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國保”:“北宋東京城遺址”訴說風華

在中國文化的版圖上,開封是一座獨特而重要的城市。北宋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作為都城的開封,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都市。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30餘年的調查、勘探和發掘,北宋東京外城、內城、皇城三道城牆和城牆上的部分城門以及城內的汴河、蔡河、古州橋等大批重要的遺址,初步揭開了北宋東京城遺址的神秘面紗。1988年,北宋東京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公佈了“十三五”時期重要大遺址152處,北宋東京城遺址成功入選。
北宋東京城遺址的前世今生
站在龍亭公園皇宮大殿上向南俯瞰,大半個開封城盡收眼底,車水馬龍、樓房聳立,好不繁華熱鬧。今日的盛景,讓人追尋著昔日北宋東京城的繁華。
著名學者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了自唐末以來的藩鎮割據和軍閥混戰的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
宋朝的建立,為當時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作為都城的東京,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大都市。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刻畫了都城東京的城市生活風貌。

由於時代的變遷、王朝的更替、戰爭的破壞、水患的吞噬等,北宋東京城被深深地掩埋在地下,昔日的繁華也被留在歷史的長河裡,成為史學界公認的“有古難覓”之地,人們只能通過文獻追憶北宋東京城昔日的繁華。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30餘年的調查、勘探和發掘,北宋東京外城、內城、皇城三道城牆和城牆上的部分城門以及城內的汴河、蔡河、古州橋等大批重要的遺址,初步揭開了北宋東京城遺址的神秘面紗。1988年,北宋東京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公佈了“十三五”時期重要大遺址152處,北宋東京城遺址成功入選。
1981年的春天,對於古城開封人民來說是個難忘的春天。就在這一年春天,一次湖底清淤意外揭開了“開封城摞城”的面紗。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龍亭東湖南岸是針織內衣廠,東邊是豆腐社,工廠廢水長年流入湖內,汙染嚴重,急需清淤。1981年春,市園林部門在湖底清淤堆山,有人發現推土機推出很多古建築用的方八磚和硃砂紅簾子篾,市園林部門工作人員當即要求停工,並將這一情況告知市考古部門。考古人員到現場勘察,隨著一層層挖下去,清理到湖底以下1.5米處時,看到明代周王府的臺基和廊廡,發現了瓷器、桌子、棕床、香爐等生活用品和建築構件。根據定位判斷,這是周王府的東偏院。

更讓市考古人員興奮的是,他們在接下來的發掘中不斷有新發現。在周王府下面,考古工作者挖出了北宋的皇宮遺址,對其進行考證後證實這座北宋皇宮正是趙匡胤當時上朝的大慶殿,震驚了世界。此後,在國家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經過30餘年的艱辛努力,考古工作者克服了淤泥堆積厚、地下水位高、遺址埋藏深等諸多困難,相繼調查、勘探發掘了北宋東京城外城、內城、皇城三道城牆和城牆上的部分城門以及城內的汴河、蔡河、古州橋等大批重要的遺址,初步揭開了北宋東京城的神秘面紗。
北宋時期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作為北宋王朝國都的東京城,經過宋太祖、太宗等9位皇帝168年的大力營建,東京城不僅成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且一度成為“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當時為了抵禦外敵入侵、防範農民起義,北宋政府對東京城的營建十分重視,使之成為一座壁壘森嚴、層層套疊、規模宏大的軍事堡壘。
氣勢恢宏的北宋東京城
經過考古人員的不懈努力,大量考古勘探發掘表明,北宋東京城由外城、內城和皇城三重城垣構成了其層層套疊的國際大都會的宏大氣勢。

東京城的外城,又稱新城、羅城,是東京軍事防禦的第一道屏障。外城是在後周時期周世宗柴榮所修築的東京城的基礎上增築而來的,史載周長50裡165步,“其高際天,堅壯雄偉”。由於歷代的兵災水患,昔日巍峨壯觀的外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並全部淤埋於地下2米~8米。經過多年的考古勘探發掘,外城的形制、北宋東京城平面實測圖輪廓、範圍及主要城門的位置已基本清楚。
經實測,整個外城遺址呈一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長方形,其東牆約位於文莊至鐵牛村南北一線、南牆約位於原開封製藥廠至郭屯村東西一線、西牆約位於南鄭門村至開封林場南北一線、北牆約位於大北崗村至南官莊村東西一線,四牆與今開封城牆基本平行,全長29120米。北宋時期,外城共有城門14座、水門7座,目前已探出的有南薰門(位於原開封市第16中學院內)等10餘座,多為直門兩重或屈曲開門的甕城門。
內城,又稱裡城、舊城,是在唐汴州城的基礎上修建而來的,而汴州城是在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由當時駐守在開封的汴州節度使李勉所修築的。據瞭解,內城的位置、形制和部分門址已基本探明。整個內城略呈正方形,其南牆位於今開封城南牆北約300米一線,北牆位於龍亭大殿北約500米的東西一線,東、西牆疊壓在今開封城東、西牆的下面,四牆總長約11550米,與文獻記載的唐汴州城的周長基本吻合,其面積較現存的開封明清城牆略小。

東京城的皇城,又稱皇宮、宮城、大內和禁中等,是北宋時期皇帝的議事殿閣和寢宮所在地。經過考古勘探發掘,現已摸清北宋皇城的大致範圍和形制,其大致位於今開封龍亭大殿前的潘湖、楊湖一帶。經實測,皇城呈東西略短、南北稍長的長方形,四牆總長2500米左右。皇城共闢有六門,其中宣德門是皇宮正門,高大雄壯、威嚴壯麗,因是高大門樓,故亦稱宣德樓。20世紀80年代中期,市文物考古隊在今新街口附近探出了一處早期門址,後經20世紀90年代勘探驗證,該門址就是宣德門遺址。
北宋時期的東京,不僅有宏偉的皇家宮殿著稱於世、幽美的皇家園林流芳千古,還有縱橫交錯、屈曲環繞的河流,因而留下“北方水城”“東方威尼斯”的美譽。
當時穿城而過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4條河道在東京城附近構成了龐大的水利網,使京城的水利交通空前發展起來,形成了“天下之樞”的有利地位,極大地滿足了東京城的物資供應。宋太祖趙匡胤曾風趣地將汴河、蔡河、五丈河比喻成為“京都三帶”。後人稱東京為“八方輻輳,萬國鹹通”的水陸大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其方便的水路運輸以及上述4條河流所帶來的豐富水資源分不開的。
說起開封,人們總會想到大相國寺。大相國寺位於我市自由路西段,紅牆碧瓦、殿宇巍峨、霜鍾遠振,有“汴京八景”之“相國霜鍾”,有“相國十絕”名滿天下。它和登封少林寺、洛陽白馬寺、汝州風穴寺齊名,並稱“中原四大名寺”。北宋時期,大相國寺成為皇帝平日觀賞、祈禱、壽慶和進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它歷經多次擴建,地位日益提升,並達到鼎盛,成為當時開封最大的皇家寺院。作為八朝古都,開封至今仍保存著大相國寺、北宋開寶寺中的鐵塔、天清寺中的繁塔等著名古蹟。

北宋東京:世界第一大都市
北宋時期,東京開封城究竟是怎樣的富庶、繁華呢?為何能擁有世界第一都市這一名號呢?
在我國封建社會里,人口的增長曆來是衡量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標誌。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北宋人口最高紀錄出現在宋徽宗大觀四年(公元1110年)。而唐朝人口最高紀錄出現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但是,北宋人口是唐朝的兩倍,在歷史上僅次於清朝。據《宋史·食貨志》記載,北宋墾田面積最高紀錄出現在宋英宗治平年間,面積為1400多萬頃。而唐朝墾田面積最高紀錄出現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僅為620萬頃,宋代墾田面積也是唐朝的兩倍多。
漢唐以來,北方小麥和粟畝產一般徘徊在一石左右,北宋由於農民精耕細作,推廣良種“占城稻”,故“長江下游、江浙一帶,中熟之年,畝產米二石至三石”(《宋會要·食貨》)。廣德湖灌區“畝收谷六七石”。北宋糧食總產量大約相當於現在的1284億斤,比唐朝595億斤增加了一倍多。唐朝稅賦收入最高紀錄出現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楊炎實行兩稅法的第一年, 財政收入為1305萬貫;而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7年),歲賦達到了1.5億貫。北宋稅賦收入為唐朝的10多倍。
據統計,北宋稅收的頂峰是在宋神宗年間,高達1.6億貫,換算成今日的美元,則當時的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寫道:“早在公元10世紀時,中國人均收入已經世界領先,而且這個地位一直持續到15世紀。”按麥迪森評估,按1990年美元為基準,在960年後,中國人均GDP為450美元,至宋末達600美元,北宋成為中國歷史上GDP最高的朝代。

北宋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北宋商品經濟,使得東京突破了市和坊的界限。傳統的都城佈局都是遵循坊市制,唐代長安城達到鼎盛。在這種制度下,整個城市如同棋盤,作為居住區的坊與作為商業區的市分離,且四周築以高牆,坊、市門口有專人把守,啟閉時間由政府統一規定,晚上實行嚴格的宵禁。北宋之初也採用這一制度,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東京城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和流動人口的增加,封閉的坊市制遭遇危機,市民推倒坊牆、臨街開店的現象屢禁不止。
到了宋仁宗年間,政府作出讓步,允許百姓臨街開設店鋪,坊市制度告別了歷史舞臺,讓位於街巷制。自此整個東京城全面開放,店鋪鱗次櫛比,商販旅人云集,大街小巷、橋頭路口均成為交易之地,連夜市也逐漸興盛起來,東京成了一座繁華的不夜城。
而在宋真宗至宋哲宗統治時期,北宋不斷改革經濟制度,實施兩稅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又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的發展。宋徽宗後期,北宋的社會經濟經歷150多年的長足發展,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時期。
此外,北宋時期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醫藥、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朝的經濟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