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為何守不住街亭?老闆最無法忍受職場“馬謖”的三個錯誤

劉備不看好馬謖,在《三國志·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馬謖為何守不住街亭?老闆最無法忍受職場“馬謖”的三個錯誤

影視劇劇照,侵刪

劉備看人很準,關羽、張飛都不是武將出身,劉備能看到他們的能力。徐庶、龐統、諸葛亮、法正,願意跟隨劉備,因為劉備能看到他們的才華。劉備看人也很客觀,他知道兒子劉禪“不才”。對有才能的人,劉備都很尊重。但劉備不欣賞馬謖,說他不可大用。馬謖大意失街亭,證明劉備對馬謖的判斷是正確的。

如果從心理角度去分析馬謖,他有三個妨礙思維的特質,即困惑失察、斷言推理、線性假設。

對認知盲點的習慣性忽視

需要制訂計劃的崗位,面試要篩查的第一個特質是困惑失察。其定義如下:對認知盲點的習慣性忽視。

在《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裡,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這一句中的“龍掛”,即龍捲風。曹操指著龍捲風問劉備:“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玄德曰:“備肉眼安識英雄?”

馬謖為何守不住街亭?老闆最無法忍受職場“馬謖”的三個錯誤

在上面的對話裡,曹操問劉備,瞭解龍嗎?劉備說不了解;曹操再問劉備,知道誰是英雄嗎?劉備說不知道。劉備有個習慣,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明白地說不知道。在第三十五回裡,劉備拜訪水鏡先生,水鏡曰:“豈不聞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謂無人?”玄德曰:“備愚昧不識,願賜指教。”……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玄德曰:“伏龍、鳳雛何人也?”

不論是在曹操面前,還是在水鏡面前,劉備對自己不知道的事,就坦然地說不知道。馬謖不一樣,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的事,馬謖也以為自己知道。馬謖的這種狀態,就是劉備說的“言過其實”。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裡(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司馬懿引兵二十萬,從長安出發,準備進攻蜀軍。聽到探報,諸葛亮大驚曰 :“……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便問 :“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語未畢,參軍馬謖曰 :“某願往。”諸葛亮說 :“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馬謖曰 :“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在上一段對話中,馬謖轉移了話題。諸葛亮說,街亭很重要,也很難守。如果馬謖正面回應,他應該說他知道街亭重要,它是蜀軍運送糧食的唯一通道,也是蜀軍從關中退回漢中的唯一通道。然後,他應該說,他知道街亭難守 ;街亭是一個路口,沒有地勢依據。最後,他應該說,他有守街亭的計劃,他會壘石牆、挖塹壕,建立一個易守難攻的據點。

在與諸葛亮的對話當中,馬謖轉移了話題,說他自幼熟讀兵書,怎麼會守不住一個街亭。這好比諸葛亮說,今天這頓飯不容易做,而馬謖說他從小看菜譜,怎麼會做不好一頓飯。他們兩人說的話,不是同一個話題。馬謖這樣說話,因為他沒有想過,街亭為什麼重要,如何才能守住街亭,但他又急於立功,就言過其實地說,“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諸葛亮接著說:“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在這一段對話中,馬謖再次轉移了話題。諸葛亮說,司馬懿、張郃都不好對付。

如果馬謖不轉移話題,他應該說,他知道司馬懿有謀略,也知道張郃善戰,所以他準備壘高牆、挖深溝,把據點修紮實,再多儲糧草、多備弓箭,堅守據點,避免正面交戰,讓司馬懿的謀略,和張郃戰鬥力發揮不了作用。但在對話中,馬謖又一次轉移了話題,怎麼對付司馬懿和張郃,他想都沒想,他再一次言過其實地說,“有何懼哉!”

在上面的兩段對話中,馬謖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都巧妙地轉移了話題,讓諸葛亮覺察不到他不知道。面對未知,人們通常會有困惑感,而馬謖不一樣,面對未知時,他不但不困惑,還會表現出一種瞭然於胸的自信。這個獨特的習慣,會導致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馬謖的這個習慣,叫作困惑失察。

馬謖為何守不住街亭?老闆最無法忍受職場“馬謖”的三個錯誤

《三國演義》馬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困惑失察的直接後果,是對困惑不敏感。人一旦對困惑不敏感,思考就容易出問題,因為困惑是思考的開關。人的行為,都以某種感覺為開關。例如,人先感到餓,然後去吃飯;先感到渴,然後去喝水,飢渴是吃喝行為的開關。思考也需要開頭,思考的開關是困惑。人有困惑才思考,就像口渴才喝水一樣。

沒有困惑的人,自然不會思考。聰明人犯低級錯誤,不是聰明人沒有思考能力,而是他們沒有思考。馬謖是聰明人,諸葛亮評價馬謖是“當世之英才”。但馬謖的困惑感有問題,這使得他時常不思考。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是說他什麼都敢說,對自己不明白事情,也敢於“言過其實”地評說。

在公司裡,困惑失察的人,不能給別人制訂計劃,也不能給自己制訂計劃。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裡,馬謖對諸葛亮說:“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諸葛亮說:“軍中無戲言。”馬謖曰:“願立軍令狀。”諸葛亮從之,馬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馬謖不知道如何守住街亭,他不去思考司馬懿和張郃會怎樣進攻。

在全然無知的情況下,馬謖就賭上全家人的性命,這不是他胸有成竹,而是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果馬謖要改變困惑失察:首先,他需要承認自己的困惑失察;然後,他需要教練輔導,練習如何面對困惑、表達困惑。經過長期的練習,馬謖能從困惑失察中走出來。如果企業不具備輔導條件,就應該在面試中篩查困惑失察。

脫離現實的推斷

需要制訂計劃的崗位,面試要篩查的第二個特質是斷言推理。其定義如下:基於陳述性結論的推理。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裡,馬謖和副將王平,帶領二萬五千精兵到了街亭,他們先查去看地勢。看到路側面有一座山,馬謖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王平曰:“參寫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馬謖見路側面有一座孤山,他覺得可以在山上屯兵。王平提議在大路邊築高牆,憑藉工事,二萬五千精兵可以抵禦十萬敵軍。

同時,王平不同意在孤山上屯兵,他認為如果魏兵把孤山包圍,街亭就很難守住。馬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王平曰:“……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馬謖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

上面的對話,反映了馬謖和王平的思維差異。馬謖想在孤山上屯兵,他做決策的兩個依據都來自兵書,一是“憑高視下,勢如劈竹”,二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王平反對在孤山上屯兵,理由都來自對實戰的推演,萬一孤山被魏軍包圍,很難突圍;萬一取水的道路被魏軍阻截,人馬飲水會成大問題。

像馬謖那樣,不根據真實情景,而只是根據兵法上的教條來進行判斷推理,這種思維方式,叫作斷言推理。斷言推理中的“斷言”,指一個陳述性的結論。例如,“今天星期三”,這句話是一個陳述性的結論,它就是一個斷言。一切結論都是有條件。

“今天星期三”,這個結論也是有條件,把條件說出來,這句話要這樣說,“按照一週七天的星期制度,今天是星期三”。這樣說話很麻煩,為了方便,人們在說話的時候,會省略彼此知道的默認條件,直接說“今天星期三”。在兵書上,“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句話是一個結論,這個結論也有條件。而馬謖忽略了它的條件,並把它當成一個定律來指導下一步行動,像馬謖這樣的判斷推理,就是斷言推理。

馬謖為何守不住街亭?老闆最無法忍受職場“馬謖”的三個錯誤

街亭失守之後,諸葛亮喚王平進帳,責之曰:

“吾令汝同馬謖守街亭,汝何不諫之,致使失事?”王平曰:“某再三相勸,要在當道築土城,安營守把。參軍大怒不從,某因此自引五千軍離山十里下寨。魏兵驟至,把山四面圍合,某引兵衝殺十餘次,皆不能入。次日土崩瓦解,降者無數……非某之不諫也,丞相不信,可問各部將校。”

諸葛亮責備王平,馬謖要在孤山上屯兵,這麼明顯的錯誤,王平為什麼不勸馬謖。王平說他再三相勸,但馬謖不聽,還威脅要治王平的罪。王平怕諸葛亮不信,讓諸葛亮去問一問其他軍士。

王平擔心諸葛亮不信,這個擔心有道理,因為馬謖所犯的錯誤違背常識,王平說服馬謖,用常識就能說服。而王平確實是用常識在說服馬謖,例如,他說山上屯兵,沒有水源,士兵和馬匹如果不喝水,會體力衰竭,如果作戰緊張出汗,沒有水,體力會更加衰竭,所以,在沒有水源的山上,士兵的戰鬥力不會以一當百,而恰恰相反,軍隊會迅速土崩瓦解。

馬謖不聽王平的勸告,因為斷言推理的依據不是邏輯性,而是權威性。

馬謖在山上屯兵,因為兵法有云“憑高視下,勢如破竹”,在馬謖心中,兵法比王平權威。而且,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是兵法大師孫子說的,孫子的權威性遠勝過王平。如果王平想說服馬謖,就要找出比孫子更權威的兵法大師,用權威大師的斷言,去否定“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樣才能說服馬謖。

在公司裡,需要制訂計劃的工作,工作者不能有斷言推理特質,因為斷言推理會妨礙邏輯思維。

馬謖不根據實情制訂計劃,也不被常識和邏輯說服,要等計劃徹底失敗,他才會得到一個慘痛的教訓。探索性和創新性的工作,更加不適合斷言推理特質的馬謖,因為他會根據權威教條去做判斷,這會讓探索脫離現實。

錯誤的主觀假設

需要制訂計劃的崗位,面試要篩查的第三個特質是線性假設。其定義如下:主觀假設的線性延伸。

在失守街亭之前,馬謖堅信自己會立下大功,理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相信權威教條,並按教條安排戰略。聽說司馬懿大軍逼近,馬謖主動提出守街亭,這是他第一次把自己置於死地;馬謖立下軍令狀,這是第二次把自己置於死地;他在孤山上屯兵,這是第三次把自己置於死地,也把兩萬五千名士兵置於死地。如此堅決地置於死地,馬謖相信,他自己能立下奇功,“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

王平苦勸馬謖,在路邊下寨,馬謖不同意,王平曰:“若參軍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於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

王平提出分兵下寨,是希望馬謖萬一被困時,他可以來援救。而馬謖覺得,王平分兵下寨也好,免得王平來分他的功勞。在和王平對話時,馬謖的思維像在隧道里,他只能看到隧道口的光,那光就是馬謖想象中的奇功。那個奇功來源於一系列“死地而後生”的主觀假設。馬謖從一連串主觀假設中,而得出一廂情願的理想結果,這種自娛自樂式的主觀分析,叫作線性假設。

馬謖為何守不住街亭?老闆最無法忍受職場“馬謖”的三個錯誤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影視截圖,侵刪

線性假設,是忽視多種可能性,只沿著一種可能性作推測。打個比方,假如某人撿到一個雞蛋,他就沿著這個雞蛋往下想,如果蛋生雞、雞生蛋,蛋又生雞、雞又生蛋,如此循環,他就會成為大富翁。這個“蛋生雞、雞生蛋”的發財夢,就是線性假設。

以“蛋生雞、雞生蛋”為例,樹狀假設是這樣的假設。某人撿到一個雞蛋,他想,第一步“蛋生雞”,有 3 個分支,分支 1,蛋是壞蛋;分支 2,好蛋,沒孵出小雞;分支 3,好蛋,孵了小雞。第二步“雞生蛋”,有 4 個分支,分支 1,小雞是公雞;分支 2,母雞,但沒長大;分支 3,母雞長大了,但不會下蛋;分支 4,母雞會下蛋。按這個步驟連續推算下去,從一個雞蛋推算到大富翁,概率接近於零,所以,“蛋生雞、雞生蛋”的發財夢沒有意義。像這樣,把眾多可能性都列出來,再按照概率進行決策,這樣的思考方式,就是樹狀假設。

馬謖為何守不住街亭?老闆最無法忍受職場“馬謖”的三個錯誤

樹狀假設的人,頭腦開放,能看到各種可能。線性假設的人,會鑽到牛角尖裡。馬謖就鑽到了牛角尖裡,他到了街亭,一眼就看中了那一座孤山,因為那是“蛋生雞、雞生蛋”的線性假設上,不可缺少的一環。

在公司裡,需要制訂計劃的工作,工作者不能有線性假設特質,因為線性假設會誤導分析,讓計劃失去理性的分析基礎。

迷信線性假設的人,不能制訂計劃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計劃會浪費機會。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中,諸葛亮率兵北上,大軍駐紮在陝西漢中,準備北伐長安。一日,諸葛亮在寨中商議進兵,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而走……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陽穀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

魏延向諸葛亮建議,他率五千精兵,行軍十天到長安,先一舉拿下長安,諸葛亮再率大軍北上,這樣可以一舉收復長安西邊的大片地區。

諸葛亮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銳氣。決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從大路進發,彼必盡起關中之兵,於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可得中原?”

諸葛亮曰:“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遂不用魏延之計。

諸葛亮不採用魏延的計策,因為這個計策的邏輯,是“蛋生雞、雞生蛋”的線性假設。魏延帶五千精兵,急行軍十天,不被魏軍發現,這件事有可能實現。魏延希望用五千精兵,嚇得長安守軍棄城而走,這件事的概率接近於零。

如果長安守軍沒有棄城而走,魏延靠五千精兵攻下長安,概率同樣接近於零。如果魏延帶領五千精兵,奇襲到了長安城下,長安守軍把這支小分隊包圍、消滅,概率接近百分之百。所以,諸葛亮笑曰:“此非萬全之計也。”

若諸葛亮採用魏延的計策,最大的損失是機打草驚蛇,把機會浪費掉。

在現代商業經營中,常見打草驚蛇的案例。例如,電腦的圖形界面,最早是由施樂公司在 1973 年研發成功,但施樂公司沒有批量生產。到 1981 年,施樂推出商用級的圖形界面,引起計算機的革命。可惜,

施樂公司準備不充分,沒有圍繞圖形界面,做好系統的和持續的開發。蘋果公司看到施樂的圖形界面後大為驚歎,集中力量推出升級版,結果,蘋果公司推出的圖形界面,後發先至,反超施樂。

困惑失察、斷言推理、線性假設,這三個特質,會妨礙計劃能力,你中招了嗎?


本文作者:劉向明(來源《超級面試官》)

馬謖為何守不住街亭?老闆最無法忍受職場“馬謖”的三個錯誤

《超級面試官》劉向明 著

這是一本融入最新管理學和心理學知識的面試實用手冊,介紹了面試中快速分辨崗位和應聘者是否匹配的邏輯和方法。幫助企業減少試錯成本、提高篩選速度,為企業打造最合理的員工架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