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晚菘之味

「推荐阅读」晚菘之味

近日讀陸游的《菘園雜詠》:“雨送寒聲滿背蓬,如今真是荷鋤翁。可憐遇事常遲鈍,九月區區種晚菘。”似一幅洋溢著濃郁田園風情的水墨畫映入眼簾,詩裡的“菘”,是白菜的雅名。之所以得名為“菘”,乃是因為白菜青白高雅,凌冬不凋,四時常翠,有松柏之節操。白菜雖然一年四季都有,但經過霜後的白菜,吃起來才特別鮮美,脆嫩中有綿軟,清爽中有甘甜,是難得的時令佳蔬,故讚譽“秋末晚菘”。

「推荐阅读」晚菘之味

白菜是我國古老的特產,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約七千年的中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裡,就出土了甕藏的白菜種子。白菜種類很多,南北各地均有種植。北方久負盛名的有山東膠東大白菜、洛陽石堰白菜、北京青白菜、天津綠白菜、東北大矮白菜等。南方有烏金白、蠶白菜、雞冠白、雪裡青等名號。在我的記憶裡,白菜不擇時地,好種生長快,母親總愛在菜園子裡種些白菜,一層層葉片相互包裹著,透著一股清新脫俗的氣息。你看那白菜的外表,葉青如翡翠,莖白似玉脂;切開後,水靈鮮嫩,呈半透明的白綠色,氣味芬芳;品之,汁白如乳,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因此自古以來一直受人喜愛,被譽為“菜中之王”。

「推荐阅读」晚菘之味

南朝齊的名士周顒終日以蔬菜為食,太子問他:“菜食中何味最佳?”他應聲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他認為菜中美味是初春的韭菜以及秋末的白菜。春天的頭刀韭菜,與雞蛋同炒,味極柔媚,人見人愛;晚秋之後經霜凍的白菜,與油鹽同炒,汁多味甜,正是最好吃的時候。南宋詩人范成大在《田園雜興》中寫道:“撥雪挑來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濃。”稱讚白菜之味如蜜藕。北宋蘇東坡也有詩云:“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說大白菜的滋味不亞於羔羊、熊掌。據說他常用白菜、薺菜等,加入米粉、少量生薑自制成美味的“東坡羹”,並賦詩云:“開心暖胃閒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

「推荐阅读」晚菘之味

白菜不但受文人喜歡,也是很多畫家的筆下愛物。清代畫家吳昌碩曾以白菜為題,先後畫過同樣題材的兩幅畫《兩棵菜》,還題詩讚詠:“花豬肉瘦每登盤,自嘆酸寒不耐食,可惜蕪園殘雪裡,一畦肥菜野風乾。”國畫大師齊白石曾有一幅寫意的白菜圖,畫面上大棵的白菜,點綴著兩個紅辣椒,並題句說:“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先,獨不論白菜為蔬之王,何也?”可見大師對白菜的喜愛。

白菜的吃法很多,無論煮、炒、熘、燴、煨、燒、炸、煎、扒、涮、涼拌皆宜,也可做配菜、泡菜、醃菜、酸菜、醬菜、風乾菜等,無不風味獨特,真可謂“白菜可做百樣菜”。但常吃的還是最普通、最家常的做法,如清炒大白菜、白菜豆腐湯、麻辣大白菜、白菜豬肉燉粉條等。我喜歡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圍著火爐坐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白菜肉餡餃子,咬一口,湯汁四溢,味道鮮美,那份實實在在的幸福就在身邊。棵棵白菜支撐著千家萬戶的生活,陪伴著人們度過一個又一個單調枯燥的冬天,那年月漫長的冬季裡鮮有其他菜種,每到大雪封門的冬日,誰家如能備下一大堆白菜,心裡就踏實許多。

「推荐阅读」晚菘之味

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白菜具有藥食兼備的特點,富含多種維生素、無機鹽、纖維素及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常吃白菜有抗癌保健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這樣推崇白菜:“性味甘平,有養胃利水、解熱止咳、消食下氣之功效。”《本草拾遺》中也記載:“食之潤肌膚、利五臟,且能降氣、清音。”

白菜,清清白白,乾乾淨淨,素淡中流露出美麗;白菜,簡簡單單,平平常常,清澈中飄動著馨香。經歷了世事之後,我開始明白,原來,簡單樸素才是生活的真醇,就像白菜,看似樸實平淡,實際上卻很可口,有著豐富而深厚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