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參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你怎麼看?

柳侍墨


清代的千叟宴前後搞了4次,康熙2次,乾隆2次,這也好理解,也就這二位爺做皇帝的資歷能搞這種匯聚天下古稀、耄耋之年老人的盛會。

第一次是康熙52年,恰逢玄燁60大壽,他認為自秦漢以來共193個皇帝,就屬他的執政時間最長,壽命也是最長的皇帝之一,所以他就決定借60大壽這個時機,搞一次千叟宴。

整個慶祝活動持續了整個3月,所有的京官在那段時間裡,一律身穿朝服正裝,整個北京城張燈結綵、喜氣洋洋。

按照皇帝的規定,全國凡年滿65歲的老人,皆可參加這個千叟宴,到宴會之時,全國總共來了1800多人,非常熱鬧,皇帝還讓自己的皇子皇孫們出來給這些老人們敬酒。

第二次舉辦千叟宴的時候,康熙已經距離去世不遠了,當時的那小孫子—後來的乾隆皇帝全程目睹了這個宴會的盛況,感受了千叟宴的熱鬧。

作為康熙爺爺親自制定的接班人,弘曆對康熙爺爺可謂是敬仰無比,既然爺爺能幹的事情,自己為什麼不能也同樣去做呢?

乾隆福氣真的好,皇帝裡,就數他活的最久,掌控權力最久,執政期間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幾乎沒出什麼天災人禍,經常下下江南玩的開開心心,10次出征都獲得了勝利就自封為十全老人,簡直是個好福氣皇帝。

出於對爺爺的敬仰,他在即位60年後就讓位給了嘉慶帝,千叟宴也只舉辦了2次,絕不超過爺爺的次數。

這裡說說第二次,也就是千叟宴的千古絕唱,當時乾隆已經是86歲高齡,所以,他規定把赴宴的年齡標準改為70歲,不然60來歲的老人在他面前就是小屁孩。

這一次,參加的人數達到了3056人。

這一天,正是1796年的正月初四,天氣寒冷,也是他正式退位後的第四天,3天前,他剛剛把皇位禪讓給了嘉慶皇帝。

他在寧壽宮皇極殿再次舉辦“千叟宴”,但在皇極殿,畢竟地方就那麼大,除了太上皇,只有2品以上的官員和皇室宗親才能進入,三品官員只能呆在殿外的丹陛甬路上設席,四品以下官員在皇極殿外的邊邊角角設席,而那些安南、廓爾喀、朝國、暹羅等藩屬國的使臣則只能呆在皇極殿的殿廊裡,好歹比三品大員們要好一些,剩下的那些老人們等參會人員只能呆在寧壽門外的露天廣場上,地方雖然寬敞,風景也不錯,但正月裡那寒風可沒那麼善良哪。

宴席開始,照例乾隆的皇子皇孫、曾孫元孫們給各位王公大臣們敬酒,嘉慶帝帶著幾千位官員和老人們太上皇山呼萬歲,為太上皇祝壽,太上皇心滿意足,他召見那些一品王公大臣們以及年滿90歲的老人們,讓他們到御座前來,並親自賜給他們御酒,乾隆賞賜給百歲老人六品頂戴,90以上老人賞給七品頂戴,以顯示太上皇養老敬老之意。

氛圍是很好啊,可在室外那麼長時間,很多老人就已經吃不消北京城戶外的凜冽寒冬了。

宴席上,皇帝各種感言、致辭、賜食等等,每次少不了各種山呼萬歲、三跪九叩、飯前感恩,這讓很多老人就吃不消了。

本來,很多耄耋之年的老人每天的飲食也就是簡單的粗茶淡飯簡單慣了,這一趟的滿漢全席可得把他們衰老的腸胃折騰的半死。

更不用說各種千里迢迢的舟車勞頓、看見太上皇的激動心情以及宏大場面下的激動心情,心臟可受苦了。

結果,很多老人在當場就倒下了,而官員們還要騙老皇帝說這是老人們見到太上皇太激動了,而之後在回去的路上以及回去後,更多的老人就一病不起了。

隨後,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又繼續掌控了3年朝政,直至駕崩,這次千叟宴,既代表乾隆的時代結束了,也代表上百年的康乾盛世徹底終結了。


雲中史記


在真正講述千叟宴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在清朝時期,出現一個名叫李慶遠的老人,他活了多少歲呢?根據當時的記載,有的人說他活了256歲,然而清朝歷史也不過是三百年不到。古人也雲:彭祖之智不出堯舜禹而八百。


據說他一生經歷了清朝九個皇帝,先後娶過24個老婆,一生當中生育了180多個孩子。由於其非常的長壽,還自己悟出了一套長壽的秘訣,也有很多人前來巴結他。比如說在民國16年的時候,有一位大軍閥楊森想要巴結蔣介石。

把這個老人請過來,讓他給蔣介石提了一幅字,並且深得蔣介石喜歡。蔣介石在瞭解這個老人之後,為了讓世界瞭解我們的人瑞,還把他推薦給時代週刊。當然也有很多人懷疑他的壽命作假,希望尋找出證據來證明他的真假。

有人拿乾隆時期的千叟宴來說事,當時乾隆廣邀天下老人。而出生於康熙十六年的李慶元,乾隆年間舉行的千叟宴他已經是118歲。古人七十古來稀,這已經算是人瑞了,為什麼千叟宴上面的記載沒有他?
有關於他壽命的真假,這裡也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只是想給大家講述下,乾隆的千叟宴到底怎麼回事,最後為何有何麼多的老者被折麼死。清朝時期總共舉辦過四次千叟宴,乾隆的時候已經是第三、第四次了。

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當時恰逢玄燁60大壽。他認為:自秦漢以降,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就說從秦漢以來,皇帝有193個,但是像我這麼長壽的沒有一個。所以借60大壽的機會,他想舉辦一次千叟宴,這件事情當然交給禮部侍郎來做。

“今歲恭遇萬壽六旬大慶,非尋常可比。”整個活動舉辦的場面非常的宏大,整個3月期間,所有的京官全部都是穿蟒袍、補褂,打破了只穿七天朝服的習俗。而且根據康熙的規定,只要是年滿65歲的老人。不管是京官還是地方人員,全部都可以來到皇宮當中赴宴。
消息下發出去,一時間引起了全國的反響,畢竟這是一種天大的榮譽,可以近距離的接觸皇上。結果等到宴會之時,90歲以上者33人,80歲以上者538人,70歲以上者1823人,65歲以上者1846人。10到20歲之間的皇子皇孫,全部都出來給這些老人發放食物。

而且年齡越高給的寵幸越大,比如說80歲以上的人,可以到康熙這邊來喝酒。90歲以上的老者,可以來到宮門內就餐。80歲以上的在宮門外就餐,其餘的就比較遠了。但是不管怎麼樣,只要可以過來的人,全部都給他們賞了銀子。據記載總共有老漢6600多人,老婦也有7000多人。可見女人的壽命自古以來就比男人的長。

第二次發生在康熙六十一年,也是康熙在世的最後一年。在這場宴會上面,康熙做了一首七律《千叟宴》,也算是終於給這場宴會起了名字。但是這一次不是宴請天下,主要是一些退休的老官員,雜七雜八的加起來剛剛過了1000人,所以才有的這個稱號。


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於乾清宮在正月初六舉行。之所以會舉辦這次盛宴,是因為在這一年乾隆添了五世玄孫。這在現在是很少見到的情況,除了古代這種結婚比較早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這次前來赴宴的60歲以上老者超過3000人,其規模要比康熙年間舉行的都要大。

最後一次千叟宴是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嘉慶元年,因為他準備在乾隆六十一年把皇位傳給十五子嘉慶皇帝。當時乾隆皇帝已經是86歲,所以要求也有所提高。前來赴宴的老人,年齡必須在70歲以上。宴會的時間定在正月初四,地點則是在寧壽宮的皇極殿。

這次宴會邀請了5000多人,然而真正趕過來的也只不過是3000多個。在這一次宴會上面,除了沿襲之前的賞金銀之外。乾隆皇帝還給百歲以上的老人,賞了六品的官職。90歲以上的老人,則是給了七品的官職。然而乾隆年間辦下來的兩次宴會,實在是死了很多的老人。


古代說的七十古來稀,很大原因是因為古代的生活條件不好。有時候就算是簡單的感冒發燒,也有可能最後引起重大的疾病。還幸虧是中國基數大,才倖存下來這麼多年老的人。但是也別忽略了中國地大物博,這些老人真正的趕到京城,身子骨有幾個能受得了?

就說是現在,你讓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從安徽趕到北京。如果讓他坐火車,估計到了北京身子骨都要散了架。更何況古代沒有什麼快的交通工具,最好的也是馬車牛車。再加上路不好,趕到北京城還能活蹦亂跳的就沒幾個了。

再加上參會的人員實在是太多,在吃飯上面也是個問題。比如說乾隆年間的3000多人的宴會,等到宮女太監把所有的東西送到桌子上面的時候,很多的飯菜都已經涼了。更何況舉辦的時間還是正月份,天氣還是非常的寒冷。不像是在康熙年間的兩次宴會,舉辦時間都是在3月份,正是氣溫回升的時候。
幸虧在乾隆六十年舉辦的千叟宴,和珅給出了一個建議,讓這些老人吃火鍋。所以極大的減少了這種不必要的傷害,老人吃的飯也都是熱乎的。雖然有著旅途的勞累,但是好歹宮廷裡面的條件好,給的照顧也非常好。所以在第二次宴會當中,這種情況就大大的減少了。


史之策


千叟宴,顧名思義就是1000多個老人舉辦的宴會,這是清朝舉辦的一種特殊的宴會,康熙舉辦了一次乾隆舉辦了兩次,其中乾隆第一次舉辦這種宴會的時候,由於沒有經驗造成了老人大批量的死亡。

在我們看來,現在舉辦一場宴會,別說1000個人了1萬個人我都能保證飯菜上臺的時候都是熱騰騰的,但是在古代沒有這樣的技術條件,沒有像咱們這樣方便的加熱條件那麼這些飯菜一旦上桌,就很有可能冷掉,這個菜他煮出來,他得考慮時間。

在村裡面的人會有一種獨特的職業,就是在紅白喜事的時候專門搭建臨時的灶子,然後燒菜的那個師傅會講究燒菜的時間順序,這樣的話,保證每一到上菜的之後人們都可以趁熱吃菜,這是一個繁瑣的工程,每一次紅白喜事燒完以後,那大廚都累得癱在地上了。

一個村最多幾百人,但是乾隆有1000多個老頭啊,還有再加上宮裡面那些吃飯的侍衛和宮女,你無論怎麼折騰,總有人吃飯的時候是涼的。

而且有一些人做的比較偏僻一點兒,很難顧得到這些人,宮裡面又沒有那麼大的地盤兒,很多人都是在大街上,冷風吹著,在那吃了這碗飯。

而且上面有皇帝在那坐著,你可能比皇帝先吃飯嘛,這樣冷了很久以後餓了很久以後突然吃冷的菜,那一團下到肚子裡面去。魯迅先生的祥林嫂裡面,大家是否記得這樣一個情節,那就是,祥林嫂嫁的第二任老公就是因為多吃了兩碗冷飯,然後直接就歸西了,一個壯年人,都會因為這種事情死去,更何況是那些已經七老80的老頭呢。

再者,這些老頭千里迢迢從其他地方趕過來一路顛簸勞頓,那麼很有可能會面臨著水土不服的危險。水土不服這個問題呢?很多人都聽說過,但事實上,北方人到南方去的話,水土不服的症狀會稍微輕一些,但南方人一旦去北方,這個問題就大發了,再加上一路顛簸造成的舟車勞頓,那老頭的死亡率,那是真的沒法不低呀!

更何況年紀一大,血管硬化什麼高血脂,(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高血糖,高血壓,你說不定還弄出來一個心臟病,好久都沒有看見什麼大官兒了一下子看見皇帝,你還不是心臟病復發。

所以到了第二次舉辦宴會的時候,和生想了一個辦法,說大家吃涼的東西容易生病,容易出事情吶,大家一起吃火鍋吧,吃火鍋這個東西隨時都可以熱加點兒菜,然後吃點熱菜,這不就避免了吃冷飯冷菜,最後導致死亡的這種情況嗎?

本來是一件好事兒,最後的結果竟然會鬧到這步田地。乾隆自己都沒有想到。


漩渦鳴人yy


乾隆12歲的時候,人們還喊他弘曆。那一年在乾清宮,他參加了一場盛大的宴席,他爺爺康熙拉著十二歲的弘曆給給一些白髮蒼蒼的老人敬酒,康熙皇帝舉起酒杯,底下跪滿了一群白髮蒼蒼年近古稀的老人。


那場面年少的弘曆不理解,和一幫老頭喝酒有啥意思呢?一個漂亮的小姐姐也沒有。

轉眼他也到了爺爺的年紀他忽然理解他爺爺了,人生七十了,什麼事情都體驗過了,什麼慾望都淡了,唯獨想看看同齡人中是不是自己活的最好呢。


乾隆五十年弘曆七十五歲了,他在當年爺爺舉辦千叟宴的乾清宮舉行了第一次盛大的宴席,士農工商60歲以上的老人,都能來參加。


在這次盛會上,乾隆還看到了一位老壽星,105歲的郭鍾嶽。


這位郭鍾嶽就是和乾隆對了一副對聯:


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

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


是民間傳說活了141歲的老人瑞,不過在《乾隆朝上論檔》清楚寫著這位老人活了105歲,四年後的乾隆五十四年,他還活著,還準備赴京去恭賀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


郭鍾嶽系福建莆田縣人,現年一百九歲,飲食步履如常,並據郭鍾嶽告稱,明歲赴京恭祝。萬壽屆期當飭令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等語謹奏。

從福建到京城,在乾隆年間算得上萬水千山,那個年代,沒有現代的交通工具,道路不好走,雖然文中要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但是從邊遠省份顛簸到京城真的能要了這些老人的半條命。


乾隆第一次千叟宴邀請的是60~65歲的老人,到了嘉慶元年,乾隆皇帝八十六了,那些六十左右的老人比他小了整整二十歲,隔了一輩人,所以這次千叟宴提高了准入門檻,七十歲的老人才能參加,九十歲的老人才能在太上皇的御座前就坐,能獲得六品頂戴。


安徽105歲的老人熊國沛在家人的照料下,也來到了寧壽宮,獲得了太上皇的親自接見。

千叟宴對於官員也許意義不大,尤其那些頂級官員,但是對於這些底層百姓來說,家裡有人能參加千叟宴,是他們一輩或者幾輩人的榮光,千叟宴是他們在地方上身份的象徵。


所以只要家境殷實,家裡有老人夠格參加千叟宴,他們都會千方百計的送老人來參加,參加一次,就如范進中舉一樣,從此在自己家鄉也可以是老爺了。


對於這些風燭殘年的老人來說,千叟宴就是他們留給兒孫的精神和物質的財富,但是千里迢迢舟船勞頓,他們的身體未必能吃得消。


在千叟宴上就有老人暈倒、樂倒、飽倒、醉倒,大約有的老人這一倒就再也起不來了,參加完千叟宴還要千里迢迢舟船勞頓的回到老家,一來一回一些老人耗盡了他們的生命值。


不過為了自己的家族,大約這些老人不顧年老也願奔波,這就是為啥郭鍾嶽109了還要給乾隆祝賀八十大壽的原因,他們的餘生也許不再是為自己活著,他們在為自己子孫後代的福祉奔波。


那一代老人不是這樣呢?


所以他們也許路上很慘,身體受盡折磨,但是心中大多無怨。


==============




薛白袍


這個題目有歧義,有故意“噴”乾隆的嫌疑,其實“千叟宴”是一項與民同樂的、有意義的御宴,即使是放到現在也有很多地方效仿,2006年永福就舉行了“千叟宴”,但是為何說乾隆折磨了老人?這又是怎麼回事?為何會出現“折磨”老人的說法?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千叟宴”

這是清朝宮廷的大宴,規模相當大,宴請的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不限種族不限官民,凡是滿足條件的皆可參與,被宴請的老人必須按時趕到京城參加,首創於康熙,興盛於乾隆,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踐行孝德,搭建一個和睦相處、尊老愛幼的平臺,加強中央皇權與百姓之間的關係,清朝一共辦了四次“千叟宴”,其影響力非常大。

首次康熙

公元1713年,康熙60大壽,康熙認為從秦漢以來,都沒有能和自己一樣長壽,在位時間如此長的皇帝,於是決定辦一個萬壽慶典,當時場面非常大,搭建的綵棚有20里長,其中90歲以上的老人33人,80歲以上的538人,70歲以上的1823人,65歲以上的1846人,康熙命令皇子皇孫10歲以上20歲以下的全部出來為老者端茶倒酒、分發食品。

二次康熙

公元1722年,康熙此時69歲,為了提前慶祝自己70歲生日,又在乾清宮舉辦了這次“千叟宴”,為此還作了一首詩,以此紀念自己的帝王生涯,此次乾隆也在場,充當了“服務員”,為這些老者倒酒,這次“千叟宴”給乾隆留下的印象非常大。

三次乾隆

公元1785年,康乾盛世,百姓安居樂業,乾隆想起爺爺康熙舉辦的“千叟宴”,決定效仿,此次的御宴規模更大,有皇親國戚還有前朝元老,更多的是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乾隆和康熙一樣,為了讓子孫懂孝道,吩咐他們按照排序依次敬酒,並賞賜前來的老者如意、壽杖、朝珠、文玩、銀牌等物品,其中值得說到的是有個叫郭鍾嶽的老人,已經141歲被邀請參加御宴,老者們一邊感嘆這滿漢全席的豪宴,一邊感嘆清朝政府的政策好。

四次乾隆

公元1795年,此時的乾隆85歲,這次他提前退位,當上了太上皇,嘉慶給乾隆你舉辦了“千叟宴”,這次和前三次不同,因為乾隆的年紀偏大,按照65歲的話,前來的老者都可以做乾隆的子嗣了,所以將年齡改成了70歲,期間邀請了5000老者參與,最後參席者只有3056人。

乾隆這一次可謂滿心歡喜,因為嘉慶皇帝組織讓3056名老者全部直呼萬歲,面對眼前這些耄耆老人對自己的祝壽,乾隆留下了感動的淚水,他為後世立下榜樣,繼承了爺爺康熙的孝道,此次前來的老者還受到乾隆的封賞——七品頂戴。

“千叟宴”雖說是弘揚中國文化傳統,宣傳孝道,放在今天實行確實是一項有紀念意義的活動,但是要放在古代,那就未必,這也就是為何說乾隆“折磨”死了很多老者。

其一:路程遙遠,長途跋涉,古代交通工具無非就是馬車、乘船、不行,要知道“千叟宴”邀請的全都是65歲以上的耄耆老人,那個時候,能活到65歲以上的並不多,就算能活這麼久,身體還硬朗的更是屈指可數,然而他們又收到了請柬,皇命難違,很多老者離京城甚遠,有的提前一個月就出發,在途中去世的也有,行程勞累體力不支,有的沒到京城就已經患病,無法參加,病情稍有好轉,又要啟程回去,面對這樣的折磨,有幾個老人受得了,要知道現如今讓一個老者坐一天火車都難受。

其二:御宴菜品酒類繁多,有御廚精心製作的滿漢全席,更主要的是美酒佳餚全免費,老人貪杯,很多離京近的,身體硬朗的老者,在御宴上大吃大喝,據記載,乾隆最後一次“千叟宴”時有很多老者暈倒、樂倒、飽倒、醉倒,況且這次老者皆在70歲以上,老人見老人,誰也不服誰,拿起酒杯就是幹,醉的不省人事比比皆是。

正因如此,“千叟宴”的舉辦,康熙和乾隆邀請的老者,實際數量遠沒有發出去的請柬多,但是他們也明白,有的可能實在來不了,有的有可能在途中受盡折磨病逝,因此並未大怒。


羽評郡主


“千叟宴”是清朝宮廷的大宴之一。不過“千叟宴”卻不是由乾隆發明的,而是由乾隆的爺爺康熙發明的。
但是為什麼會有人說參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呢?因為同樣是辦“千叟宴”,乾隆辦的“千叟宴”的效果,比康熙辦的“千叟宴”的效果差多了……有康熙辦的“千叟宴”這個珠玉在前,一對比,就顯出來乾隆辦“千叟宴”時的問題了。
古語說“人到七十古來稀”,老人六十歲,會被稱為“知天命”的年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古代醫療條件簡陋,就算是王親貴胄,能活到六十歲也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所以,當乾隆的爺爺康熙皇帝迎來了自己的六十大壽時,他就籌劃了第一次“千叟宴”。
康熙的第一次“千叟宴”辦完之後,社會上刮起來一股尊老、敬老之風——您想啊,連皇上都把老人們召集到一起吃飯喝酒,官民們能不上行下效?
所以,第一次的“千叟宴”效果非常成功。

於是,康熙在自己六十九歲的時候,又辦了一次“千叟宴”。

這兩次“千叟宴”給乾隆皇帝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第二次,乾隆還是少年。他以皇室成員的身份,出來為老人們授爵勸飲,分發食物。
少年留下的深刻印象讓乾隆皇帝在自己年老時也萌生出了舉辦“千叟宴”的想法。
然而,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性格卻致使了很多老人因為參加“千叟宴”而死。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古代沒有火車、汽車、飛機這種高速代步工具,人們長途跋涉最好的工具就是馬車。

古代也沒有馬路沒有高速公路,長途跋涉的時候經常都會沒有路。碎石路、土路,就算是最好的待遇了。

你讓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坐著馬車,輾轉顛簸跨省進京……這本身就是一項非常考驗身體的事情。
古代醫療水平低下,老人們在長途跋涉的路上極容易水土不服,但是又要趕路,就算吃壞肚子,也不會有時間養病的。
於是,就有一部分老人“陣亡”在進京路上了……
其次,那些有幸到了北京的老人,在參加“千叟宴”時,也是要受諸多限制的。
比如,老人們見到王親貴胄,是要行禮的。而且,乾隆皇帝在舉辦“千叟宴”的時節,正值隆冬。

乾隆既然是舉辦“千叟宴”,那麼參加宴會的老人,就不可能只有三五百。

千人的宴席,得準備多少菜?廚師得準備多久?每一道菜從製作,到上桌的時間要多久?
你讓一個六十歲的老人,在隆冬時節,給許多官員貴族磕頭作揖,然後再等在寒風中;過了許久,吃一些已經涼了的冷食……老人們會不會因此而生病?
宴席上的冷飯冷菜,老人們不吃還不行!不吃,說明你對皇帝不敬。
試問這樣一通流程下來,有多少老人能夠全身而退?
所以,說參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一點都不誇張。
事實就是這樣。

白馬晉一


乾隆皇帝延續了康熙、雍正兩朝的輝煌,一起締造了清朝統治的巔峰時代——“康乾盛世”,足可見乾隆是個有雄韜偉略的皇帝,可是現代人對他的評價並不高,究其原因,大抵就是乾隆一生好大喜功,標榜自己與康熙同樣英明,處處效仿康熙卻總不得其法。

乾隆是康熙選中的接班人,乾隆一生最敬佩的就是祖父康熙,立志成為祖父那樣偉大的皇帝,為人處世像康熙看齊。康熙在位時曾經數次南巡,檢閱河工、私訪民情,乾隆效仿祖父便有了六下江南;康熙待人和藹、治下寬仁,乾隆就對貪官放任自流。

題目中的“千叟宴”也是乾隆效仿康熙之舉,下面縱橫就說說千叟宴是怎麼回事:

千叟宴是清朝宮廷大宴之一,顧名思義是皇家宴請天下老人的宴席。由康熙皇帝首次舉行,整個清朝一共舉辦了四次。

千叟宴首次舉行是在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康熙皇帝60壽誕時,康熙為了與民同樂,專門大擺筵席宴請天下老人,無論官民,不論滿漢、無謂男女,只要是65歲以上的長者,能按時到達京城者都可參加宴會。當時酒宴從西直門排到了暢春園,長達20裡;赴宴者有千餘人,皆是耄耋之年,白髮蒼蒼的老者,來自社會的各個階層,國家的各個角落。千叟宴的舉行,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敬老愛老的風潮。

第二次千叟宴是在康熙六十一年,當時69歲的康熙借70華誕即將來臨之際,宣揚天下太平、民生富庶而舉行的。這次宴會地點選在了乾清宮,對參加宴會人員的資格做了限制,得是年逾65歲的滿漢文武大臣、致仕退斥人員。

康熙特意下令皇家子孫10歲以上、20歲以下者,都要出來給老人們斟酒、分發食物,扶著80歲以上的老人來到康熙面前敬酒。年少的的弘曆親眼目睹了宴會的盛況,在心底種下了效仿的種子。

乾隆五十年的大清朝四海昇平、百姓安居,乾隆決定在乾清宮舉辦一場千叟宴。這場千叟宴邀請了年過花甲的宗室皇親、文武大臣、士農工商、外邦使臣、民間素人3000餘人,宴席擺了800多桌,整個皇宮都是人聲鼎沸。

席間,乾隆命皇子皇孫給90歲以上的老人敬酒,並賜予厚賞。

乾隆六十年,也就是乾隆禪位給永琰的那年,已經85歲的乾隆以太上皇的名義又一次舉辦了千叟宴。此次宴會在寧壽宮的皇極殿舉行,受邀人年齡由60歲漲到了70歲。這次宴會實際到場了3056人,嘉慶更是親自帶著這些白髮老翁給乾隆拜壽,給乾隆六十年的皇帝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成就了乾隆十全老人的願景。

乾隆舉辦千叟宴的初衷確實摻雜了些為自己歌功頌德的成分,但千叟宴確實是為引導天下人愛老敬老的。至於說有許多老人為此喪命,確實如此,但並不是被乾隆折磨的。

千叟宴在紫禁城舉辦,參加宴會的老人們都是從各地趕往京城赴宴的,古代交通不便利,偏遠的地方都是要坐馬上走上數月才能到達京城。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一路舟車勞頓、風餐露宿,因此喪命者大有人在。

宴會之上,美酒佳餚,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沒見過這麼豐盛的伙食,拼了命的吃,老年人腸胃脆弱,忌油膩忌多食,吃多了消化不良也會要了一些老人的命。

千叟宴上人多菜也多,許多菜端上來已經涼了,於窮人來講涼菜也是好的,要拼命吃;於富人來講,涼菜不好也不敢不拼命吃。耄耋之年還吃一肚子涼菜,後果可想而知了。

儘管老人們身體孱弱,經不起千里迢迢赴京參宴,但是成為皇帝的座上賓的誘惑戰勝了所有困難。即使不為了自己受人尊重,也要為了子孫的福祉豁出命的趕赴千叟宴。


史論縱橫


乾隆是康熙大帝的孫子,這孫子能當上皇帝沾了他爺爺的光了,所以稱帝后,時時效仿爺爺的一些作法。比如康熙掌權62年,乾隆表示不會超過60年,這孫子名義上掌權60年後退休,實際是退而不休,退而不放權,當起了太上皇,這樣看來,他實際掌權達63年零4個月,超過了他爺爺,這符合乾隆的性格——好大喜功。

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六下江南;其實好的地方你可以效仿,但不顧實際情況的照搬就有點離譜了。比如康熙當政期間曾舉行了兩次“千叟宴”。乾隆也效仿舉辦了兩屆“千叟宴”,這孫子效仿也就罷了,居然別出心裁搞了新花樣,結果好事變成了壞事,把一些老人活活折騰死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欲知詳情聽我從頭慢慢講來。



▲康熙

首先了解一下“千叟宴”是怎麼一回事。

“千叟宴”顧名思義是一千位老人“聚餐”,不過不侷限在一千位。這是康熙60歲壽誕“首創”的“政治秀”。康熙為了拉近和漢人的距離,旨在發揚光大儒家思想的“孝道治天下”。昭告全國65歲以上的老人,不論貧賤富貴,都可以到京城暢春園參加宴席。



▲千叟宴

康熙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康熙舉辦的第一次“千叟宴”參加的人數不下7000人。時間是在康熙60歲壽誕這一年的三月初一至月底。年齡最大90歲以上的有7人,這些人都接受了皇帝親自敬酒。

據說當時盛況空前,一派官民同樂的盛世景象。其實康熙不必這樣作秀,他完全可以給老人們一些物質獎勵。沒必要吃一頓飯喝一頓酒。老人吃了喝了以後還不是受苦的受苦,捱餓得捱餓,只不過在京城留下一地雞毛,只不過康熙留下盛名而已。

康熙嚐到了甜頭,效果立竿見影,於是在70大壽來臨之前,也就是69歲時再次舉辦了一次“千叟宴”。據說70歲生日壽誕要提前一年舉辦。這次是康熙的最後一次壽宴。這次邀請的都是離退的老臣和宗室成員,不過千餘人。舉辦千叟宴沒多久,康熙就掛了。




▲乾隆

乾隆舉辦了兩次“千叟宴”。

乾隆在12歲時參加了第二次“千叟宴”,第一次他還小,記憶不深刻。第二次他覺得爺爺舉辦的不夠氣派,他要超越爺爺的規模。

乾隆五十年(1785年)74歲的乾隆舉辦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千叟宴”。時間在正月初六。這次邀請了宮中退休官員大約3000人,民間的老人不是太多,據說最大的一位叫郭鍾嶽,當時141歲。規模其實不是最大的一次,即便如此還是出了點事,那就是有些老人吃喝太多,狼吞虎嚥,暈倒醉倒的不在少數。

康熙舉辦了兩次都沒有出現這種情況,為何乾隆舉辦第一次就出現這問題呢?

歸根結底就是生活水平決定一切,醉倒和喝倒的都是民間老人,朝中當官的老人沒一個喝醉和撐著的。這不難理解,乾隆當政時,官員貪汙腐化很嚴重,有和珅這樣害群之馬,官僚作風能好到那裡?官員和皇室貴族不缺吃喝。而民間百姓則不同了。



▲千叟宴

大清朝早已被乾隆掏空了,百姓民不聊生,生活水平自然下降,好不容易開開洋葷,打打牙祭,不狠命吃喝才怪呢?(腦補那些乞丐吃大餐的情景!)

乾隆可不管這些,喝死撐死是你個人的事,有政治效果我繼續舉辦。(乾隆舉辦第二次千叟宴)

乾隆六十一年(1796年)85歲的乾隆覺得時日不多了,“人生70古來稀”,再不瘋狂就來不及了,加之這一年他禪位於兒子嘉慶,反正是國家出錢,不搞白不搞。這次乾隆要搞大的場面。他要玩出新花樣。

乾隆把年齡段上提了十歲,也就是說70歲以上的老人才能參加“千叟宴”。地點設在寧壽宮的皇極殿。時間是正月初一。

範圍除了離退休的老臣外,全國各地只要符合7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參加。這次除了賞賜吃喝外,還有一個優待條件,那就是90歲的老人給個縣官當(七品頂戴)。百歲老人賞六品頂戴。我的娘啊!這吃了喝了還有官當,全國轟動了,70歲的老人被兒女們架著行進在進京的路上。




▲和珅

說實話,假如沒有政治榮譽,單純吃喝我估計一些行動不便的老人不會出門在外吃喝一頓,有了官職可做,老人不去兒女也不同意吧。於是帶病行走在路上的老人多了起來,由於風餐露宿,加之天寒地凍,一些老人沒走到京城就活活折磨死了。

有幸走到京城的老人,吃喝以後又死了一批,原來千叟宴舉辦的時間選擇的不恰當,北京正月是一年最寒冷的季節,這些老人有可能從沒吃過山珍海味,這次計劃大快朵頤,一副抹胳膊挽袖子大幹一場的架勢,由於人多上菜的人少,熱菜上來都涼了,老人想開洋葷,加之對皇帝的崇拜,再冷再涼也在所不辭,風捲殘雲狼吞虎嚥,“皇帝如此看得起我們,喝死也值!”老人都是這樣想的。

這些老人吃進去喝進去並不難,難得是如何消受,結果可想而知,拉稀消化不良當天就死了許多老人,有的勉強回到家不久也就掛了。說實話,乾隆就是殺手,為了作秀,把一些老人活活弄死了。


秉燭讀春秋


我是歷史伶俜者,你來問我來答

...... 這第三碗酒,朕要敬給朕的死敵們,鰲拜、吳三桂、鄭京、葛爾丹,噢~還有那個朱三太子啊,他們都是英雄豪傑呀,啊!他們造就了朕哪~他們逼著朕,立下了著豐功偉業,朕恨他們,也敬他們,哎,可惜呀,他們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們死的安寧,祝他們,來世再於朕為敵吧!

在《康熙王朝》中有一個場景是康熙宴請古稀老人和老臣們吃飯,派皇子皇孫給老人們敬酒,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千叟宴”。

康熙朝的第一次千叟宴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六十歲生日,自認為“自秦漢以降,稱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綿長,無如朕之久者。”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從秦皇漢武到現在,就數朕活的最久、在位時間最長,於是有了大操大辦的念頭。

為了辦好這次宴會,乾隆昭告天下,說是隻要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上,不論官民,不論貴賤,都可以前往暢春園參加宴會 ,一睹龍顏。

這次宴會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為了可以容納夠足夠多的老人,宴席一直從暢春園擺到了東門,足足二十餘里。

乾隆朝的千叟宴



康熙皇帝雖然是千叟宴的創始者,但卻盛行於乾隆朝。

乾隆還小的時候就受到了康熙的寵愛,甚至帶到了身邊親自撫養,在康熙第一次舉行千叟宴的時候,還特地把乾隆給帶到了身邊。

乾隆五十年,乾隆為了慶祝自己的第五世元孫出生,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邀請了蒙、滿、漢、朝鮮、西藏等族和代表共三千餘人,規模之大,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君酢臣酬九重會,天恩國慶萬春延。祖孫兩舉千叟宴,史策饒他莫並肩。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共舉行四次千叟宴,分別是為了慶祝康熙六十和七十大壽;乾隆的第五世元孫出生和退位當上了太上皇,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是為了不超過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的記錄才選擇退位的,他也是唯一一位掌握大權的太上皇。

至於說問題所說的“參加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乾隆折磨死了”其實是沒有的,但參加千叟宴的老人有很多都去世了。

這些老人本來就年事以高,古代交通運輸不方便,馬車太過顛簸,有很多老人在路上就去世了,有些好不容易到了北京,參加了千叟宴,但千叟宴規模太大,宴席不是都在室內的,北京的冬天有多冷大家想必也很清楚,加上君乃天子,乾隆敬酒和說話的時候這些老人又得不停的行禮,有很多老人都沒有撐過去。撐過去的老人在回家的途中又是一輪顛簸,又有老人在回去的路上去世,所以才有了很多老人被乾隆折磨死了這一說。


歷史伶俜者


“千叟宴”是康熙和乾隆爺倆搞出來的,盛情款待全國65歲以上的老人,讓他們免費吃喝玩樂,但這種宴會對老人而言不啻一種折騰,由此折騰死的不是沒有。

千叟宴是康熙首創,他在位期間一共舉辦過2次,一次是自己60歲時,一次是自己70歲時。

舉辦千叟宴有多重目的,一是營造尊老敬老愛老的氛圍,提倡孝道;二是慶祝皇帝大壽,讓皇帝熱鬧高興一番;三是塑造皇帝關愛百姓的形象藉以籠絡民心。

康熙舉辦第一次千叟宴時,條件是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官民不限,都可以參加。

第二次舉辦千叟宴時,乾隆12歲,因為10歲以上20歲以下的皇子皇孫都要出來給老人斟酒,所以乾隆目睹了這次千叟宴的全過程,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康熙是一個大有為之君,但晚年好大喜功,喜歡給自己塗脂抹粉,他舉辦千叟宴就是其中一種方式,乾隆能力比不上康熙,好大喜功卻更有過之,所以他到了晚年,也模仿康熙爺爺舉辦了2次千叟宴,而且規模更宏大,檔次更高,滿漢全席、皇家珍酒一律敞開供應。

與會的老人們歡欣鼓舞,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樂不可支。

但千叟宴對很多老人而言,並非完全是一件好事,甚至有的老年人為了這頓“免費的午餐”失去生命,付出了慘重代價。

為什麼會有老人因為千叟宴而死呢?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是累死。千叟宴是面向全國範圍的,有些老人聽說皇帝親自招待,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發誓排除萬難、拼了老命也要參加,但古代交通不便,有些地區距離京城遙遠,光是趕路就要費j幾十天甚至好幾個月的功夫,即便坐著馬車也難免舟車勞頓,有的老人直接累死在路上了。

二是病死。由於機會難得,有些老人略有小病不當回事,帶病趕赴京城參加宴會,但一路奔波,加上水土不菲,身體虛弱之下病情加重,直接就病死在路上或京城了。有的雖然參加了千叟宴,但宴會上很多飯菜都涼了,吃了也容易得病,只是回到家中才病死。

三是撐死。千叟宴的招待規格很高,這些皇家廚子做的飯肯定好吃,很多農村老人根本就沒吃過這麼豪華的飯菜,一旦開吃“就像飢餓的人撲到麵包上”,暴飲暴食一番,而老人消化吸收能力很差,吃得太多,消化不了,很可能導致把人“撐死”,樂極生悲。

四是醉死。千叟宴上都是好酒,普通老百姓一輩子都喝不著,逮著機會必定是放開了喝,有的甚至喝的酩酊大醉,老人醉酒很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病疾病發作,一命嗚呼。

五是激動死。有些老人心臟和腦血管不好,受不了太大刺激,一介草民突然見著皇帝,那個緊張加激動,“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我給皇帝敬杯酒”,一旦激動過度,就容易誘發腦出血和心臟病,不小心可能就活不過來了。

“千叟宴”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籠絡民心,粉飾太平,也就康熙和乾隆喜歡,夾在中間最務實的雍正就沒幹過,即便雍正能活到60、70歲,估計也不會搞這種形式主義。

當前,也有一些地方模仿古代搞“千叟宴”,當然更多是為了湊個熱鬧,跟康熙、乾隆舉辦“千叟宴”的動機目的完全不同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