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三大騙局:不善統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馬謖的死屬於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大多數人討論的都是孔明如何不識人,以及馬謖如何的自大。其實,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背後有著一個,諸葛亮不得已而為之的騙局。

要談馬謖的死,必須要提諸葛亮北伐。

自劉備夷陵戰敗而病逝後,蜀漢損失慘重,境內各地爆發了不同程度的暴亂。諸葛亮花了數年時間安定、治理蜀漢,使得蜀漢國力大增,南征孟獲,又獲取了大量軍需補給。

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一方面策反東三郡守將孟達,牽制魏軍,一方面以漢中太守魏延為丞相司馬,並調鎮東將軍趙雲來漢中,準備北伐。孟達被司馬懿擒斬,諸葛亮也不救援。

次年,諸葛亮寫下著名的《出師表》,統領步騎兵號稱二十多萬,出師北伐。

三國第三大騙局:不善統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準備北伐

魏延建議讓他統五千精兵,五千人運糧,從褒中沿秦嶺向東,經子午谷北上,直達長安。鎮守長安的夏侯楙怯而無謀,“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魏國聚集軍隊需20日,丞相大軍可趁機從斜谷匯合長安,一舉平定長安以西。

但諸葛亮認為“子午谷之計”不安定的因素太多,不會那麼順利,很容易陷入進退維谷之地,因此決定穩紮穩打,從坦道攻隴右,隔斷雍、涼,作為進攻跳板,“十全必克而無虞”。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雖然有賭博的嫌疑,但好歹有賭贏的概率。諸葛亮穩紮穩打的贏一個比自己大數倍的國家, 幾乎毫無勝算,純粹是折騰,蜀漢最後就是被諸葛亮和姜維給折騰垮的。當然,這不在本文的探討範圍。

諸葛亮最終派趙雲和鄧芝等領少數兵馬,號稱是蜀漢主力,作為疑兵,由箕谷擺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直逼長安的樣子,以吸引魏軍。

魏帝曹睿不知是計,急命曹真都督關右諸軍,駐守郿縣,前往抵禦趙雲。趙雲成功的把魏軍吸引在箕谷口一帶,形成對峙。諸葛亮則親率十萬大軍,趁勢向祁山發起進攻。

三國第三大騙局:不善統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形勢圖,紅色為投降郡

雍州有十郡,隴山以西為隴右,有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自古為“四塞之國”,兵家必爭之地。由於魏國毫無防備,諸葛亮突然殺到,隴右五郡中南安、天水、安定直接投降,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

雍州刺史郭淮退往上邽固守待援,姜維等守將則投降了諸葛亮。關中震動,曹魏“朝野恐懼”。魏帝曹睿急忙從洛陽趕到長安,並派張郃抗擊進攻祁山的諸葛亮。

從關中穿越隴山的東西通道有四條,從南向北依次是:隴坻道、番須道、雞頭道、瓦亭道,其中番須道的咽喉之地就是街亭。諸葛亮不可能提前知道張郃走哪一條通道。

當然,最後張郃選擇了番須道。諸葛亮於是派人前往鎮守街亭,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眾人都說應該以他們為先鋒,前往鎮守,諸葛亮卻違背眾人意見選擇了馬謖。

臨行前,諸葛亮告誡馬謖,要靠山就水紮營等等。然而,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又不聽王平力諫,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大敗馬謖。

馬謖丟了街亭,蜀軍失去了隴右線上的隘口,魏軍長驅進入隴右,諸葛亮進無所據,只得放棄北伐。趙雲由箕谷退兵,又將棧道燒燬,使得魏軍無法追擊,損失不多。事後,諸葛亮斬馬謖,提拔王平,並自貶三級。

三國第三大騙局:不善統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馬謖和王平守街亭

那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騙局在哪兒呢?騙局就在馬謖的死因上。根據史料記載,馬謖有三種死法。

其一,“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即馬謖在獄中病故,出自《三國志·蜀書·馬良傳》。

其二,“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即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其三,“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即馬謖畏罪潛逃,出自《三國志·蜀書·向朗傳》。

注意,這可沒有裴松之引注的成分,完全是紮紮實實記錄在《三國志》中的。一個人的歷史,在另一個人寫的史書上,出現了截然不同的三種記載。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強行把三種結果湊到一塊,大致可以做出如下推斷:馬謖畏罪潛逃,又被抓住了,還下了大獄,好友向朗知情不報,還因此獲罪,諸葛亮想把他斬首示眾,他卻在獄中病故了。貌似也能說得通。

三國第三大騙局:不善統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馬謖之死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街亭之戰的具體情況。街亭,即街泉亭,原為街泉縣,是東西穿越隴山的番須道上重要的軍事關隘、兵家必爭之地,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東漢時期,隴坻道改建後,走的人逐漸多了,番須道逐漸衰落。

番須道上的街泉縣失去了交通要道的地位,人口慢慢向南面的隴坻道遷移,逐漸減少,只能降格為亭了,即街泉亭,簡稱街亭。街亭是由附近的清水河的支流衝擊出來的一塊,寬約六公里、長達十幾公里的河谷開闊地帶。

馬謖所領的先鋒軍,約有1萬人左右,魏軍約5萬人,而街亭附近的開闊地帶,根本不足以防守住張郃的魏軍,換言之,當道紮營,要以1敵5,還要排開了佔滿川道,根本不行。

當道不行,原來的縣城,百年後已殘破不堪,所以馬謖考察地形後,也不選擇據城,而是提議屯兵附近的南山,有人反對,認為舊縣城雖破也可勉強一用,但馬謖仍決定上山。

街亭是一處扇形的川道,小城位於圓弧上,而南山位於圓心的位置,有百畝平地,可以駐軍,兩側是清水河支流,三面都是懸崖峭壁,所以馬謖屯兵南山的做法是沒問題的。

但是為什麼會失敗了呢,因為張郃斷絕了山上的水道,引起蜀軍的恐慌。馬謖不得已,置之死地而後生,衝下山一陣掩殺,終因實力相差懸殊,被打得大敗,最終街亭失手。

三國第三大騙局:不善統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街亭是一處扇形的衝擊平原

既然街亭這麼重要,諸葛亮為什麼不親臨陣前呢。毛主席就說過,“亮宜親臨戰陣”,先集中兵力吃掉張郃再說,而不是分兵去阻擋張合。馬謖作為先鋒在抵擋張郃,諸葛亮在哪呢?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裴松之引注《袁子》,“亮之在街亭也,前軍大破,亮屯去數里,不救”,也就是說,馬謖部潰敗的時,諸葛亮大軍離馬謖不過數里,卻因為他平生不用險,想穩紮穩打,先平定隴右,再去和張郃拼殺,白白的喪失了機會。如果諸葛亮大軍趕到,和馬謖前後夾擊,那麼到底誰贏,還未可知。

所以,街亭之敗,在於諸葛亮,而不是馬謖。事後,諸葛亮反思戰敗的原因:“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街亭戰敗的後果非常嚴重,除了魏軍可長驅進入隴右,而蜀軍進無所據,離攻佔長安問鼎中原只有一步之遙的第一次北伐,只得就此宣告失敗外,日後蜀漢多次北伐,再也沒能獲得比這次令三郡投降更大的影響。

魏國也將防禦重點由原來的東吳轉移至蜀漢。以至於後來諸葛亮的四次率軍北伐,形勢更加困難險峻。

三國第三大騙局:不善統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馬謖和街亭之失

諸葛亮知道,以後可能再也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街亭之失,總要有人背鍋。馬謖臨機指揮,雖說和街亭之失,關係不大,但是他違背了諸葛亮的命令。所以,馬謖之死,其罪不是因為戰敗,而是因為不聽號令,自行其是。

街亭戰敗後,諸葛亮殺死了不聽號令的馬謖和將軍李盛,剝奪了將軍黃襲等的兵權,嚴格執行諸葛亮命令的王平反而升官了。諸葛亮承認街亭之失,但不承認是他的戰略失誤。

諸葛亮是蜀軍執刀人,不能讓人知道他不善於統軍。在這次北伐中,諸葛亮犯了幾個錯誤,其一,忽視魏延“子午谷奇謀”,其二,沒有集中兵力消滅張郃,其三,沒有救援街亭。

諸葛亮作為主帥,卻不善於統軍,這還怎麼領導北伐。他不得已施展了一個騙局,說馬謖不遵守他的命令,導致街亭失守,言下之意,如果聽從他的命令,街亭就不會失守了。

其實,無論馬謖聽不聽諸葛亮的命令,以馬謖率領的1萬多蜀軍,根本擋不住張郃的5萬魏軍,如果諸葛亮不救援,街亭早晚失守。

三國第三大騙局:不善統軍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街亭之失,在於諸葛亮

為了掩蓋真相,諸葛亮才把街亭之敗,以及第一次北伐之敗的錯誤,推到馬謖身上,並“突然”想起了先主劉備的話“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街亭失守是我的錯,我不該用馬謖啊,說是他的錯,其實還是推給了馬謖。

諸葛亮欺騙了所有人,甚至連馬謖的死,也不公開,這也是為什麼馬謖的死有三種說法的來由。為北伐計,不擅長統軍的諸葛亮,反而揮淚殺了臨機統軍的馬謖。

馬伯庸先生在《三國配角演義》中提出了一個假設:馬謖發現城牆破敗,難以作為屏障,只有選擇山上紮營,同時派王平駐守水源,但王平不戰而逃,惡人先告狀,而費禕出於對馬謖的嫉妒,加上對諸葛亮接班人位置的垂涎,殺張休、李盛滅口,阻止馬謖面見諸葛亮,與王平聯手陷害了馬謖。

總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為了推脫責任,掩飾其不擅統軍的事實,而不得已為之的騙局。馬謖臨死前必定大罵諸葛亮,你自己的黑鍋,憑什麼要我來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