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大學黃妙琦:80後新視角,讓教師培訓工作更具時代性

大連大學黃妙琦:80後新視角,讓教師培訓工作更具時代性

黃妙琦

黃妙琦,大連大學人事處教師發展中心職業發展科科員、助理研究員,曾被評為“2017年遼寧省高校教師網絡培訓工作先進個人”,從事教師發展工作3年。作為一名年輕的80後教師職業發展培育工作者,黃妙琦如何看待教師發展工作,有著怎樣的工作理念呢?

“在我看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這八個字同樣適用於高校的教育發展建設,即‘科教興校、人才強校’。作為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主體,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黃妙琦說。“日常工作中,我的理念是‘三個堅持、一個推進’。堅持立德樹人,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教師培育工作的主旋律。教師隊伍建設的根基在於教師的品德樹立,這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業務能力、職業規範、職業道德等價值觀取向;堅持創新引領,把創新作為教師培育工作的核心點。積極開展創新性、適應時代要求的高定位、高素質、高標準的開放式培訓是新時代教育的主要導向;堅持服務需求,把需求作為教師培育工作的出發點。推進智慧教學發展,把智慧化作為教師培育工作的著力點。”積極探索“互聯網+教學”模式,構建智慧化新教學模式。開展學科探索性、前瞻性研究,逐步實現資源共享,推進精品課程建設,樹立特色專業品牌。

黃妙琦表示,近年來,特別是最近兩年,教育部一直在推進信息化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鼓勵混合式教學。作為教師職業發展培育工作者,她扮演的角色就是梁橋,一端將優質的混合式教學資源、途徑提供給教師,促進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的創新;另一端,當教師自身有切實的可行性想法時,為他們搭建廣闊的平臺,推動教學發展。

為了推進教師發展,推進智慧教學,大連大學也進行了大力度投入,取得了不少成效。2017年底,大連大學被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授予2018年度在線教育“智慧教學試點項目”——“大連大學全方位打造雨課堂教學示範項目”,6位教師獲得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學之星”榮譽稱號。

在這個過程中,黃妙琦做了大量的工作。2017年9月,她與學堂在線聯繫、合作,針對大連大學教師的特點,推出一系列混合式教學相關的培訓課程,如慕課的教學設計與應用、雨課堂的教學應用、開放精品課製作等;為了讓教師能夠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獲取資源,她在可利用的空間下,不斷的開闊、探索,逐步開展與國內一流大學名師對接,走進名師課堂、與名師面對面等系列培訓模式;在開展各類培訓工作時,她更加註重軟環境因素,讓教師體驗到培訓本身是一件有溫度的事情;在希望教師獲取相應的資源時,也能讓他們感受到整個過程不再停留於簡單的“一次性”模式。對教師參培後的運用情況,採取了線上線下多渠道的“跟進式”服務。

她介紹,為了落實好項目“全方位”的構想,大連大學採取線上線下兩種模式:線下,主要以培訓課程為主,也會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定製培訓課程,如雨課堂×思政、雨課堂×英語、雨課堂×信息等,將智慧化更加細緻的融入到學科中。線上,結合時下最熱門的宣傳、交流方式,利用雨課堂微信群、直播平臺、小視頻錄製等,邀請參培過的教師、感趣的教師、技術人員以及雨課堂官方資深專家等進行交流、分享。此外,針對雨課堂培訓課程,還會定期徵集意見,開展線下主題微沙龍,請各部門相關領導參加回答近期詢問度高的問題等。也會定期與校電視臺合作,採用街頭隨機採訪形式,讓學生在無教師參與的壓力下,瞭解學生對教師教學的真實評價。

黃妙琦透露,通過近三個月的“跟進式”調查,教師們有極高的熱情度參與雨課堂的培訓及使用。部分各學院專業教師們會自發的利用課餘時間互相教授、指導。雨課堂在課堂上的效果非常好,很多學生開始“偏愛”使用雨課堂教學的課程,大大增加了課上師生間的互動,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間接地,通過雨課堂的運用,緩解了教師們的職業倦怠感,教師也不再是照本宣科的演員,在教學過程中,會適時地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拋出一個個“驚喜”,更好地把握住了課堂教學的能動性,從而真正成為了學生頭腦風暴的激發者。

大連大學黃妙琦:80後新視角,讓教師培訓工作更具時代性

黃妙琦在清華

作為一名80後教師職業發展培育工作者,黃妙琦坦言,她對教師發展工作充滿熱愛,也願意幫助老師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她希望更多老師能有打破“常規”的勇氣,不再僅僅只是單純的輸出知識,要思考怎樣與資源、技術結合,嘗試新的思維與方式輸出“固定”教學模式外的東西;同時,要積極嘗試與學生互換角色,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而不是單一的唱“獨角戲”。

她認為,“教師育人不僅是教師對學生,也是對自身教育的過程。終身學習、終身教育是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至上精神。關於未來,我們永遠都是所知甚少,但它卻每時每刻的悄然來臨。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它是一個‘充電的時代’,只有不斷地吸收‘電能’才有能力轉化為‘熱’傳導給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