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望诊,闻诊,切诊等对疾病有一定了解

司马迁曾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

中医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望诊,闻诊,切诊等对疾病有一定了解

扁鹊由望诊而知齐桓公有病在身,并言明病之深浅以及不治之后果,齐桓公因无自觉症状而不以为然,再三拒绝治疗,结果疾病渐深,不治而死。此为中医诊断无症状疾病的较早记载。中医不仅可以通过望诊,而且可以通过闻诊,尤其是通过切诊诊断疾病,判断疾病的深浅。中医古籍中诊断无症状疾病的例子不胜枚举。

中医之所以可以认识无症状疾病,和其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密切相关。中医辨治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辨别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予以相应治疗。无症状疾病因症状缺乏而有别于其他疾病,因此,以症状为中心的问诊受到限制,但通过仔细的望诊、闻诊、切诊等可以弥补问诊缺乏的不足,而对疾病进行辨治。中医认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通过对神、色、形、态的细致观察,可以获得对病人的初步印象,为进一步诊察提供线索。辨舌更是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通过经脉、经筋与舌相连,“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脉诊更是中医诊断学之精华,《内经》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脉者血之府”。脉象能客观反映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气血运行及机体升降出入情况。总之,通过色、脉、舌等这些中医独具特色的诊法,在症状缺乏的情况下,仍可以推知脏腑的坚脆、阴阳的消长、邪正的盛衰、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病性的寒热等有关情况,从而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也就是说,中医对疾病的诊治具有前瞻性、推测情况,从而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也就是说,中医对疾病的诊治具有前瞻性、推测性,如中医可从脉弦细、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肝肾阴虚之证中推测患者有中风的可能;根据“肾主骨”的理论,还可以推测具有肾虚表现的人易患颈椎病等骨质增生类疾病;根据患者素食肥甘厚味、体态肥胖、舌苔厚腻、脉弦滑等推测患者可能患有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甚至动脉粥样硬化症等。

中医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望诊,闻诊,切诊等对疾病有一定了解

但是,尽管在症状缺乏的情况下,中医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望诊、闻诊、切诊等对疾病有一定了解,对无症状疾病的认识有一定的优势,但中医对此类疾病的诊断缺乏规范和依据,在理论探讨方面相对较少,因此,虽然说无症状疾病古已有之,但在当今医学发展水平下,无症状疾病的中医诊断实为有待解决的新问题。

中医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望诊,闻诊,切诊等对疾病有一定了解

因此,无症状疾病的诊断在现阶段尚须限定在对现代意义疾病的诊断,即指临床无特异性症状或体征,但能通过化验、特异检查等确立诊断的一类疾病。

中医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望诊,闻诊,切诊等对疾病有一定了解

中医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望诊,闻诊,切诊等对疾病有一定了解

中医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望诊,闻诊,切诊等对疾病有一定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