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上学成大器的大将军——王士珍

人生际遇往往变化不穷,妙不可言。一个冒名顶替的军校学员,不仅没有受到查处,反而在今后的人生路途中凭借自身的努力成为陆军统帅,直至官居政府总理。这样的事情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大地上,恰恰就出现了这么一位传奇的人物。他就是被誉为“北洋三杰”之首,更被冯国璋封为“德威上将军”的王士珍。

冒名顶替上学成大器的大将军——王士珍

王士珍,字聘卿,号冠儒,直隶正定牛家庄人。出生于1861年7月14日,卒于1930年7月1日,终年70岁。王士珍父亲早年去世,他与寡母相依为命。15岁时,他被正定镇台叶志超看中,收在属下当勤务兵。

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在天津建立武备学堂,从各军中选调中下级军官集训深造。叶志超手下有名叫黄世珍的福建籍军官被选入册,却在临近入学时不辞而别。叶志超心急如焚,正巧这时身为勤务兵的王士珍进屋送茶。平时叶志超就对气质儒雅、办事精明的王士珍颇为赏识,有心提拔,便问王士珍是否愿意顶替黄世珍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能有这样的机会王士珍当然心中窃喜,但他并没有得意忘形,考虑到自己还不是军官并不够资格而婉言推托。稳重的王士珍让叶志超更加赏识,叶志超宽慰王世珍不必介意,一切他代为打点。

就这样,王士珍冒名顶替进入了当时中国新式陆军的摇篮—天津武备学堂。从此,王士珍开始了他与中国近代历史变革不可分割的一生。

清光绪年间,王士珍带兵赴朝作战,与日军在平壤激战。后因敌我双方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上都相差悬殊,清军被迫撤出平壤。而这场战争也成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前奏。在战斗中王士珍身先士卒,导致左手无名指被炸掉,并且额头左上部被弹片击伤,留下一寸多长的伤口。在战斗失败后,全军仅凭王士珍手中的一张残缺不全的地图制定了撤退路线,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惨剧。

甲午惨败后,清政府在天津小站编制新式陆军,希望用一支军队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帝国。袁世凯成了这支军队的统帅,王士珍也在老师荫昌的推荐下成了这支新式陆军的学堂监督。同时来到这支部队的还有段祺瑞和冯国璋二人,他们和王士珍一起在后来被称为“北洋三杰”。

在清末,按清制,武职至提督皆为一品,已经是最高了,但即便是这样,武官也不能节制地方。而王士珍所任的江北提督,因为是由江淮巡抚改设而来,其前身为漕运总督,所以也有统辖地方之权,还兼理漕运事务,可见清政府对王士珍的重用。但这个重用王士珍的清王朝在1911年走到了尽头,王士珍的人生却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冒名顶替上学成大器的大将军——王士珍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当上了民国的大总统。为避免段祺瑞、冯国璋的势力逐渐坐大,袁世凯数次派人请王士珍担任要职,但都被拒绝。袁世凯派儿子袁克定专车去正定请王士珍,临行前,他嘱咐袁克定说:“聘卿不来,弗许归。”但是袁克定也失败了。最后还是段祺瑞设计,以朋友之道邀请王士珍来车站会晤,然后强行架上火车开往北京。王士珍不得已去北京见了袁世凯,立即就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后来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办事处,任命王士珍为六大办事之一,位居六大办事之首,实权也最大。

需要说明的是王士珍之所以拒绝袁世凯,并非是因为他对清王朝的愚忠,也非他对袁世凯行为的不满,更多的是他个人厌倦了纷扰的政坛。但王士珍不想选择政治,政治却偏偏选择了王士珍。在此之后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事件,王士珍都是重要的参与人之一。

冒名顶替上学成大器的大将军——王士珍

冯国璋出任总统时力邀王士珍组阁,王士珍又一次心不甘情不愿地“被选择”了。但这次,王士珍仅仅出任总理3个月时间,便在尔虞我诈的政治争斗中被击倒,从而永久地离开了政坛的是是非非。

晚年的王士珍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日子,不时以北洋元老的身份主持慈善活动,维护社会治安,为北京免受战乱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30年,这位“北洋之龙”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他遗嘱中写道:“深盼邦人君子,一致祈祷和平,俾统一之局,早日实现,予虽在九泉,亦所心安。”恐怕是说出了他毕生的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