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兩名人:一人爲義赴死,藉藉無名;一人棄義殺人,鼎鼎大名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每逢朝代更替的關口,總像女人生孩子般,需經過“天下大亂”的陣痛,才會誕生新的朝代。東漢末年也是如此,群雄並起,盜賊蜂起,百姓塗炭,民不聊生。然而亂世也如催生劑一樣,各種義士,名人,謀士,奸臣,英雄,梟雄,小人,偉人,等等,紛紛現世,在“天作幕,地為臺”的同一張舞臺上,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東漢兩名人:一人為義赴死,藉藉無名;一人棄義殺人,鼎鼎大名

中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東漢末年大瘟疫

而其中有一個叫範滂的,後世雖藉藉無名,但在當世卻是有名的“荊襄八駿”之一。因東漢後期宦官專權,貪髒枉法,濫捕濫殺盛行,故一向以“清廉正直,不畏奸佞”聞名的範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在他受命到災區冀州巡行時,當地太守、縣令自知平日貪汙受賄、魚肉百姓的罪行即將暴露,紛紛解官印、脫官袍,落荒而逃。然而範滂被後人廣傳的卻是《範滂別母》的故事——

東漢兩名人:一人為義赴死,藉藉無名;一人棄義殺人,鼎鼎大名

範滂別母

漢靈帝建寧二年,宦官弄權,大誅黨人。作為清流派人物的範滂雖早罷官在家但也在緝拿之列,當時奉詔的督郵吳導,來到汝南後,因不想緝拿範滂,竟在驛館伏床大哭。而範滂為不連累他人卻自己前來投案。汝南縣令郭揖卻將官印丟棄一旁,要和範滂一起逃亡。範滂卻說:“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其時老母在堂,遂與老母訣別,並跪聽母親教誨:“汝得與李、杜(當世名士)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爾後,範滂站起來對兒子說:“我要教你作惡,可是惡是不能做的;我要教你為善,可是我生平並沒有作過惡,卻得到了這樣的下場。”說著,他身邊已是哭聲一片。最後,從容投案的範滂跟著督郵一起赴京,不久,死在獄中,年僅三十三歲。

東漢兩名人:一人為義赴死,藉藉無名;一人棄義殺人,鼎鼎大名

範滂別母跪聽教誨

後人這樣評論範滂的義舉:“子伏其死而母歡其義,壯矣哉”。而當時與範滂齊名並被追緝的張儉卻被世人所不齒,因其倉皇逃亡時,託庇惜其才的人保護,以致很多人被滅族屠殺。兩相比較,範滂的捨身取義更是讓人稱道。然而範滂在後世卻並無大名,而另一個與他同時代的因棄義殺人以圖自保的不義之人,在歷史上卻大名鼎鼎,成為亂世之梟雄,青史留名,這人便是曹操。正是這一件棄義殺人之事,讓曹操在歷史上永遠被貼上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標籤——

東漢兩名人:一人為義赴死,藉藉無名;一人棄義殺人,鼎鼎大名

據記載,曹操因刺殺董卓不成逃離洛陽,途中被陳宮所救,共同來到呂伯奢家;呂伯奢吩咐家人殺豬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買酒。曹操因誤以為其家人磨刀是要殺死自己,於是先下手為強,盡殺呂氏家人,離開後遇見買酒歸來的呂伯奢,怕被告發,也將之揮劍砍死。陳宮責備曹操大不義。曹操卻答:“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因此認定曹操是不義之人,於是離他而去。

東漢兩名人:一人為義赴死,藉藉無名;一人棄義殺人,鼎鼎大名

曹操與陳宮逃離呂伯奢家

歷史有時很奇怪,並不因人的好壞,忠奸,善惡,智愚,而有所偏頗,從而給予人相匹配的權力,財富,名聲;好人,義士,忠臣,英雄,智者等,未必就有好下場,而惡人,佞臣,奸雄,不義之徒等,未必就不得善終。歷史是無情的,它只是按著既定的規律在演繹,在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也許在歷史煙雲中被沉埋最多的就是那些藉藉無名的義士和無名英雄。

東漢兩名人:一人為義赴死,藉藉無名;一人棄義殺人,鼎鼎大名

不過縱觀幾千年來所演繹的歷史,衡量天下人和事的,好像都是用“義”,因而孔子才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絕對如此的標準,也沒有絕對不可如此的標準,就是依照義去衡量。比照現今,現代人衡量人和事的價值和標準,基本已與“義”無關,大多是權、利、名。想起那早已遺落在歷史塵煙中的“義”,不禁讓人唏噓。或許迴歸傳統文化,重塑傳統價值觀,才能讓這“義”再次迴歸現世了。

東漢兩名人:一人為義赴死,藉藉無名;一人棄義殺人,鼎鼎大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