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望診,聞診,切診等對疾病有一定了解

司馬遷曾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

中醫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望診,聞診,切診等對疾病有一定了解

扁鵲由望診而知齊桓公有病在身,並言明病之深淺以及不治之後果,齊桓公因無自覺症狀而不以為然,再三拒絕治療,結果疾病漸深,不治而死。此為中醫診斷無症狀疾病的較早記載。中醫不僅可以通過望診,而且可以通過聞診,尤其是通過切診診斷疾病,判斷疾病的深淺。中醫古籍中診斷無症狀疾病的例子不勝枚舉。

中醫之所以可以認識無症狀疾病,和其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密切相關。中醫辨治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所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以辨別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關係,並予以相應治療。無症狀疾病因症狀缺乏而有別於其他疾病,因此,以症狀為中心的問診受到限制,但通過仔細的望診、聞診、切診等可以彌補問診缺乏的不足,而對疾病進行辨治。中醫認為,“望而知之謂之神”,通過對神、色、形、態的細緻觀察,可以獲得對病人的初步印象,為進一步診察提供線索。辨舌更是辨證論治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五臟六腑都直接或間接通過經脈、經筋與舌相連,“辨舌質,可決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淺深”。脈診更是中醫診斷學之精華,《內經》雲:“微妙在脈,不可不察”;“脈者血之府”。脈象能客觀反映機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氣血運行及機體升降出入情況。總之,通過色、脈、舌等這些中醫獨具特色的診法,在症狀缺乏的情況下,仍可以推知臟腑的堅脆、陰陽的消長、邪正的盛衰、病情的輕重、病位的深淺、病性的寒熱等有關情況,從而為辨證施治提供依據。也就是說,中醫對疾病的診治具有前瞻性、推測情況,從而為辨證施治提供依據。也就是說,中醫對疾病的診治具有前瞻性、推測性,如中醫可從脈弦細、頭暈目眩、煩躁易怒等肝腎陰虛之證中推測患者有中風的可能;根據“腎主骨”的理論,還可以推測具有腎虛表現的人易患頸椎病等骨質增生類疾病;根據患者素食肥甘厚味、體態肥胖、舌苔厚膩、脈弦滑等推測患者可能患有高脂血症、高粘滯血癥甚至動脈粥樣硬化症等。

中醫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望診,聞診,切診等對疾病有一定了解

但是,儘管在症狀缺乏的情況下,中醫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望診、聞診、切診等對疾病有一定了解,對無症狀疾病的認識有一定的優勢,但中醫對此類疾病的診斷缺乏規範和依據,在理論探討方面相對較少,因此,雖然說無症狀疾病古已有之,但在當今醫學發展水平下,無症狀疾病的中醫診斷實為有待解決的新問題。

中醫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望診,聞診,切診等對疾病有一定了解

因此,無症狀疾病的診斷在現階段尚須限定在對現代意義疾病的診斷,即指臨床無特異性症狀或體徵,但能通過化驗、特異檢查等確立診斷的一類疾病。

中醫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望診,聞診,切診等對疾病有一定了解

中醫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望診,聞診,切診等對疾病有一定了解

中醫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望診,聞診,切診等對疾病有一定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