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前后配穴”的三种方法

前后配穴法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黄帝内经》中称“偶刺”。具体运用有前后随意配穴、前后对应配穴和俞募配穴三种形式。

针灸“前后配穴”的三种方法

(一)前后随意配穴

只要将身体前后(包括头面部)的腧穴任意选配在一起,即属此类。例如迎风流泪,前取睛明、承泣,后配风池、翳明;中风失语,前取廉泉、承浆,后配风府、哑门;咳嗽、气喘,前取天突、膻中,后配肺俞、定喘;脊柱强痛,前取水沟、龈交,后配脊中、身柱;遗J、阳V,前取气海、关元,后配命门、肾俞。凡此种种,均属于前后配穴法。

(二)前后对应配穴

前后对应配穴是选取躯干部前后对应的阿是穴,前胸对应后背,腹部对应腰部,主要适用于躯干部的扭挫伤。方法是:先在胸腹或腰背部探明阳性反应点,然后向腰背或胸腹部划一水平弧线,在与阳性反应点相对应处定穴,前后对应斜刺。

针灸“前后配穴”的三种方法

(三)俞募配穴

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寓“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和最高形式。充分体现了经络的调节阴阳作用。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对治疗阴证、阳证俱见的脏腑病证疗效颇著。如咳喘前取中府,后取肺俞;胃病前取中脘,后取胃俞等。《素问·奇病论》所载“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灵枢·五邪》的“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按:膺中外腧即肺之募穴中府,背三节五脏之旁即肺俞穴),就是俞募配穴法的早期应用实例。

每次写到前后配穴法时,我自己都觉得特别鸡肋,为什么呢?前后配穴效果好不好?答案是肯定的。笔者在病人不多的情况下一般都会采取前后配穴施治,效果值得肯定,但是病人排长队或者或病床都不够的时候,哪还有时间正面治完反面继续治疗的,那时候都是正反隔日交替针灸治疗了,这样有利有弊,好处在于每日可以诊治更多患者,弊端在于降低了针灸治疗的“速效性”,这并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就常见病来说,如果是前后配穴治疗,操作正确,三次左右一般都会出现效果(中风后遗症之类的除外),当然,这都是个人见解,也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针灸“前后配穴”的三种方法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