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的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专家:冒名顶替

公元前193年,汉相国萧何病逝,临终之前举荐曹参为自己的接班人。无独有偶,当萧何病逝的消息传到齐地曹参耳朵里的时候,曹参赶紧吩咐仆人收拾好行囊,准备前往长安接替萧何的位置。仆人大惑不解,但依旧奉命行事。不久之后,朝廷果然派人召曹参赴任。

曹参长安赴任之后,继续执行萧何留下的政策,便有了“萧规曹随”的佳话。同时也引发了后人的质疑,认为曹参不如萧何,甚至搬出刘邦给功臣排座次萧何为第一、曹参次之为根据。而当我们仔细梳理那一段历史之后,更能明显地发现,萧曹二人并无高下之分。

萧何生前拒绝自己和曹参相比,固然有多年的情意在里面,而更多是因为任何比较过于主观,无论结果如何,最终都会导致二人不和,而危及到整个汉帝国的政治运作。

汉帝国是在秦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项羽死后,诸侯联名上书恳请刘邦即皇帝位,这才拉开了汉帝国四百年基业的序幕。

曹操真的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专家:冒名顶替

摆在汉帝国面前的不是一片繁华景象,而是百废待兴的一片废墟。身为皇帝的刘邦,想去彰显一下自己的身份,寻找同样颜色的马来驾车都是一种奢求;萧何扩建一下宫殿,都被刘邦斥责为过于豪华,认为是重蹈亡秦的覆辙,由此可见,当时条件何其艰苦。

秦帝国短短十五年的国祚,并没有为后世留下太多颇具建树的行政制度以及政治文化,新兴的汉帝国只能够部分接受秦帝国的行政结构,然后慢慢优化,摸着石头过河。

庙堂之上都是凋零的景象,民间的惨状更是可想而知。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几百年的战乱,百姓们早已经苦不堪言,好不容易迎来了和平,想着喘口气,过上稳定的生活。

作为亲眼目睹秦帝国统一到灭亡的底层官僚,萧何和曹参极为熟悉秦帝国的运作模式。萧何早年曾经有机会到咸阳做官,但是被他拒绝了,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早就预料到秦帝国的命运已经日薄西山。

萧何和曹参都是刀笔吏出身,对于秦帝国的法律极为熟悉。今人论及秦帝国的时候,大部分认为秦帝国是依法治国的典范,实际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秦帝国为了控制住广大的疆域,培养了一大批刀笔吏,这些人作为秦国法律的代言人,基本上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些刀笔吏只为皇帝负责,没有监控他们的机构,罪犯的量刑程度都由人为控制。

曹操真的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专家:冒名顶替

所以秦帝国越是依靠刀笔吏,他们的权力就无限膨胀,而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很多明明应该受到惩罚的人,往往逍遥法外。

项羽的叔父项梁曾因栎阳罪案受到牵连,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就此结束。一个小小的狱掾就有了结刑事犯罪的权力,可见当时秦帝国内部已经腐烂到了极点。那些没有记录在史书上的类似事件,可能会更多。

萧何在楚汉之争中相当重要,无论是留下了秦帝国的地图、人口等重要资料,还是在关中源源不断地向楚汉前线输送兵员,都为刘邦的胜利打下了基础,那么这个时候曹参在干什么呢?

曹参正在前方冲锋陷阵,楚汉四年战争下来,曹参“身被七十创”,由此可见曹参势必身先士卒,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曹参此时的身份是什么?他是韩信的副将,韩信军中的二把手。

刘邦的这个安排颇具匠心,曹参勇猛无敌,可以辅助韩信削平其他诸侯,又可以作为刘邦的卧底,日夜监控韩信的一举一动。刘邦可以传入韩信军中,夺取军权,没有曹参作为内应,想必不会那么顺利。

萧何在最后方,曹参在最前方,两人就如同刘邦的两条腿,缺了哪一条腿,都不可能正常行走,或许在刘邦的心中,也确实无法衡量出两个人的优劣。

汉帝国建立之后,叔孙通为刘邦制定了一大套规矩,参照的就是秦朝的礼仪,萧何的威望让他可以带剑上朝,而曹参不久之后去辅佐了齐王刘肥。

刘邦一直对外室所生的庶长子刘肥愧疚,于是就将刘肥封在了最为富庶的齐国。齐国共七十余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而且有鱼盐之利,年纪轻轻的刘肥是没有办法掌控如此庞大的诸侯国。刘邦这时候想到的也是曹参。

曹操真的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专家:冒名顶替

由此可见,曹参并非是一个莽夫,只不过在一般人的眼中,他在战场上的骁勇善战掩盖住了治国的能力,幸好刘邦不是一般人,发现曹参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西汉帝国在建国伊始,一方面继承了秦帝国的郡县制,可是秦帝国的迅速衰亡让刘邦意识到,没有刘氏子孙在外面作为屏障,一旦出现叛乱,汉帝国会是秦帝国一样的下场,于是汉帝国中央朝廷只管辖十几个郡,剩下了分封给了刘氏子孙,部分地区恢复了西周的封建制度。

这样以来,分封的诸侯国名义上属于汉帝国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独立的国家。诸侯国里面的相国无论是权力还是地位基本上与汉帝国中央朝廷的相国相埒,曹参虽然外放,和萧何比起来并不差。

初唐时期最著名的诗人要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简称王杨卢骆。杨炯有一句话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如果大家都是唐朝人,就会知道这句话一点错都没有。可惜的是,今天的我们距离四杰一千多年,谈论他们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年龄。

四杰按照年龄来说,卢照邻和骆宾王是长辈,王勃、杨炯是晚辈,杨炯排在卢照邻之前,颇有不尊重长辈的意思,而排在王勃之后,颇有不甘心的意思。

类似的还有战国四君子,虽称为四君子,实际上孟尝君早于其他三个人一百多年;还有李杜,李白大杜甫十二岁,应该是杜甫的叔叔辈,所以杜甫写那么多诗歌给李白,李白只回了三首,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真的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专家:冒名顶替

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表达一个意思,史书之中虽然没有明确记录,但是从刘邦的安排上来说,萧何应该比曹参的年龄大一些。何况史记在记录刘邦自立为沛公的时候,特意提到了“少年豪吏如萧、曹”的字眼。人事的安排,年轻一点的来接班,也是顺理成章的。

相比于萧何在长安的提心吊胆,受到刘邦的猜忌,齐地的曹参则是少去了很多顾虑。不过,曹参也没有闲着。他四处寻访贤德之人,请教治国的方法。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能够两次击败秦国,靠的就是平时礼贤下士,不论对方身份如何低微,都不会有半分不礼貌,才赢了一大批人才“提携玉龙为君死”。

曹参自然明明白这个道理,当他听说曹参听闻胶西有一学者盖公,所学为黄老治国之术,曹参重金寻访盖公。盖公认为天下战争后初定,应该使人民清静,不可繁政扰民,社会才能安定。曹参于是为盖公建立别馆,以其为政事顾问,寻访其意见,治理齐国大部分均用黄老之术。齐国上下以“贤相”之评价流传。

刘邦集团的多数人都是善于听取意见,并且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的人才,曹参也不例外。如果没有秦帝国官僚系统的历练,曹参也许就不会对秦帝国严刑苛法了解的那么深刻,也就不会在自己政治生涯之中采取与秦帝国截然相反的方式——黄老无为。

人的每一段经历都能在人生中某个阶段有用,即便那么经历或许是不堪回首的经历。

刘邦临终之前,回答吕后关于后事的安排,就已经钦定了曹参作为萧何的接班人,这种安排说给吕后听,确实也给吕后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曹参担任相国,吕后一定不敢觊觎刘氏的江山。

曹操真的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专家:冒名顶替

汉帝国自建立之初,就有三股力量角力,分别是刘氏皇族、吕氏外戚、军功集团。三个集团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平衡不至于被打破。但是每个集团的代表人物一旦软弱,就有可能会被其他挟持,刘邦自然担心,而且他的担心确实发展成为了现实。

刘邦之所以要废太子刘盈,而改立赵王如意,一个主要原因是刘盈仁厚有余,而魄力不足,不像刘邦性格刚毅。

刘盈继位之后,大权落在了吕后身上,作为军功集团的老大曹参自然是刘邦稳定汉室江山的一颗棋子。论资历,曹参是帮助刘邦建立汉帝国的核心班底成员;论军事能力,汉帝国除了刘邦、韩信,恐怕就要数曹参;论治国能力,齐国被治理的天下闻名,曹参也是一流的政治家。

凭借以上三点,曹参可以保护刘氏江山永固,齐地多年的历练,也让曹参的政治才能更上一层楼。或许是对齐地有感情,曹参在离别之际,叮嘱齐地继承他位置的官员,一切都不要改变,齐国便会和自己在的时候一样安定繁荣。

曹参来到长安继承丞相职位后,与其说曹参是跟随萧何开创的道路走,不如说是他继续贯彻自己的理念——继续利用黄老无为之术来矫正秦朝的严刑峻法(当然,过度的无为也开了个坏头,造成了以后帝制社会中老百姓普遍不把律法当回事,律法再多,百姓眼中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曹参恐怕小皇帝刘盈不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甚至还会破坏已经往好的方向运作的整个社会,所以曹参才拿出来刘邦压住刘盈。曹参是这样说的,高祖与萧何安定了天下,法令已经完备,只要陛下垂拱而治,而让臣等坚守岗位,遵守他们的法度而不违背,不是很对么?

曹操真的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专家:冒名顶替

曹参用这个法子堵住小皇帝的嘴,和他在自己府上纵情豪饮,令前来办事的官员无从开口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可惜,曹参只做了三年的相国,便病逝了。曹参去世之后,王陵、陈平和周勃共同担当起匡扶汉室的责任,一场外戚与刘氏皇族、军功集团的战争终于爆发。

秦帝国二世而亡,汉帝国二世发生流血的宫廷政变,秦汉帝国似乎为后世写好了剧本,两个剧本在后世统一王朝交替上演,称为走不出的怪圈:

西晋帝国二世发生八王之乱;隋帝国二世而亡(三世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了);唐帝国二世发生玄武门之变;北宋王朝的烛光斧影;明帝国的靖难之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曹参死后,当时人们称颂,“萧何为法,顜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这不过是对表象的一种解释,没能够真正了解曹参的本事。

曹操真的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专家:冒名顶替

曹参的后人之中有很多名人,但是所有的名人加在一起,都比不上一个冒名顶替者。这个冒名顶替者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魏武大帝曹操。

《三国志》关于曹操的记载,开头一句就是“太祖武皇帝······汉相国参之后。”史书如此记载,为什么还要说曹操是冒名顶替呢?

我们必须承认,有时候我们虽然去古很远,但运用现在的科学方法比史书更加令人确信,今天的我们肯定比司马迁更加了解银殷商,因为我们今天出土的青铜器也好,一些竹简的记载也好,都是司马迁包括之后的史学家没有见过的。

为了验证曹参和曹操是否有血缘关系,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组做了深入的研究。课题组利用今天曹操后人的基因,与曹参今天的后人进行对比,证实曹操并非传说中的“汉相曹参后代”,曹操冒名顶替案就此真相大白。

“萧规曹随”的成语虽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曹参,也让更多人对曹参产生了误解,由此可见,断章取义、想当然耳是多么的可怕。

《史记》之中只有两个以相国命名的篇目: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从篇目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曹参地位有多高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