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廊「治癒」城市病

青海新聞網訊(本網記者 陳鬱 攝影報道)城市“蜘蛛網”、馬路“拉鍊”,這些飽受詬病的“城市病”在西寧將因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而得到“治癒”。7月27日,“大美青海·夢幻察爾汗——2018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看青海”採訪團一行走進由中建八局西北公司承建的位於青海師範大學新校區的學院路地下綜合管廊參觀,雖然地面溫度在高原的烈日下已有近30℃,但在地下管廊的施工廊道里涼氣襲人,近5000米的管廊如一個時光隧道,在燈光下向兩側延伸。

地下管廊“治愈”城市病

從師大新校區學院路管廊入口進入,沿著樓梯進入第二層,眼前,集電力、通信、供水等多種市政管線於一體的綜合管廊,一覽無餘。這是西寧市首條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示範工程。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直徑約100釐米的藍色自來水管,水管上方是三層用於安放通信等線路的支架。這是地下綜合管廊的綜合艙。

地下管廊“治愈”城市病

總長4.76公里的師大新校區片區地下綜合管廊是西寧市典型的幹線管廊,涉及三條道路,由五個艙室組成,規劃容納電力、通信、給水、再生水、熱力、燃氣、汙水、雨水等8類管線。綜合艙的一側是已投入使用的雨水艙和汙水艙,另一側是電力艙,安裝了10千伏電纜,電力艙的旁邊是外掛式燃氣艙,這樣充分考慮了燃氣使用的安全性。

整個管廊埋深2.5米,避開了1.3米的道路凍土層,另外1.2米用於容納所有過路管線。管廊頂部是人行道或綠化帶,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不影響道路交通。每隔一段距離,管廊都預留了人員出入口、通風口及管線材料投料口,今後管線更換或增容不用破開路面,直接從管線材料投料口接入即可,能滿足百年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師大新校區學院路管廊地下綜合管廊的雨汙水艙,是全國第一個將雨汙水管線入廊並已使用的艙室。

地下管廊“治愈”城市病

“在管廊示範工程建設中,我們積極引進了‘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在新材料方面,自2016年4月起,率先採用鋁合金模板,管廊項目開工起,自主研發、試驗、改進牆體移動模架體系共計6次,使用牆體移動模架體系,不僅混凝土成型效果好,而且提高了施工速度,有效解決了週轉料具的水平運輸,累計投入十套牆體移動模架體系,實現了每段管廊牆體模架的移動、支模、澆築、脫模僅用3天時間,累計使用牆體移動模架體系施工管廊8.5km。為進一步提升管廊建設速度,自2017年5月起,自主研發研發、試驗、改進頂板移動模架體系3次,為便於頂板分片整體脫模,重新改裝加工頂板鋁合金模板,完成後將大面積應用於後期管廊項目。在新設備方面,改變傳統鋼筋現場加工模式,全面使用鋼筋數控加工機械,提高加工精度及功效,實行鋼筋‘放樣、審核、加工、配送’一體化的精益化管理;在新技術方面,引進3D激光掃描儀,不僅提高了管廊建設中測量精度、而且能精準測量管廊實體結構偏差,同時為前期徵地拆遷快速提供了原始資料。使用無人機實現數據實時傳輸,便於掌控現場施工動態。”中建八局西北公司副總工程師、青海經理部經理盧國春告訴記者。

地下管廊“治愈”城市病

2015年,西寧市啟動了地下管廊建設。根據規劃,管廊工程規劃範圍涉及全市域,總長624公里,包括西寧市中心城區、多巴新城區、甘河工業園區,湟中、大通和湟源縣城區。

截至目前,西寧市一期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程投資建設63km,中建八局承建管廊30km,佔比47%。中建八局承建的師大新校區片區4.76km管廊於2016年9月部分投入使用。西川新城片區管廊已完成主體結構11.34k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