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魁山針灸臨證經驗:「八法」在針灸治療上的應用之——和法

關注【愉享中醫】,關注生命健康!本號所發方劑以上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的醫著為主。文中方劑僅限於學術交流,患者應在中醫大夫或中藥師指導下加減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鄭魁山針灸臨證經驗:“八法”在針灸治療上的應用之——和法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即病邪在半表半里或明陽偏盛偏衰的,應用和法和解與調整陰陽平衡的治療法則。《靈樞.終始》說:“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陰虛而陽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就是用針灸調和機體在生理、病理、機能上的偏盛偏衰、扶正祛邪的方法。

(1)和解少陽 取大椎、陶道、身柱、液門、外關透內關、俠溪,用陽中隱陰法,使其先熱後涼,主治外感病,邪傳半表半里,出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乾、心煩喜嘔等症。如瘧疾,在發作前1~2小時取大椎、陶道、身柱,針後加灸10~20分鐘,能起到扶正截瘧的作用。

(2)疏肝理氣 取神封、上期門、 膻中、膈俞、肝俞,用平補平瀉法,支溝、陽陵泉留針10~20分鐘,主治肝氣鬱結的胸脅脹痛。如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失眠,取百會、印堂、神門、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有平肝潛陽、養陰安神的作用。肝氣下滯,出現疝氣、偏墜、睪丸抽痛,配大敦針後加灸10~20分鐘;照海、中都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分鐘,有疏經活血、行氣止痛的功能。

(3)和血調經 取氣海、關元、氣穴、合谷、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留針10~15分鐘,使其產生脹感,主治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症。如痛經,取關元、歸來、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 30分鐘,有舒肝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

注意事項:和法用於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裡,而在半表半里之間。表邪未解或邪熱傳裡均不能用和法。此外,和法還能調和氣血,調和肝胃,調和陰陽,使機體達到平衡。因此,和法在針灸方面的應用是很廣泛的。

病案舉例

鄭魁山針灸臨證經驗:“八法”在針灸治療上的應用之——和法

①振陽醒神治嗜睡:1981年3月6日,在北京治一張某,女,18歲,北京大學學生。1980年11月10日從高處摔下,後頭部右側碰在水泥地上,昏迷了半天,清醒後感覺頭部麻木沉重,頭項部脹痛,眩暈、耳鳴,記憶減退,疲乏無力,整日昏昏欲睡,不能看書和學習。經北大醫院外科診斷為“腦震盪”。休學治療期間服腦復康、谷維素等藥效果不顯。檢查時患者表情淡漠,情緒抑鬱如呆,精神疲倦,面色無華,舌質淡,邊有紫斑,苔薄白,脈弦細。辨證系瘀血阻絡,元神失養,陰盛陽虛,採用活血化瘀、振陽醒神之法。針風池,用燒山火法,使熱感傳到前額,微出汗,不留針;百會、神庭、頭維、合谷、照誨,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針治3次,頭即不脹痛了,頭昏嗜睡現象好轉。在上述方法的基礎上加太陽、神門、三陰交,每週2~3次,針治20次後症狀基本消失,能每天看書學習5~6小時,但有時頭暈。再針風池、百會、神庭、合谷、神門,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每週2次。治療30次後,頭昏等症完全消失,記憶力也恢復了正常,每天看書學習10~12小時亦無頭暈疲勞感覺。1981年9月復學後,能適應學校生活,學習成績良好。

鄭魁山針灸臨證經驗:“八法”在針灸治療上的應用之——和法

②扶正降逆治奔豚: 1951 年10月20日,在北京治一秦某,女,42歲。患者1948年因戰亂驚嚇,每夜作惡夢恐懼而驚醒,1949年8月開始覺得有一股氣從小腹經胸膈向上直衝咽喉,有時腹痛、噁心、胸悶、昏闕,反覆發作已2年。檢查時精神不振,情緒鬱悶,面色晄白,無光澤,舌苔薄白,脈弦。辨證系驚恐憂思,損傷心腎,累及衝脈,而致陰氣上衝,稱謂奔豚氣。採用扶正降逆、和中安神之法。針天突,將針彎成弓形,左手食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弓背朝咽喉.不捻不轉,沿氣管和胸骨之間緩慢直刺1.5寸,膻中沿皮向下刺1寸;公孫、內關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針後患者自覺氣已不上衝,咽喉也不堵悶。第2天診時訴仍有惡夢害怕,又按上述穴位和方法針治1次,腹捕、噁心等症明顯好轉;改針百會、神庭、印堂、內關、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分鐘。每週針治3次,針15次時症狀完全消失,恢復工作。1952 年10月2日隨訪,患者未再復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