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三百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复?

余日力


很简单,与宋朝对垒的辽国、金国、蒙古都很牛逼,而明朝面对的残元只剩下一口气吊着,强盛的明军一开到,元军早就远远地跑掉了。

公元938年,沙陀人石敬瑭向辽主耶律德光割让幽云十六州,以换取契丹对自己建立后晋政权的支持,从此中原王朝的北方边境无险可守。坐落于燕山山脉一线的幽云十六州,历来都是中原农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天然屏障。周世宗柴荣在位时,便曾率军夺回一部分州县,赵匡胤统一南方版图后,也积极筹划征伐北汉、契丹的军事行动。可惜天不假年,即位的宋太宗灭掉北汉,进而也出击辽国。但此时的辽国国势正盛,在契丹骑兵快马弯刀的冲击下宋军迅速溃败,赔光了老本,连宋太宗本人也在大腿上中了一箭狼狈逃回,北宋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军事行动遂告一段落。



此后的北宋奉行重文轻武政策,经历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宋军战斗力逐渐下滑,到宋真宗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时,两国疆域基本稳固,北宋一方暂时停止了武力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打算,转而在边界上修筑水利设施,人工造出大片水田沼泽,迟滞契丹骑兵的冲击,形成对峙局面。由于宋朝丧失了北方产马地,仅剩西北一线骑兵又要应付西夏的军事威胁,因此总体上形成了宋朝步兵对阵契丹骑兵的战场格局。虽然宋军战胜的比率很高,但缺乏骑兵机动的步兵很难实施有效追击、大量杀伤敌人,胜了也是小胜、输了就是大败,因此辽国的有生力量往往得以保存。到了南宋,战线都到了长江边,瞎侃什么收复幽云十六州。

视线转到明朝,此时的元朝在中原只剩下了残兵败将、形同僵尸,而统一南方的朱元璋势头强劲、厉兵秣马。更加有利的是,得益于蒙古人对战马的重视,江南多地也有许多专门用于战马养殖的地块,这样一来朱元璋的骑兵部队也搞起来了!同时,明朝方面战略布置也很全面,从潼关、河南、山东三面包围元廷,丝毫没有给蒙古壮士像契丹武士一样,在幽云十六州狭小的地块上“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表现机会。结果徐达的二十几万大军开到大都城下时,元顺帝早就已经跑回草原套马放羊了,幽云十六州随即也被拿下。


竹山清溪涧


燕云十六州,这个地名对于熟知历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个地理的概念,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和山西、河北北部地区。

这十六州地势较高,易守难攻,是历代中原王朝防守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阵地,一旦失去燕云十六州,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随时入侵中原腹地,中原王朝的步兵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只要燕云十六州一直都在汉族的手上,不管中原分裂还是统一,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能时不时的来中原打个秋风,从来没有全面征服中原。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情况出现了变化,燕云十六州丢了。

燕云十六州并不是被游牧民族抢过去的,而是被送出去的。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因受后唐末帝的猜忌,起兵造反,被后唐军队围攻,最终顶不住了向北方的契丹求援。公元938年,他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换取对方对自己的支援,最终在契丹的帮助下石敬瑭消灭了南唐,自己做了儿皇帝,被称为晋高祖。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于中原政权的影响十分巨大,从此中原王朝之间暴露在游牧民族骑兵的攻击之下,中原王朝只能以血肉之躯去防守游牧民族的骑兵。此后的后周、宋朝一直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功,宋朝就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而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被金国和蒙古骑兵两次灭亡,由此可见,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政权的重要性。

形势到了元末明初才有了转变,在燕云十六州丢掉430年后,1368年(洪武元年)燕云十六州终于完整的回到了汉族人的手里。

1368年,平定了南方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称帝之后北伐成了朱元璋的首要任务,他派徐达、常遇春北伐,目标直指元朝的首都——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历史上的幽州(或称燕州)。当时的大都是元朝的首都,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周边还有一支元朝大军在拱卫,徐达和常遇春认为要想攻下大都必有一场恶战,因此他们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等他们包围了大都的时候发现,这里居然没有大军驻守,原来元朝的皇帝元顺帝早就带着老婆孩子逃跑了,因为之前他早已耳闻徐达和常遇春的威名,他们在山东、河南击溃了元朝的部队,让成吉思汗的后代闻风丧胆,所以在徐达大军到达之前,元顺帝和他的臣子们早就逃之夭夭了,徐达不费吹灰之力就收复了大都(幽州)。

之后,燕云十六州没有经过像样的战斗就这样被徐达、常遇春收复了。

燕云十六州被异族统治了四百多年,在这四百多年中,中原的英雄豪杰如柴荣、赵匡胤、赵光义等无数次的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都以失败告终。在这四百年中,因为没有燕云十六州,中原的军民保守北方异族的践踏,终于在朱元璋的时代,被一代名将徐达和常遇春收复了,这是属于他们的荣耀时刻,也是汉族的荣耀时刻,有了燕云十六州,中原人民有享受了两百余年的太平,直到它再一次落入异族之手。


天涯看点历史号


燕云十六州自后晋皇帝石敬瑭于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割让给契丹人开始,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徐达、常遇春攻克为止,历时400多年的时间,才重新回到中原汉人建立的王朝的版图之中。

那么,为什么宋朝百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明朝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呢?因为元朝的军事力量到了13世纪末的时候已经处于衰落状态了,军事镇戍体系到了14世纪的时候,也彻底崩溃了,所以,朱元璋才能崛起,并且明朝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攻克了宋朝称之为的燕云十六州。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元朝的军事史,元朝建立以后,元朝的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与新附军四个等级,当然这样的分类是按照诸军队的组成人员与蒙古贵族的亲疏远近而分的。

(蒙古骑兵)

蒙古军由蒙古族组成,早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即已建立,后来随着蒙古帝国疆域的扩大,从蒙古各部中“签发”一些士兵,用以镇戍各地,形成了探马赤军,在打败了金朝之后,蒙古人收编了大量的由女真人和契丹人组成的降军,这部分军队被称之为汉军,南宋灭亡之后,南宋的降军被称为新附军。

忽必烈时期,元朝军队又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宿卫军和镇戍军,由蒙古人组成的宿卫军和镇戍军主要驻扎在北方,重点防卫的是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的镇戍军则主要是由汉人组成的,但各地镇戍军的兵力是不平衡的,江南地区的镇戍军最为强大,因为要保护大运河的通畅,确保江南的财赋能够供应大都的需求。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元朝建立以后,蒙古贵族固定草原传统,所以,元朝出现了“汉化迟滞”的现象,在大一统局面形成之后,立即进入了衰落状态,这种衰落状态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军事方面,则表现为镇戍军系统管理的混乱,因为在汉地的军队,不再以靠劫掠为生了,需要有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元朝因为“汉化迟滞”而无法有效的管理这支军队,进入到14世纪中叶以后,各地的镇戍军已经无法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军了,更糟糕的是,当时由蒙古人组成的蒙古军的战斗力也进入到衰落状态了,在14世纪的几场重大战役中,蒙古骑兵不能完成预定的战略目标,13世纪,驰骋于亚欧大陆的蒙古骑兵,其不可战胜的神话正在破灭。

元朝军事力量衰弱的同时,是明朝军队的崛起,朱元璋的军队在北伐中原之前,已经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的军队,在战争中,朱元璋的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涌现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此外,明朝能够很快攻克大都,成功把原来的燕云十六州纳入版图,还归功于朱元璋制定了正确的北伐策略。

我们都知道,在明朝以前,一般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南方想要统一北方则非常的难,明军北伐中原,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由南方统一北方的过程,为什么在明朝以前,南方的政权很难统一北方呢?因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打仗打的是钱粮,南宋以前,南方经济实力弱于北方,自然而然,很难统一北方。

而且,北方地势平坦,南方的政权若想北伐,一旦进入到华北平原,等于是长途奔袭,而无险可守,有后顾之忧。

因经济与地理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东晋祖逖北伐、桓温北伐以及南宋宋孝宗北伐的失败。

到了明朝就不一样了,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了,朱元璋首先就占领了江南,定都南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为了应对北方地区特殊的地理形势,朱元璋还制定了正确的北伐策略。

明军北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取山东,然后由河南入潼关,占据潼关和河南的军事要点之后,得以以秦岭、黄河、淮河为依托,第二阶段,进攻黄河以北的地区,并攻克大都,第三阶段,由大都南下,攻入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朱元璋的北伐是步步为营,而不是孤军深入,正确的北伐策略,为明军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腾飞说史


因为,明军和宋军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军队;所面对的对手不是一个等级;而且朱元璋和赵光义也不是一个等级的皇帝。



明朝军队拥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崇高的主体思想武装,又有徐达、蓝玉的名将统帅,战斗意志不是一般的强。此外,在长年与蒙古军队的作战,明军已经掌握了敌人的战术特点,加上明军善用火器,军事体制也比宋军要灵活,整体战斗力是宋军所不能比的。

蒙元虽然曾经不可一世,建立了一个几乎将整个亚欧大陆涵盖在内的元帝国。但是,到明朝北伐时,他们已经光辉不再了。因此,在如日中天的明军面前就变得不堪一击。再说,当年徐达拿下大都其实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而宋军的情况就不同了,当时的辽国和宋朝一样,也是如日中天,两军基本上是势均力敌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想拿下燕云故地,谈何容易?

最后就是领导人的差距。其实宋军一开始是占有优势的,开局良好。不过,赵二不是什么雄主,打仗也不怎么厉害,白白葬送了宋军精锐。


而朱元璋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吧。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布衣,消灭群雄,驱逐蒙元,开创大明,这样的皇帝,千年难得一遇。在这样的雄主领导下,明军的战斗力显然就不同凡响。


这些历史要读


燕云十六州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历史上一直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的一道天然屏障;明朝收复后在其上加筑了防御工事明长城,可见其军事上的重要性。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

为何宋朝三百年都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明朝用一年就能收复?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因此并不能简单地用朱元璋文治武功强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来解释。

唐亡后五代继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在后唐末帝时,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拥兵自重,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相约,联合推翻后唐而建后晋。就此燕云十六州落于契丹辽朝之手,辽朝灭后落于女真金朝,女真金朝灭后落于蒙古元朝,元朝灭后再落于大明。

北宋初期,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都曾尝试对辽用兵以收复燕云,但全部未果。而明兴起灭元时,大将徐达、常遇春周密准备,本拟打一场恶战收复燕云,但是包围元大都时,发现元顺帝早就弃城逃跑了。

辽在当初与北宋是同时继起的,双方同样励精图治,由于军事上攻难守易,北宋当初哪怕国力略有优势,也并不特别明显,对于进攻收复燕云十六州自然困难重重。而辽衰时,金兴起,金继辽业,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北宋是基本没有机会的。反观明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元朝已经腐朽衰弱,统治者哪里再有心经营王业,哪肯血战坚守,自然选择溜之大吉了。

像北宋兴起时,赵匡胤与赵光义远不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宏图大业。唐太宗李世民面对突厥强敌时,也是屡遭挫折,小心翼翼经营了几十年,经过多次与突厥战争,并趁突厥内乱,才打败了东、西突厥。所以,这里的关键要害不仅仅在于军事,更在于政治上的治国能力。


建章看世界


我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大家了解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共分为十六州(略)。古有云:“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丟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之于南方犹如岭北行省之于北方,所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缘战略价值巨大。



那么燕云十六州是怎么丢失的呢?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自称为儿皇帝。公元938年石敬瑭按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

宋朝与燕云十六州

宋朝时燕云十六州由辽国统治,成为辽朝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且也是辽朝“汉人”问题最突出的地方。



燕云汉人在辽、金王朝统治的北方历史上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宋朝对“胡化”燕云汉人的歧视,以及燕云汉人以利益为中心,非传统认为“心向中原”,哪方強就依附哪方,所以先协助辽国抵抗北宋。在高粱河之战初期宋军大胜,燕云百姓甚至“以牛酒迎犒王师”,差点收复燕云十六州,但高粱河战最终惨败,燕云一带军民对宋军、宋朝失望。后期宋朝北伐没有燕云军民支持异常艰难,恶战,血战都难收复。

明朝与燕云十六州





公元1368年,明朝皇帝朱元璋誓师北代,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率军20万人由淮入河,北伐华夏,由于此时元朝国力衰弱,徐达北伐大军未遇抵抗顺利收复丢失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


书画及文史杂谈


在回答问题前,有书君认为,有必要帮大家先了解一下古代的“燕云十六州”是指的什么地方,它在军事防御上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在古代,燕云十六州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地势大都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千百年来,在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无休无止的杀伐争战中,沿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


燕云十六州恰好处在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这儿一丢,北部边防几乎无险可守,胡人铁骑昼夜便可饮马黄河。因此,燕云十六州的归属,就成了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一件大事。


五代十国之前,燕云十六州本来一直在中原王朝手里的,后来后唐出了个千古败家子儿石敬瑭,为了一己之私,引狼入室,从契丹借兵造反,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出去以换取契丹的援助。石敬瑭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帝,中原王朝却从此一直暴露在游牧民族骑兵的攻击之下。


宋朝三百年,中原军民饱受北方异族的践踏。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先后发兵想要收回它,都以失败告终。


屈辱的历史终结于大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出名将徐达,常遇春去攻打元大都幽州,以破竹之势迅速占领元大都,没出一年就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那么有人就问了,宋朝三百年的历史,怎么着也曾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巅峰时代啊,论国力也不弱,为什么燕云十六州一直收不回来,而明朝一开国就收回来了呢?不是说“唐宗宋祖”吗?这大宋朝也太怂了吧。


经过对比分析,有书君发现,这其中还真是大有原因可挖呢:


一、因为宋,明两个朝代治国方略不同。


由于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权登上的皇帝位,所以他对武将怀有深深的忌惮。赵匡胤一登基,就用“杯酒释兵权”的诡计把他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哥们儿都遣散回家享清福去了。


后来,整个宋朝重文轻武。赵匡胤以尊崇儒学,提高文臣的地位和权威,来对武将群体构成制衡机制。忽视武将的作用,令大宋朝形成了“文盛武衰”的社会格局。朝廷的外交政策就是求和,赔钱,输送岁币,武将们英雄无用武之地,当然是极度缺乏战斗力的。


而明朝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政权。经过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布衣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显然要严苛霸气的多。


朱元璋不仅强调用严刑峻法治理官吏,而且更崇尚武力治国。明朝有当时领先世界的专门研发试制火药武器的神机营,还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将领,比如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人,开疆拓土,势不可挡。


明朝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同外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朝代,并且从没有出现过和亲,纳贡称臣的现象。



二、因为宋,明两朝军事力量不同。


重文轻武为宋朝带来了文化与经济的空前繁荣,同时也使得宋朝的国防军事力量十分虚弱。全国的精兵几乎都集中在首都,这导致了边境的空虚。除了大理,宋朝打不过其他任何一个邻国,只能靠进贡,输送岁币来维持和平。


靖康之变后,南宋小朝廷守着残缺的半壁江山自顾不暇,国力衰微,更不要说去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而明朝军队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朱元璋刚建国时,全国军队达180万人。明初定兵制,兵额总数已达到二百七十余万。攻打元朝时,主帅和副帅徐达,常遇春率领25万人打响的北伐之战,声势十分浩大。


明军的装备也十分先进,开始了火药武器的研发使用。可以说,明初中国的军事力量已处于世界前端。



三、宋明两朝所面对的敌人强弱不同。


说起来,大宋朝也是够倒霉的,立国300年,周围强敌林立。当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契丹的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国幅员辽阔,军力强盛,已进入了发展的巅峰状态。而金国和西夏,也都不是好惹的主儿。他们具有游牧民族那种典型的粗鲁、骁勇彪悍的特点,时不时的侵扰北宋。


后来,元朝兴起,成吉思汗军队的铁骑长驱南下,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又被金兵和元朝追赶着打,连生存都成了问题。


相比较下,明朝就要幸运的多了。朱元璋在南京建都之时,北方的元朝已到了末年。入了关的蒙古贵族们过惯了锦衣玉食的日子,战斗力一代不如一代,已经完全丧失了成吉思汗当年一代天骄,四处征战的风采。


中原民众对元朝统治者残暴的统治早已忍无可忍,揭竿起义的队伍风起云涌,纷纷融入明朝的北伐队伍,这就使得双方的战斗力更加悬殊。


另外,元朝皇族内部内讧严重,争权夺利的血腥战斗时有发生,帝王更迭更是好比走马灯。无休止的窝里斗,使元朝耗尽了精力和资源,像一个纸糊的庞然大物,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更谈不上战斗力了。



四、宋明两朝所处时代,燕云十六州的军事防御程度严重的不对等。


和宋,明两朝军事力量的巨大差距一样,两朝所处时代燕云十六州的军控布防,却是刚好相反的差别。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相对于边境空虚的宋朝,对面的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军事布控却是十分严密。这儿不仅是他们面向中原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基地,这儿肥沃的土地还是一个不断补给的粮仓。此外,燕云十六州还是辽国对外的边防要塞。所以,大量的辽国士兵常年聚集于此,边防的实力自然十分强大。


而元末明初,燕云十六州的防御是极其脆弱的。从当时元朝的版图可以看出,燕云十六州当时所处的位置根本不是边界,当时的元朝是用铁骑圈地来征服世界的,版图不断扩大,人口却没有那么多,当然也没有过多的兵力来守卫这片不是边疆的土地。



通过多角度比较,有书君认为,燕云十六州收回的经历既有历史因素,也有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任何事情无法一概而论,如果不认真加以分析,仅凭某些数字对两个朝代做出武断的评价,是不客观也是有失公允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古代的幽云十六州就是指的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边和山西北边的一部分领土。

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绵延起伏的山脉。万里长城有一部分就是从这些领土上修起来的。可以说这里是史上各个朝代汉族阻击少数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

可以说只要幽云十六周握在汉人的手中,少数民众即使能侵犯汉人的边界,但是也不能长驱直入,深入到中原地带的。

但是,这个幽云十六州一丢,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地方恰恰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最混乱的时候丢掉的。

当时的儿皇帝石敬瑭为了打败竞争对手,他就允诺只要契丹人帮他把后唐给灭了,幽云十六周就是他们契丹的了。

正好那时候强大的契丹一直都对中原的幽云十六州虎视眈眈。石敬瑭提出来的这个条件简直就是天生掉下来的大馅饼。

要知道契丹人都是马上民族,强悍的很,他们对付中原的步兵,简直是如同入无人之境。最终契丹人帮助石敬瑭打败了所有对手,幽云十六州也就是落入了他们的手中。

到了周世宗柴荣统治中原的时候,他是很想把幽云十六州给收复过来的,但是,很遗憾,周世宗柴荣四十多岁就死了,他仅仅拿下了幽云十六州里的几个县而已。当然能从契丹人嘴里夺下一块肉来,这也是很了不起的。敢从虎嘴里拔牙,无疑周世宗是个英雄。

紧接着就是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两人掌控中原。尤其是赵光义想在建功立业上超过哥哥赵匡胤,所以,他就率领士兵去收复幽云十六州去了,这一去可好,小命差点丢在哪里。从此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再也不说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事情了。这在他看来如同天方夜谭,没戏。

连大宋的开国皇帝兄弟二人都收复不过来的土地,他们的儿孙们想去收复这些地方就更难了。

直到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宋钦宗执政时,这种局势终于打破了。但是,不是宋朝打破的,而是北方崛起的女真族把契丹族给灭了。

比契丹更强大的女真族掌控了幽云十六州后,就开始大举进攻中原了,他们一直打到黄河边上,顺便就把北宋给灭了,至此,黄河以北的土地就落入金人的手中。

当然后来金又被更牛叉的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所灭亡。幽云十六州就落到了元朝的手中。整个中国被元朝所统治。


明朝朱元璋时期,他最大的心思就是拿下幽云十六州,否则,中原腹地终究是得不到安宁的。

要知道元朝是明朝推翻的,元朝手中的土地是朱元璋一点一点打下来的。整个中原腹地都被朱元璋打下来了,朱元璋的大名,元朝的皇帝肯定是听说过的,成吉思汗的这些子孙,远没有成吉思汗的英勇与魄力。等到朱元璋派人去收复幽云十六周的时候,元朝的皇帝和大臣根本就没有抵抗,早就逃到大漠里去了。

就这样失去几百年的幽云十六州又重新回到了汉人的手中。

可以说宋三百年拿不下幽云十六州和明一年拿下幽云十六周都是当时的时事造就的。正如同瓜熟蒂落一般。


史学达人


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牧马之地,自赵国时期的燕国开始就不断的修长城、筑关卡,天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作为重要屏障,防止少数民族南下,保证中原王朝能够安心统治天下。



大唐灭亡之后,国家四分五裂,五代十国局势混乱。每当此时,总会有一些军阀对于国家和中原王朝的概念都会淡薄,而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兵变叛乱,为了抵抗后唐,献上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人,甘愿做儿皇帝,再一次引外族对抗中原王朝,也打开了汉语以血肉之躯对抗骑兵的四百年血泪史。

后续有两个雄才大略的英主都是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实力和能力的。

一个是后周世宗柴荣,他水路并进,一个月之内收复三关三州,但在攻取幽州时候却不幸身患重病,不到一个月即逝世,失去了这四百年最大的收取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实在是可惜之至,也可惜了这位十全十美的皇帝,以后有机会再说他。

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也一直苦苦思索如何收复燕云十六州,设立“封桩库”,想要买回燕云十六州,可惜没能成功,但是他的杯酒释兵权也让大宋失去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崇文不尚武,就少了一份靠武力收复的可能性。宋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也是无功而返,狼狈逃回,自此也不敢再谈收复。四十多年的宋辽战争让两国都是精疲力尽,于是宋真宗签下“檀渊之盟”,宋朝向辽国纳贡换取两国的和平。

不过,宋朝没了燕云十六州,也就没了养马之地,基本上都是从吐蕃和大理买马来训练骑兵,但是由于这些马天然比较孱弱,因此大宋不得不训练出一整套步兵对战骑兵的方法。

发明重甲步兵,宋朝步人甲为宋代重步兵的主要装备,是一种专门装备步兵的能覆盖全身的重型钢铁扎甲,多数由1825枚甲叶组成,一般甲片总重量为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



宋朝时身着步人甲的重步兵手持长柄武器组成严密的步兵方阵可以有效的抵抗骑兵的冲击,但重步兵的最大缺点是缺乏机动性。在胜利时无法有效追击敌人,失败时无法及时撤退。绍兴十年前后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此时宋朝开始了反攻,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型结合精锐骑兵和合理的战术屡屡击败金朝重甲骑兵。但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无法有效追击并歼灭溃败的金军骑兵。




再往后,宋朝开始了联金灭辽,与完颜阿骨达约定灭辽后送回燕云十六州。当然后面辽国灭亡后,完颜阿骨达也把太行山以南的幽(燕)州、涿州、易州、檀州、顺州、莫州、蓟州如约归还。但是他死后,金国却反悔了,出兵南下拿回该地区,宋朝还没捂热乎呢就给丢了,并且还发生了“靖康之耻”,两个皇帝都被掳走,北宋灭亡。



四百年后,朱元璋英雄人物,白手起家,创立大明王朝,手下猛将如云,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以及猛将常遇春更是不可阻挡。趁着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如宏气势,发兵北上,而且一直感觉蒙古人并没有把中原当一回事,他们可能只是把这片土地当做是放马的草地,就和以前在草原一样,逐水草而居,这块草地吃完了就换一块地方,从来没把哪一块地方当成自己的家。既然汉人如此勇猛,那咱们就回家呗,把这块地方扔掉算了,而且他们可能也感受不到燕云十六州的对于汉人的重要性,毕竟他们和辽金是有很大区别的。



于是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收复燕云十六州。自此以后,四百年来汉人终于重新掌握了这片土地。

文|叶不同


叶不同


两个主要原因是:1、宋明两朝自身实力的差距;2、所面对的对手的巨大差别!

1、宋明两朝自身实力的差距;

宋朝的立国起点是远不如明朝的。宋朝前后经历了两代皇帝的努力,才实现了汉地的统一。宋朝立国之初,面对的是早已分裂数十年的乱世。因此,宋太祖一朝,宋军的战略方向是先南后北。就是先放下北汉和燕云故地不管,集中力量消灭南方的各个割据政权,实现馆内的统一,再图北进。

在此过程中,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武人乱政的情况,开始杯酒释兵权,提倡以文治国。这么以来,就让宋军快速失去开国之初的雄风。

等到完成对南方的统一,再回头来对付强大的辽国,就发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到宋太宗时期,借助消灭北汉之兵锋,本有机会一举击败辽军。可惜宋太宗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比不上自己的哥哥赵匡胤。在高梁河之战轻敌冒进,结果被辽军击败,精锐损失殆尽。从此,宋朝就再没有这个能力收复燕云故地了。

明朝就不同,明朝是中国历朝中起点最高的王朝,它从不可一世的蒙古人手中夺回汉家天下,其开国之雄风,非历代可比。朱元璋是一代雄主,他手下更是猛将如云,徐达、常遇春、蓝玉、冯国用、傅友德等,都是当世之名将。

而且,朱元璋缔造的明军是一支坚不可摧的强军。在长年与蒙古铁骑的作战中,明军的野战能力相当强悍,明军骑兵甚至能够在野战中击败被自己数量还多的蒙古铁骑,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

2、所面对的对手的巨大差别;

当然,宋朝开国之初,军事实力和国力也不差,至少是五代十国以来最强大的。经过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代皇帝,二十余年的经营和恢复,宋朝的综合国力其实还是在辽国之上的。

但是,辽国非明初的残元可比。那时的辽国是一个如日中天的帝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积累,辽国的国力并不弱。因此,自然不是宋朝能够轻易击败的强敌。

而反观明朝的对手,都可以称之为“残元”了。因为那是的元朝大势已去,根本不是明朝的对手。事实上,明军北伐所遇到的阻力并不大。元朝主力过去在与中原的红巾军作战中,就已经消耗了不少。到明军北伐时,内部又出现派系斗争,相互攻伐。这才让明军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攻克大都,一举收复燕云故地。

因此,宋朝面对的是如日中天的劲敌,而明朝所面对的却是一个没落政权,两者的难度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