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八法”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之——和法

关注【愉享中医】,关注生命健康!本号所发方剂以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的医著为主。文中方剂仅限于学术交流,患者应在中医大夫或中药师指导下加减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八法”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之——和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病邪在半表半里或明阳偏盛偏衰的,应用和法和解与调整阴阳平衡的治疗法则。《灵枢.终始》说:“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就是用针灸调和机体在生理、病理、机能上的偏盛偏衰、扶正祛邪的方法。

(1)和解少阳 取大椎、陶道、身柱、液门、外关透内关、侠溪,用阳中隐阴法,使其先热后凉,主治外感病,邪传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喜呕等症。如疟疾,在发作前1~2小时取大椎、陶道、身柱,针后加灸10~20分钟,能起到扶正截疟的作用。

(2)疏肝理气 取神封、上期门、 膻中、膈俞、肝俞,用平补平泻法,支沟、阳陵泉留针10~20分钟,主治肝气郁结的胸胁胀痛。如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失眠,取百会、印堂、神门、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有平肝潜阳、养阴安神的作用。肝气下滞,出现疝气、偏坠、睾丸抽痛,配大敦针后加灸10~20分钟;照海、中都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有疏经活血、行气止痛的功能。

(3)和血调经 取气海、关元、气穴、合谷、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使其产生胀感,主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如痛经,取关元、归来、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 30分钟,有舒肝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注意事项:和法用于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之间。表邪未解或邪热传里均不能用和法。此外,和法还能调和气血,调和肝胃,调和阴阳,使机体达到平衡。因此,和法在针灸方面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病案举例

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八法”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之——和法

①振阳醒神治嗜睡:1981年3月6日,在北京治一张某,女,18岁,北京大学学生。1980年11月10日从高处摔下,后头部右侧碰在水泥地上,昏迷了半天,清醒后感觉头部麻木沉重,头项部胀痛,眩晕、耳鸣,记忆减退,疲乏无力,整日昏昏欲睡,不能看书和学习。经北大医院外科诊断为“脑震荡”。休学治疗期间服脑复康、谷维素等药效果不显。检查时患者表情淡漠,情绪抑郁如呆,精神疲倦,面色无华,舌质淡,边有紫斑,苔薄白,脉弦细。辨证系瘀血阻络,元神失养,阴盛阳虚,采用活血化瘀、振阳醒神之法。针风池,用烧山火法,使热感传到前额,微出汗,不留针;百会、神庭、头维、合谷、照诲,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针治3次,头即不胀痛了,头昏嗜睡现象好转。在上述方法的基础上加太阳、神门、三阴交,每周2~3次,针治20次后症状基本消失,能每天看书学习5~6小时,但有时头晕。再针风池、百会、神庭、合谷、神门,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周2次。治疗30次后,头昏等症完全消失,记忆力也恢复了正常,每天看书学习10~12小时亦无头晕疲劳感觉。1981年9月复学后,能适应学校生活,学习成绩良好。

郑魁山针灸临证经验:“八法”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之——和法

②扶正降逆治奔豚: 1951 年10月20日,在北京治一秦某,女,42岁。患者1948年因战乱惊吓,每夜作恶梦恐惧而惊醒,1949年8月开始觉得有一股气从小腹经胸膈向上直冲咽喉,有时腹痛、恶心、胸闷、昏阙,反复发作已2年。检查时精神不振,情绪郁闷,面色晄白,无光泽,舌苔薄白,脉弦。辨证系惊恐忧思,损伤心肾,累及冲脉,而致阴气上冲,称谓奔豚气。采用扶正降逆、和中安神之法。针天突,将针弯成弓形,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弓背朝咽喉.不捻不转,沿气管和胸骨之间缓慢直刺1.5寸,膻中沿皮向下刺1寸;公孙、内关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针后患者自觉气已不上冲,咽喉也不堵闷。第2天诊时诉仍有恶梦害怕,又按上述穴位和方法针治1次,腹捕、恶心等症明显好转;改针百会、神庭、印堂、内关、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每周针治3次,针15次时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工作。1952 年10月2日随访,患者未再复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