者。相傳這是當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迎娶唐朝文成公主時為照顧來自中原漢地的公主的定居生活習慣而修建。

事實上漢、藏兩族同根同源,都發源於今天黃河上游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帶,後來漢、藏兩族的共同祖先中有一支遷徙到今天陝西、甘肅一帶的黃土高原——這就是軒轅黃帝部族,此後漢、藏兩族開始了不同的歷史演化進程。 在夏、商、週三個上古王朝時代稱青藏高原上的民族為孟族。春秋戰國時代一些羌族部落——如發羌、迷唐等部逐漸遷移到今西藏地區並逐漸和當地土著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個部落。

公元6世紀時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區的澤當、窮結一帶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與此同時其鄰近地區還有被稱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勢力:它們分佈在現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區一帶)、塔布(今山南地區東部)及雅魯藏布江中游的拉薩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論贊成為悉勃野部的首領後兼併鄰近諸部,北遷拉薩河流域,此時悉勃野部已成為青藏高原各部的翹楚。不過此時囊日論贊的政權還很脆弱:他對新徵服或新歸附地區的貴族,加以封賜和籠絡,他敢於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貴族,或授予軍權,麾師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舊貴族的極大不滿。隨後囊日論贊自己的庶民心懷怨望,王妃所屬的庶民則是公開發動叛亂:外戚如香雄、蘇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繼叛離,囊日論贊內外交困,最後被人毒死。

囊日論贊死後其子松贊干布誅滅毒殺父王的兇手,平息了悉勃野部內部的叛亂,隨後他先後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蘇毗、羊同、白蘭、党項、附國、嘉良夷等部。633年(唐貞觀七年)松贊干布遷都邏些(今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贊干布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軍事制度。松贊干布為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開始採用曆法,規定統一的度量衡,依據于田、天竺等文字創造了吐蕃文(以後發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殘酷的法律。隨著吐蕃的國力日益增長,松贊干布開始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湟谷地擴張,這裡由鮮卑慕容部後裔建立的吐谷渾汗國統治。隋煬帝時期一度征服吐谷渾,從而將青海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然而在經歷隋末動亂後吐谷渾重新建國。當松贊干布向吐谷渾擴張時唐太宗李世民也在這一帶拓展大唐的勢力範圍,兩國一度爆發過沖突,但都沒發生什麼重大損失,始終處於相持狀態。

松贊干布見難以從大唐撈著好處,轉而向大唐求婚,希望藉機吸收大唐先進文明以改革吐蕃。貞觀十五年(641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並謁見護送文成公主入藏的江夏王李道宗,行子婿之禮。之後松贊干布與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邏些城內為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然而我個人更傾向於認為:無論松贊干布是否迎娶文成公主或是大唐的其他哪位公主,他都會建造布達拉宮,只不過有可能不是叫布達拉宮這個名字而已。事實上無論是迎娶文成公主,還是建造布達拉宮其實背後所折射的是當時吐蕃社會的轉型:這一時期的松贊干布完成了青藏高原的統一,正致力於效仿先進的大唐文明進行改革。而布達拉宮所代表的定居生活模式恰恰是向吐蕃社會釋放的一種信號,象徵的是吐蕃王室對拉薩河谷地區所具有的絕對控制權,所以無論松贊干布是否迎娶文成公主或是大唐的其他哪位公主,只要吐蕃社會在向著更高的文明階段進化演變,吐蕃王權就需要一個具象化的物體作為自己的象徵,而布達拉宮扮演的恰恰是這一角色。事實上布達拉宮修建於文成公主入藏的十年前,這或許恰恰說明布達拉宮的修建和迎娶文成公主都是松贊干布改革吐蕃的一部分,而不是專門為迎娶公主而修建。

文成公主入藏後唐蕃之間的友誼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文成公主的博學多能,對吐蕃國的開化影響很大,不但鞏固了唐朝的西陲邊防,更把漢民族的文化傳播到西藏,西藏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營養得以長足發展。永徽元年(650年)松贊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致力於加強唐朝和吐蕃的友好關係。她熱愛藏族同胞,深受百姓愛戴。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

事實上文成公主入藏連同在此前後的玄奘西行、王玄策出使天竺等幾件事還催生了一條從中原經西藏直達印度、緬甸的國際通道的誕生——這條通道的名字叫做茶馬古道。唐代以前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是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其次是從蜀地通往緬甸、印度的南方絲綢之路,法顯、玄奘等西行求法的高僧無一不是沿著西北陸上絲綢之路從今天的新疆地區翻越帕米爾高原,再由中亞進入印度。誰也沒設想經由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翻越喜馬拉雅山前往印度,直到玄奘法師西行後才在他的《大唐西域記》中第一次提出通過穿越青藏高原前往印度的構想,然而此時也僅僅只是停留在構想層面而已。文成公主入藏後才開闢了從長安到拉薩的路線。松贊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的同時還迎娶了吐蕃南部的泥婆羅(今尼泊爾)的尺尊公主,由此開闢了從拉薩到尼泊爾的道路。王玄策向吐蕃和泥婆羅借兵復仇強化了三方的友誼,此後從拉薩到尼泊爾的道路進一步延伸到印度境內。

後來這條道路成為中原王朝同西南少數民族乃至緬甸、印度等地進行茶馬貿易的重要通道,因此被冠以茶馬古道的名稱。嚴格意義上這只是茶馬古道中的陝康藏茶馬古道,除此之外還存在著陝甘茶馬古道、滇藏茶馬古道和川藏茶馬古道。陝甘茶馬古道其實是西北陸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中國內地茶葉西行並換回馬匹的主道。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於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產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川藏茶馬古道是陝康藏茶馬古道的支線: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餘公里,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繫必不可少的橋樑和紐帶。

松贊干布死後論東贊、論欽陵父子成為吐蕃的實際執政者並開始和唐朝直接對抗:公元670年論欽陵率軍攻滅附屬於唐朝的吐谷渾並在接下來的大非川之戰中擊敗了唐朝名將薛仁貴,從此吐蕃盡佔整個青藏高原。此後為了奪取河西走廊、隴右、西域,控制絲綢之路,吐蕃軍多次主動和唐軍交戰:青海湖之戰論欽陵大敗十八萬唐軍;素羅汗山之戰論欽陵又大敗武周軍十餘萬人,乘勝奪取涼州。西域的安西四鎮也曾一度被吐蕃奪取。

正當論欽陵在和唐朝的戰爭中一再取勝之時吐蕃內部爆發了一場權力鬥爭:論東贊、論欽陵父子長期把控吐蕃國政,這令吐蕃王族及親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滿。698年吐蕃贊普杜松芒波傑與大臣論巖合謀託以狩獵之名前往論欽陵的駐地阿秦地區(吐蕃人對吐谷渾故地的稱呼),捕殺其黨羽兩千餘人。論欽陵欲發兵抗命,但部將卻忠於贊普,因此兵潰自殺身亡。此後吐蕃王族從權臣手中收回了權力。

704年杜松芒波傑在征討六詔期間病死於軍中,其子尺帶珠丹繼位。由於年幼,政權由祖母沒廬氏赤馬類執掌。尺帶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沒有強有力的統治者,且內無謀臣,外無良將,因此政局動盪不安。屬國起兵反抗,居心叵測的大臣們也紛紛叛亂。從705年開始,大臣岱仁巴農囊扎、開桂多囊叛亂於那拉山,西南的屬國尼婆羅、悉立也發生了叛亂。攝政的沒廬氏先後發兵征討叛亂,於709年平定了悉立。又先後處罰了一些大臣,基本鞏固了政權。

尺帶珠丹繼松贊干布之後再度迎娶大唐公主:707年唐朝以雍王李守禮女金城公主,雙方在大昭寺會盟。同時吐蕃通過用大量錢財賄賂唐朝官員楊矩,得到了青海東南部的九曲之地。714年吐蕃遣使赴長安,請求唐朝派使臣前來會盟,並要求以河源一帶為邊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騎常侍解琬前去會盟。但吐蕃對會盟的結果十分不滿,派大論乞力徐、大將坌達延率兵十萬,進攻唐朝,唐將王晙選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襲之,吐蕃軍驚懼混亂,自相殺傷,死者萬計,薛訥率唐軍夾擊,斬首一萬七千,獲馬羊超過二十萬,追擊吐蕃軍,戰於長城堡,又敗之,吐蕃軍相枕藉而死,洮水為之不流。唐軍前後殺獲數萬人,拆毀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橋樑。之後吐蕃向唐請和,並要求用與唐朝平等的禮節,玄宗不許。

此戰後唐蕃關係惡化。吐蕃遣使通好於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騎施等國,多次騷擾唐朝的西部邊境,皆被唐朝擊敗。715年吐蕃聯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費爾幹納盆地地區,介入拔汗那國的王位繼承鬥爭,但為唐朝所敗。同年吐蕃與阿拉伯共立阿了達為王,發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敗,奔安西求救。孝嵩率軍出龜茲西數千裡,下數百城,長驅而進。是月,攻阿了達於連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餘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諸國,威振西域。716年吐蕃進攻松州。松州都督孫仁獻襲擊吐蕃於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請和。717年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大破吐蕃於九曲。此後同年又於與突騎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鎮,戰於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戰敗。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請和,乞舅甥親署誓文;彼此宰相皆著名於其上。719年唐蕃雙方會盟,停止了戰爭。

在對外擴張的同時尺帶珠丹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了紅冊木牘制,將各地的戶籍、稅收、兵籍等的管理收歸朝廷管理,並設立紅冊木牘典籍備案(744年起改用黃色藏紙記載)。同時對沒用的官吏大幅度裁員,削減支出;打擊強權大臣並多次巡視各地。他還下詔對貧困地區的稅收進行減免,以緩和階級矛盾。他消弭多次內亂,健全各項管理制度,使吐蕃社會井然有序,充滿勃勃生機。尺帶珠丹在位時期奠定了日後吐蕃強盛的根基。

安史之亂後吐蕃獲得了新的擴張良機:趁唐朝西域、隴右軍團東調平叛之機吐蕃陸續佔領隴右、河西。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權趁唐衰弱之際盡取隴右道。是年冬吐蕃攻佔了唐朝的京城長安,半個月後才撤離。此後十餘年吐蕃又奪去河西之涼、甘等州。

赤松德贊在位時期聽說摩揭陀國有如來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軍遠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恆河北岸的各個小國得知蕃軍強盛,紛紛投降,成為屬國。蕃軍兵不血刃便佔領了恆河北岸地區,隨後渡過恆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國。摩揭陀人紛紛逃竄,蕃軍從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時又掠奪了大量佛像、佛經,俘虜了不少高僧。凱旋迴朝之前在恆河邊豎立大鐵柱以標明地界,並遣士兵看守。

從781年開始吐蕃趁機大舉進攻唐朝轄下的西域。唐朝為了牽制吐蕃,用離間計策反吐蕃屬國南詔,久懷不滿的南詔王異牟尋趁機投靠唐朝,攻擊吐蕃。同時用和親政策拉攏回鶻(即之前的回紇),並通好於大食(阿拉伯帝國),形成對吐蕃的包圍網。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個屬國抗擊阿拉伯帝國,並於790年策反回鶻屬下的葛邏祿各部,又派遣恩蘭·達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軍的回鶻主力,回鶻走向衰落。在792年吐蕃完全佔領了西域地區,將唐朝與回鶻的勢力徹底驅逐。同時吐蕃還將勢力擴張到雲南地區的南詔國境內,這一時期吐蕃同時對抗東面的大唐帝國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國,成功佔據了整個西域。

然而吐蕃的擴張過程中其實就已潛伏下了日後衰敗的種子:唐德宗時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聯合回鶻、南詔、天竺、大食等國共同削弱吐蕃的計策。另一方面吐蕃內部的權力鬥爭愈演愈烈,終於爆發大規模的奴隸起義,最終統一的吐蕃王朝崩潰,青藏高原重新回到了各部群雄逐鹿的狀態。

公元1218年統一了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西征西遼,由此揭開了他雄心勃勃的征服世界的宏大計劃。在隨後的七年中他統率著蒙古大軍橫掃亞歐大陸:從萊茵河畔的維也納到黃河邊的汴梁,從嚴寒的西伯利亞到炎熱的阿拉伯半島都臣服於蒙古的鐵蹄之下。1225年成吉思汗發動了他生平最後一戰,正是這場戰爭成功滅掉了西夏國。西夏的統治疆域位於今天的寧夏、陝北以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隨著蒙古人進入這一地區就和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接壤了。1236年成吉思汗的繼任者窩闊臺將西夏故地分封給次子闊端,此時金國已於兩年前被蒙古消滅,蒙古將下一個征服的目標鎖定在南宋身上,然而在進攻蜀地的過程中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卻一再遭遇挫折。這時闊端萌生了向吐蕃借道進入蜀地的念頭。

這時的形勢對吐蕃而言:其實是極其不利的——闊端在吐蕃的東北面已佔領了鳳翔路、臨洮路;在其東面已佔領了利州西路、利州東路、潼川府路、成都府路,對吐蕃形成包圍之勢。吐蕃的北面早在成吉思汗降畏兀兒、滅西夏時就已直接交界了。除東南角上有個大理政權尚存外,吐蕃可謂三面受敵。面對強大外敵的吐蕃內部存在諸多紛爭:從公元877年起由松贊干布建立的統一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權日漸分崩離析,此後吐蕃進入了長達400多年的分裂割據時期:作為藏區人民精神信仰支柱的藏傳佛教內部分化出不同的派系分別對各地區進行政教合一的統治,其中實力較為強大的派系有寧瑪派、噶舉派、噶當派、薩迦派等。藏區各教派面對強勢崛起的蒙古勢力都同蒙古保持著或多或少的納貢關係,但成吉思汗死後吐蕃地方的各教派停止對蒙古納貢而各教派彼此之間的關係也趨於緊張,發展到後來各教派幾乎顧不上同蒙古人打交道了。1239年秋闊端派其部將多達那波率領一支蒙古軍途經青康多堆、多邁和索曲卡進入前藏。蒙古軍在藏北由於遭到部分武裝僧人的反抗,燒燬了西藏佛教噶當派的寺院熱振寺、傑拉康寺,數百名僧俗群眾被殺,其中包括一個名叫賽敦的佛教法師。而位於熱振寺和傑拉康寺之間的達隆寺因為當時大霧環繞,能見度非常低,蒙古軍隊沒有發現達隆寺,才使該寺免遭一劫。

據《西藏王臣記》記載:多達那波率蒙古軍打到了拉薩河上游著名的止貢寺,可由於寺主法術無邊,祭起一陣神奇的石雨,擊退勇猛無敵的蒙古軍,以致蒙古軍未曾將該寺破壞掉。現在看來所謂的“法術”和“迷霧”顯然不能解釋達隆寺和止貢寺未遭破壞的真實原因。事實上真正阻止蒙古大軍進一步深入的是青藏高原險要的地理環境,蒙古大軍很快在這裡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在這樣的局面下闊端轉而試圖通過懷柔手段達到迫使吐蕃臣服的目的:公元1247年闊端邀請西藏薩迦派活佛薩迦·班智達在涼州同自己會盟,這次會盟最重要的產物就是《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正是這一文件向歷史宣告、向世界宣告:西藏從此正式劃入蒙元版圖,西藏屬於中國。

公元1260年十二月蒙古忽必烈可汗冊封吐蕃薩迦派的八思巴為“國師”並命其率吐蕃語言文學者重新創制蒙古文字。1269年二月由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新字製成,由忽必烈正式頒行,同時忽必烈為獎勵八思巴的功績加封八思巴為“帝師”、“大寶法王”,統領全國佛教。與此同時忽必烈設總制院管領佛教僧徒及吐蕃境內事務,由“帝師”八思巴統領。1271年忽必烈在自己的漢族幕僚建議下仿照中原漢制建元稱帝,與此同時忽必烈對全國各地的行政區劃進行了重大調整:包括今天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河南和內蒙古的一部分由中書省直轄,在地方上設置有遼陽、嶺北、甘肅、陝西、四川、雲南、湖廣、江西、江浙和河南江北十個行省,與此同時吐蕃舊地由宣政院管轄,同行省平級。

公元1370年明軍攻取洮州、岷州並進克元朝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脫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遂降明。元順帝病歿後原先忠於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領陸續歸附明朝。1371年西藏的世襲封主鎮西武靖王卜納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奧魯赤的五世孫)攜帶元朝頒發的印信,率吐蕃諸部首領到南京嚮明朝納款,表示歸順。明朝收繳了元朝授予他們的印信,分別授予他們為河州衛指揮同知、靖南衛指揮同知,並准予其子孫世襲。屬下官吏也授千戶、所鎮撫等職。1372年元朝冊封的帝師喃加巴藏卜降明並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冊封。1374年明朝正式在藏區設置烏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兩大地方行政機構。

明朝在確定藏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後陸續委任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貢、嘉瑪等故元萬戶府首領為烏思藏的行都指揮使或都指揮僉事等職,然而元朝扶持的薩迦政權已不可逆轉地走上衰敗之路,而噶舉派的帕木竹家族的勢力卻日漸發展壯大。在對帕木竹政權的情況有較為充分的瞭解後明朝就開始任命帕木竹政權的主要宗本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的官員,並且進一步在內鄔宗和仁蚌宗這兩個最大的宗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區封授的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官職都准予世襲,但是重要官職的襲職要經過皇帝的批准,並換髮敕書和印信。崇禎三年(1630年)烏思藏僧人三旦多隻等十五人入朝班貢,這是藏區領袖最後一次入貢明朝。

公元1644年清王朝定鼎北京。1652年藏傳佛教格魯派五世達賴喇嘛應召到北京覲見清世祖順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是西藏曆史上一位富有政治才能的領袖——他在明末清初的混亂局面下藉助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的兵力打敗了明朝時統治西藏的噶舉派帕木竹政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頗章王朝”。和碩特部後來被準噶爾部的葛爾丹打敗,於是進入青海建立了和碩特汗國。和碩特部在青海建立和碩特汗國後和西藏的達賴政權合作共同統治青藏高原。葛爾丹在追擊和碩特部的過程中也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青藏高原。就在葛爾丹向青藏高原擴張之時西藏達賴政權與青海和碩特汗國政權卻鬧翻了:事情的起因是五世達賴時期他的管家桑結嘉措利用自己和達賴的特殊關係掌握了藏傳佛教的教權,鑑於當時這一地區政教合一的客觀現實要想統治青藏高原必須同時具備教權和兵權,然而桑結嘉措的弄權行為使得青藏高原的教權和兵權出現了分離——教權掌握在桑結嘉措手中,而兵權掌握在青海和碩特汗國的拉藏汗手中。五世達賴死後桑結嘉措擔心拉藏汗乘機剝奪自己的管理權,於是在沒知會拉藏汗的情況下自作主張立了六世達賴。拉藏汗自然不承認這位未經自己認可的達賴,桑結嘉措深知自己手中沒有兵權,真打起來絕不是拉藏汗的對手,於是他利用自己掌握藏傳佛教教權的號召力向葛爾丹發出求援結盟的意向。葛爾丹早年在西藏學佛期間深受桑結嘉措優待,在相同的政治利益和昔日的個人感情驅使下葛爾丹率部大舉進入青藏高原。如果任由葛爾丹吞併青藏高原,那麼大清的西部疆界將完全暴露在準噶爾汗國的威脅之下,考慮到青藏高原的地緣優勢將使準噶爾汗國在面臨清軍時具有居高臨下的巨大優勢。

康熙皇帝御駕親征將準噶爾勢力從西藏驅逐後冊封了五世班禪,與此同時清朝正式設立了駐藏大臣制度,從此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達賴、班禪一道治理西藏。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5年)噶瑪噶舉紅帽系第十世活佛確朱嘉措因為同當時實際執掌西藏政教事務的格魯派達賴、班禪政權之間的糾紛外逃廓爾喀國(今尼泊爾)並引廓爾喀國軍隊發兵西藏。乾隆皇帝派福康安率兵入藏平亂,福康安成功將廓爾喀國軍隊逐出西藏。福康安在西藏按乾隆皇帝旨意對西藏事務進行了整飭:嚴懲確朱嘉措的叛國行為,廢除了噶瑪噶舉紅帽系活佛轉世,查抄了該系的寺廟和財產並強令其所屬百餘名紅帽喇嘛改奉黃教。從此噶瑪噶舉紅帽系在西藏銷聲匿跡,不復存在。為使西藏長治久安,對外不受外人侵擾,對內治理有法可依,乾隆皇帝派人與達賴、班禪的僧俗要員商議制訂出《欽定二十九條章程》,由此明確了關於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籤制度,至此中國古代王朝對西藏的控制力度達到頂峰。

民國時期面對英印當局對西藏的侵略滲透行為而設蒙藏委員會,派專員同達賴、班禪及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員們一同治理西藏,還曾一度將西藏東部的康巴地區連同四川西部的藏區劃為西康省。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至此西藏和平解放。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議撤銷西康省並將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併入西藏。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西藏真正有明確歷史記載的開始就是吐蕃,之前的所謂歷史都是一些所謂的傳說和神話故事。

1.吐蕃時期:7世紀初悉勃野部征服青藏高原,成立統一的吐蕃政權。唐太宗時,著名的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與唐朝聯姻,迎娶文成公主。唐中宗時,唐政府又把金城公主嫁給了吐蕃贊普。不要相信教科書上面的話,什麼和同一家,實際上唐朝與吐蕃政權進行了殘酷的戰爭,和親只是雙方暫時休戰的手段,即使在休戰期間,雙方也進行了無數次的小規模戰鬥。直到安史之亂髮生以後,唐朝在西域的軍隊撤回內地平亂,吐蕃趁機佔領西域。吐蕃最輝煌的時候,東壓大唐,西抗伊斯蘭,北抵回鶻,南迫六詔。

2.後吐蕃時期:隨著吐蕃歷代贊普的窮兵黷武,國力逐漸開始走向了下坡路。唐朝將來李晟等人多次重創吐蕃,公元821年,吐蕃與唐朝會盟,從此雙方基本結束了大規模戰鬥。即使如此,吐蕃內部已然危機重重,最後分為了四個派系,拉薩王系、阿里王系、亞澤王系、雅隆覺阿王系,輝煌的吐蕃帝國時代過去,各部落再也無力對外進行擴張。宋朝建立以後,在河西走廊也興起了一支吐蕃的力量,吐蕃的一個部落首領的後裔唃廝囉在以邈川(今樂都) ,青唐(今西寧)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權,可以看做吐蕃帝國最後的餘暉。角廝羅的政權最後被宋將王韶所滅,併入宋朝領土。

3.烏斯藏時期。元朝統一中國以後,劃分西藏地方行政區域。西藏地區設置了兩個宣慰司,烏斯藏宣慰司與朵甘宣慰司。並且清查人口,徵收賦稅。明朝時期,基本沿襲了元朝的行政劃分,但是創造性的發明了僧官制度。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冊封了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並確定了金瓶摯籤制度,有駐藏大臣協調、管理西藏事務。

4.民國時期。中央政府成立蒙藏事務局,派駐駐藏長官與達賴、地方長官一起管理西藏事物。

5.新中國成立以後,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通稱《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從此藏族人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歷史。


驃騎將軍劉


我們就來說說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西藏的發展歷史吧:

(一)、唐朝,那時候的西藏被稱為“吐蕃”,是一個獨立政權,唐、吐蕃之間通過聯姻來維持和平宗主關係。代表人物文成公主嫁進西藏。

唐太宗時期,吐蕃地區的領袖松贊干布仰慕盛唐,希望可以和唐代聯姻,娶得唐代公主。經唐朝內部商議,唐太宗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松贊干布專門修築的布達拉宮為文成公主居住。

唐朝和吐蕃八次會盟,由於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嫁給吐蕃贊普,所以唐蕃關係當時還是很好的。


(二)宋朝,宋朝年代西藏還叫吐蕃,因吐蕃王朝自朗達瑪死後(842年),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據一方,互爭權位,攻伐。使到吐蕃王朝滅亡,吐蕃崩潰,吐蕃陷入混戰,各個地方割據勢力爭相發生戰爭。在唐末兩宋時期,吐蕃正是出於割據混戰時期。所以很少與中原的聯繫。


(三)元朝,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西藏的烏思藏、朵甘等地成為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元朝的直接管轄之下。

元朝統一中國後,根據藏族地區的實際情況,採取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施政措施:設立中央機構總制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及西藏等地的軍政事務。

政府在西藏清查民戶、設置驛站、徵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並將元朝刑法、曆法在西藏頒行。以上該需要皆聽命於元朝政府。

還有重要的一點,元代對於行政區域的劃置,成為今後西藏行政區劃沿革的基礎。


(四)明朝,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採用收繳元朝舊敕舊印,換髮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解決西藏問題,繼承了對西藏地方的國家主權。

明朝使用建立僧官封授制度。各地有代表性的政教首領人物,明朝均賜封以不同的名號,頒給他們印章和官位,命其管理各自的地方,其職位的承襲須經皇帝批准。各級官員的任免、升遷,都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決定,並授權。


(五)清朝,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達賴五世朝見順治皇帝,受清世祖順治冊封,代表西藏納入清朝版圖。清朝循在西藏行使主權,頒令公告只要前朝所封官員進送舊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官職不變。歷代達賴、班禪須經中央政府冊封遂成定製。到了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設立駐藏大臣處理西藏事務。

清朝對西藏的施政管理是在總結元明兩朝治藏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和形勢變化作調整的。

大家覺得寫得好的多多關注,覺得寫得認真太差的就點個贊,我會多多改進。謝謝


歷史如珍寶


據傳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地區麼現第一個藏王叫聶赤贊普,其實他就是一個部落酋長,建立奴隸制王國博王國,他讓家人分管軍政事務。此時西藏地區部落很多。

公元七世紀初,松贊干布繼位,他是歷史上第一位統一西藏高原的藏王。歷經幾代贊普,到松贊干布時才征服蘇毗王國和古象雄王國,建立統一的奴隸制吐蕃王朝。他雄才大略,英明神武,重視發展社會經濟,統一度量衡,獎勵墾荒,興修水利,整修商道,創造了統一的文字。此時正為大唐貞觀年間,松贊干布與唐友好,派貴族子弟到唐學習各種文化,公元641年迎娶太宗之女文成公主,為此修建了布達拉宮。

象其它新建立的王朝一樣,吐蕃在松贊干布以後發展到了鼎盛,不斷對外擴張,多次與大唐發生戰爭。宋時,吐蕃與西夏和大宋都時有戰爭。同時內政也不穩,大將擁兵自重,大臣專權,人民苦於役,起義不斷。

十三世紀中葉,西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權。明時受封於中央。清時先後賜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1751年清政府正式授權達賴喇嘛管理西藏的地方行政事務,政教合一的制度也從此正式確立。


聽風戲雨12


說起西藏,一般人只能說起“拉薩”,“林芝”,“日喀則”等,是的,我們的教育使得我們對西藏知之甚少,但西藏是我國領土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時期起,它就加入了中國的大家庭,藏族人民是中華兒女的重要一部分。

唐宋時期–吐蕃

相信看過《天龍八部》的人,都知道鳩摩智是吐蕃高僧吧,吐蕃是西藏有明確記載歷史以來的第一個政權,唐宋時期和中央王朝就有著密切的聯繫。從《新唐書》記載“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可以大致看出其疆域。


北宋建立以後,文強武弱的大宋,對偏遠的吐蕃無力控制,聯繫也較少。而吐蕃也早已經瓦解,整個青藏高原上出現了四分五裂的局面。真正代表昔日吐蕃帝國支系青唐唃廝囉吐蕃政權,被大宋封為保順河西軍節度使,可見吐蕃在宋朝已經衰落了。

元明時期–烏斯藏

忽必烈設置總制院,用意於統領吐蕃各宣慰司的軍民財谷,後改為宣政院督管全國佛教並統轄吐蕃地區的軍政事務。

明朝設置烏斯藏都指揮使司,屬於軍事機構,掌握了西藏的封貢之權,對其內部事物並未多加干涉。烏斯藏都指揮使司下設有宣慰司、元帥府、招討司、萬戶府、千戶府等機構。



總覽元明對西藏擁有管理之權,內部事物沒有強加干涉,尊重其僧侶制度,管理官員也多是喇嘛、僧人。

清朝時期–衛藏

清朝時期,西藏實行達賴喇嘛政權,全面管轄了西藏地區,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接受清朝的冊封。清朝在西藏設置下有駐藏大臣,參與管理西藏事物,設置有正副各一員,副職成幫辦大臣。

清朝對西藏有力的管轄體現在一下三個方面:

1.冊封制度,分別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體現其在西藏宗教上的威望和特權。

2.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冊封的宗教領袖一同管理西藏諸事物,體現了行政權利的增強

3.金瓶掣籤制度,加強清政府對達賴、班禪轉世的監督和任授權利,再選的轉世靈通需要在駐藏大臣嗯監督下,從朝廷頒發的金瓶中抽籤決定達賴和班禪的人選。

漢藏民族一家親,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的建設會更加美麗富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