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廊“治愈”城市病

青海新闻网讯(本网记者 陈郁 摄影报道)城市“蜘蛛网”、马路“拉链”,这些饱受诟病的“城市病”在西宁将因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而得到“治愈”。7月27日,“大美青海·梦幻察尔汗——2018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采访团一行走进由中建八局西北公司承建的位于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的学院路地下综合管廊参观,虽然地面温度在高原的烈日下已有近30℃,但在地下管廊的施工廊道里凉气袭人,近5000米的管廊如一个时光隧道,在灯光下向两侧延伸。

地下管廊“治愈”城市病

从师大新校区学院路管廊入口进入,沿着楼梯进入第二层,眼前,集电力、通信、供水等多种市政管线于一体的综合管廊,一览无余。这是西宁市首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工程。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直径约100厘米的蓝色自来水管,水管上方是三层用于安放通信等线路的支架。这是地下综合管廊的综合舱。

地下管廊“治愈”城市病

总长4.76公里的师大新校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是西宁市典型的干线管廊,涉及三条道路,由五个舱室组成,规划容纳电力、通信、给水、再生水、热力、燃气、污水、雨水等8类管线。综合舱的一侧是已投入使用的雨水舱和污水舱,另一侧是电力舱,安装了10千伏电缆,电力舱的旁边是外挂式燃气舱,这样充分考虑了燃气使用的安全性。

整个管廊埋深2.5米,避开了1.3米的道路冻土层,另外1.2米用于容纳所有过路管线。管廊顶部是人行道或绿化带,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不影响道路交通。每隔一段距离,管廊都预留了人员出入口、通风口及管线材料投料口,今后管线更换或增容不用破开路面,直接从管线材料投料口接入即可,能满足百年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师大新校区学院路管廊地下综合管廊的雨污水舱,是全国第一个将雨污水管线入廊并已使用的舱室。

地下管廊“治愈”城市病

“在管廊示范工程建设中,我们积极引进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在新材料方面,自2016年4月起,率先采用铝合金模板,管廊项目开工起,自主研发、试验、改进墙体移动模架体系共计6次,使用墙体移动模架体系,不仅混凝土成型效果好,而且提高了施工速度,有效解决了周转料具的水平运输,累计投入十套墙体移动模架体系,实现了每段管廊墙体模架的移动、支模、浇筑、脱模仅用3天时间,累计使用墙体移动模架体系施工管廊8.5km。为进一步提升管廊建设速度,自2017年5月起,自主研发研发、试验、改进顶板移动模架体系3次,为便于顶板分片整体脱模,重新改装加工顶板铝合金模板,完成后将大面积应用于后期管廊项目。在新设备方面,改变传统钢筋现场加工模式,全面使用钢筋数控加工机械,提高加工精度及功效,实行钢筋‘放样、审核、加工、配送’一体化的精益化管理;在新技术方面,引进3D激光扫描仪,不仅提高了管廊建设中测量精度、而且能精准测量管廊实体结构偏差,同时为前期征地拆迁快速提供了原始资料。使用无人机实现数据实时传输,便于掌控现场施工动态。”中建八局西北公司副总工程师、青海经理部经理卢国春告诉记者。

地下管廊“治愈”城市病

2015年,西宁市启动了地下管廊建设。根据规划,管廊工程规划范围涉及全市域,总长624公里,包括西宁市中心城区、多巴新城区、甘河工业园区,湟中、大通和湟源县城区。

截至目前,西宁市一期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程投资建设63km,中建八局承建管廊30km,占比47%。中建八局承建的师大新校区片区4.76km管廊于2016年9月部分投入使用。西川新城片区管廊已完成主体结构11.34k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