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最致命的軍事錯誤是輕信劉邦,與其屈辱過江東不如戰死成英雄

如果說,中國歷史上誰才是第一戰神,那肯定非項羽莫屬。

項羽不光力大無比,武藝超群,而且,天生就具有一種領袖氣質。

更重要的是,他是個無比重情重義之人。對楚人,對部下,對朋友,對虞姬,對劉邦,莫不如此。

但也正因為這樣,當這些情義蕩然無存時,本可全身而退的項羽唯有選擇戰死沙場。

項羽最致命的軍事錯誤是輕信劉邦,與其屈辱過江東不如戰死成英雄

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一個關鍵原因是,他過於相信劉邦,缺乏成熟的政治智慧。

劉邦死乞白賴地向他借兵,他借了。跟他立下盟誓,分兵抗秦,他立了。鴻門宴不該違背范增計謀,但他違背了。

最最不該的是,劃分楚河漢界後,他依然毫無戒心地相信劉邦互不侵犯的鬼話。結果就是這次,被劉邦突然襲回殺個措手不及,終致最後的垓下之圍。

論軍事、論經濟,項羽劉邦此時已難分高下,但一山不容二虎,一土不容二國,連這麼淺顯的政治規律都不明白,所以項羽不是輸給了劉邦,而是輸給了自己,輸給了自己的天真單純。面對劉邦的背信棄義,他除了傷心絕望,剩下的就是自作孽不可活的自譴與認命。

項羽最致命的軍事錯誤是輕信劉邦,與其屈辱過江東不如戰死成英雄

另一個關鍵原因是,他最心愛的虞姬已死,活著又有何意義?

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

沒有虞姬,過了江東又如何?

項羽最致命的軍事錯誤是輕信劉邦,與其屈辱過江東不如戰死成英雄

再一個關鍵原因是,當年跟隨自己滅秦的江東子弟,如今都無一生還,內心羞愧無顏面對。

彼時,烏江亭長曾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有人說,這是李清照無比讚賞項羽寧死不屈的氣節。

我看並不見得,因為這更像李清照內心對老公極為不滿的諷刺。趙明誠在敵人來的時候不戰而逃,丟城更丟人,李清照對此耿耿於懷,因而作詩抒懷。

項羽最致命的軍事錯誤是輕信劉邦,與其屈辱過江東不如戰死成英雄

李清照思古追今,想到的是希望丈夫也像項羽這樣英勇地戰死沙場,但她可曾想過,項羽的死或許是種真正對生之深情與執著,而並非炫耀於人前的氣節與誇飾。所以儘管烏江邊26騎全體跪在地上請求他上船,他仍不肯。

他是可以活的,但是虞姬死了;他是可以活的,但是八千江東子弟死了;他是可以活的,但是劉邦一次次的背信棄義,讓他厭倦。活著,對他是種恥辱,死去,才是一種生之尊嚴。

項羽應該過江東,但是,他更應該英雄而負責地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