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二孩,爲什麼有的暖心如諾一兄妹,有的冷漠如萌萌姐妹?

同樣是二孩,為什麼有的暖心如諾一兄妹,有的冷漠如萌萌姐妹?


1、

最近抽空看完紀錄片《零零後》,除了反思我們到底該如何和孩子相處,作為二孩媽媽,我反覆看了其中名叫萌萌的孩子成長記錄。萌萌父母愛孩子的方式,是讓她擁有手足之情。紀錄片中,萌萌作為長女,深得父母的疼惜,當妹妹出生後,為了增進姐妹的感情,父母想方設法讓姐妹多相處,甚至用昂貴的生日禮物換萌萌陪妹妹玩10分鐘。然而,結果卻並不是父母想要的結果,姐妹感情非但沒有濃厚,萌萌所表現出來的反而是:不理解手足之情。她可以和同伴,和朋友自然相處,但是面對自己的妹妹和父母,卻有著雙方無法穿越的隔閡。

這讓我想起之前《爸爸去哪兒3》裡的諾一兄妹。其中有集劉燁請假,諾一竟然自己帶著妹妹霓娜上節目。整一集裡,諾一對妹妹的保護與愛,讓人看得心都化了。霓娜因為爸爸不在有些害怕,諾一安慰妹妹,並讓攝像機不要拍妹妹,走到哪都牽著妹妹的手,還主動給妹妹餵飯,霓娜洗手時他在一旁守著,怕妹妹弄溼衣服……這樣暖心的兄妹組合,該是多少家庭想要的呀!

都說“手足情,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為什麼同樣是二孩,有暖心如諾一兄妹,也有冷漠如萌萌姐妹,二胎媽媽到底怎麼做呢?

同樣是二孩,為什麼有的暖心如諾一兄妹,有的冷漠如萌萌姐妹?

紀錄片《零零後》裡的 姐姐萌萌

2

二孩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不要在心理設侷限

作為二孩家庭,和大多數家庭一樣做這個決定都是需要勇氣的,要考慮經濟壓力是否能承受(現在養個孩子花銷可不小)、大寶是否能接受,媽媽是否能做出暫時的犧牲等等,對於我,最後促成下定決心要二胎的關鍵因素,竟然是來自我內心的呼喚:獨生子女的我,從小就羨慕別人家的兄弟姐妹。既然我經歷過獨生子女的境遇,瞭解其中的缺憾,那麼不妨讓孩子結伴成長。

很慶幸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家兄妹關係良好,哥哥有著天然的保護妹妹的兄長情懷,對妹妹的到來是歡迎的。可見,新聞裡曾出現的:孩子因為父母要二胎,威脅父母說:你們敢生,我就敢死,這樣的例子是非常極端的。《二孩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的作者馮穎所發起的2015年二孩意願及養育調查中,在所有參與調研的769個家庭中,528個家庭在二寶出生前詢問過大寶的意見。其中85%的大寶同意生二寶,9%的大寶無所謂,6%的大寶反對生二寶。而且,二孩父母的經歷證明,生育二寶後,大寶的變化是正向積極的,比如更加有愛心,有責任心,獨立性更強,更會合作等等。

如此,當父母沒有表現出重重隱憂時,二胎對於家庭的影響也就沒有想象中那麼大。“手足親情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是一份不用過多幹預就可以自然形成的感情。”對於像紀錄片萌萌的反應,我個人認為很多方面是父母的心態與行為導致的,當你事先就設定:生了二胎,愛會減半,那麼勢必會影響你對大寶的行為。只有當父母表現出積極、平和時,才會給予孩子正面的引導。“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他們與兄弟姐妹相處的最初模板。活出我們對他們的期望,他們間的手足情深也就真的實現了。”

同樣是二孩,為什麼有的暖心如諾一兄妹,有的冷漠如萌萌姐妹?


3、

當孩二孩媽媽,一定要懂點心理學

然而,不可排除的是,二孩家庭孩子的紛爭、父母的教養困難絕對不可避免。而對於這些,馮穎的在其《二孩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裡,談到一些觀點,讓我很受益,讓我放下了一些曾經的執念,也讓我更確信了我的一些行為,而這正是我們這些二孩媽媽應學習與瞭解的。

生了二胎,我們的愛會減半嗎?

很多人不要二胎的理由是:無法將愛平分給兩個孩子。然而,當我們擁有了兩個孩子,我們真的必須把給他們的愛減半,平分兩份嗎?

作者馮穎認為,首先回到問題根源:愛,究竟是什麼?

答案是:愛,不是時間吧,不是體力,更不是金錢。如美籍德裔心理學家埃裡希.弗洛姆最知名的作品所說:愛,是一門藝術。

所以,即使是擁有二孩,愛不會枯竭,更不會減半。雖然時間少了,但濃度可以增加。所以,對待二個孩子,父母唯一需要做的是,需要我們多家練習,讓愛的能力提升。

同樣是二孩,為什麼有的暖心如諾一兄妹,有的冷漠如萌萌姐妹?

二寶出生後,如何保護大寶的感受?

是的,無論父母如何強調孩子的感受,很難同時去顧及兩個孩子。就像今天早上,哥哥在玩耍中不小心用東西弄傷了妹妹的額頭。當時,我看到妹妹額頭流血,第一反應是查看妹妹的傷口,處理傷口。等忙完一切再看哥哥時,只見哥哥愧疚地把自己埋在被子裡,同時也害怕我們的責罵。我抱起哥哥,告訴他:我們知道他不是故意傷害妹妹的,但以後要小心,妹妹很小,還不會保護自己。你跟妹妹道歉就可以了。哥哥見我們沒有責罵的意思,過來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妹妹的傷口,然後親親妹妹說:哥哥不是故意的。妹妹看著,都不記得傷口疼,傻傻地笑了起來。事後,哥哥對妹妹以反常的溫柔,表達著剛剛傷害的歉意。

對這件事的反應,來源我和作者一樣,同樣在閱讀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後,明白對待兩個孩子,一定要學會照顧大寶的感受。當我們過分地照顧小寶時,大寶很容易產生嫉妒的情緒,甚至故意傷害小寶。但如果我們就像處理兩個好朋友的紛爭一樣來看待孩子之間的事情,那麼你一定會發現,很多都只是無意的。因此,面對各種狀況,首先去照顧孩子的情緒,比一衝上去就強調誰對誰錯,更有利於關係的健康發展。我們同時接納他們,那麼他們必然會互相接納。

同樣是二孩,為什麼有的暖心如諾一兄妹,有的冷漠如萌萌姐妹?

鼓勵大寶維護自己的權益

我們經常會看到,如果兩個孩子有衝突,很多父母會說:你是哥哥/姐姐,你讓著點?讓著點,有效嗎?我看到的是,大寶會經常揹著父母欺負小寶。那麼,對待兩個孩子,到底該怎麼處理呢?

比如書中舉例,一歲讀的弟弟,還不會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時只能用“打”這個他表達喜歡的方式。這時,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我知道你喜歡姐姐,我們可以親親姐姐抱抱,但打姐姐,姐姐會疼的。而不是,看著大寶被弟弟打,大寶在表示痛的時,你在旁邊說:弟弟打下,能有多疼,你是哥哥,讓著點。應該照顧到大寶的感受,並告訴大寶:如果你覺得痛,告訴弟弟/妹妹,你是想跟哥哥/姐姐玩嗎?可以抱抱我,我不喜歡你打我哦。

可見,引導孩子表達,維護自身的權益才是正確的,責罵大寶,或讓大寶違背內心的謙讓都不適合二孩關係的健康發展。

學會放手,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

所以二孩的成長,父母能做的是引導,而不是介入。隨著孩子長大,他們之間的衝突會更多,你能解決得過來嗎?然而,當我們學會放手,會發現孩子們都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書中提到兩個原則。一,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我常常發現,當孩子們出現衝突,比如分享某件食物時,如果大人們沒有介入,孩子會有自己的方式來分享。但一旦有成人介入,就會出現,你爭他搶的局面,都個自己表明對自己不公平。“孩子們對情緒的感知遠遠勝過於成人,當他們從我們的語氣中聽到一絲不滿,他們美好的心門就瞬間關閉了。他們收起了天使的翅膀,伸出小惡魔的尖叫,開始用爪子保護自己,紮上別人。”所以,作為父母,請停止幫倒忙,允許並信任孩子,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同樣是二孩,為什麼有的暖心如諾一兄妹,有的冷漠如萌萌姐妹?

在孩子的衝突中,成人何時需要介入?

如果,孩子們的確處理不好呢?首先看看,是真的處理不好,還是隻是不符合你的期望。如果確實需要介入,成人需要把握一個度。《二孩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裡,提到“度”的幾條原則:

1、對於孩子之間的普通鬥嘴,我們可以不予理會,把處理衝突的機會還給孩子。

2、當衝突有所升級,兩人劍拔弩張,有打架的趨勢時,我們可以進行適當的引導:“看起來你們倆都很生氣啊!你們能商量一個大家都滿意的方法嗎?”

3、當情況不妙必須介入時,我們也得果斷介入:你們倆待在一起太不安全了,得冷一下!

關於何時介入,作者也列舉了三種情況:

1、預判一個孩子將被另一個孩子鎖上,這個傷害無論是肉體上的還是言語上的,我們都應該介入。

2、當兩個孩子之間的衝突擾亂了整個家庭的秩序時,我們必須介入。比如兩個孩子的爭執影響了整個聚會的氛圍。

3、當某一個問題反覆出現,遲遲無法找到解決方式時。但介入不是判斷誰對誰錯,而是為了打開封鎖了的溝通渠道,幫助他們重新回到解決問題的道路上來。

同樣是二孩,為什麼有的暖心如諾一兄妹,有的冷漠如萌萌姐妹?


4

手足情,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當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找到正確的方式來引導時,養育兩個孩子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自己設限太多,焦慮太多。手足情是天然存在,有多少小時候吵架吵翻天,大了感情無比深厚的例子在默默地證明。父母修煉自己愛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感受,他們之間必然會有著健康、正常的手足之情。對二個孩子的未來我充滿了期許,我希望,當我的孩子大了,他們之間有他們的秘密,而不用事事都向我報備;我們希望他們之間保持各自的個性,相互扶持;我希望他們在很多年後,能對我說:媽媽,感謝你,讓我擁有父母之外的手足情。

我內心篤定:手足情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最後,用《二孩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裡我很喜歡一段話作為結尾:

作為父母,我們更需要提醒自己的是,儘可能不要去破壞手足親情的自然形成過程,讓孩子們在經歷這些困難與挑戰時,有勇氣邁過去。而這份勇氣,正是源自於我們的愛和信任。讓孩子們感受到我們的愛,他們才能互相表達對彼此的愛;讓他們感受我們的信任,他們才能相信自己在遭遇分歧與衝突時可以找解決的辦法。我們讓自己成長起來,比讓孩子成長起來更有成效。



  • 文/範恆杏(頭條認證自媒體、家庭美育推廣人、豆瓣親子專欄作者、品酒師。編著出版有《葡萄酒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