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两名人:一人为义赴死,藉藉无名;一人弃义杀人,鼎鼎大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每逢朝代更替的关口,总像女人生孩子般,需经过“天下大乱”的阵痛,才会诞生新的朝代。东汉末年也是如此,群雄并起,盗贼蜂起,百姓涂炭,民不聊生。然而乱世也如催生剂一样,各种义士,名人,谋士,奸臣,英雄,枭雄,小人,伟人,等等,纷纷现世,在“天作幕,地为台”的同一张舞台上,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东汉两名人:一人为义赴死,藉藉无名;一人弃义杀人,鼎鼎大名

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东汉末年大瘟疫

而其中有一个叫范滂的,后世虽藉藉无名,但在当世却是有名的“荆襄八骏”之一。因东汉后期宦官专权,贪脏枉法,滥捕滥杀盛行,故一向以“清廉正直,不畏奸佞”闻名的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在他受命到灾区冀州巡行时,当地太守、县令自知平日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的罪行即将暴露,纷纷解官印、脱官袍,落荒而逃。然而范滂被后人广传的却是《范滂别母》的故事——

东汉两名人:一人为义赴死,藉藉无名;一人弃义杀人,鼎鼎大名

范滂别母

汉灵帝建宁二年,宦官弄权,大诛党人。作为清流派人物的范滂虽早罢官在家但也在缉拿之列,当时奉诏的督邮吴导,来到汝南后,因不想缉拿范滂,竟在驿馆伏床大哭。而范滂为不连累他人却自己前来投案。汝南县令郭揖却将官印丢弃一旁,要和范滂一起逃亡。范滂却说:“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时老母在堂,遂与老母诀别,并跪听母亲教诲:“汝得与李、杜(当世名士)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尔后,范滂站起来对儿子说:“我要教你作恶,可是恶是不能做的;我要教你为善,可是我生平并没有作过恶,却得到了这样的下场。”说着,他身边已是哭声一片。最后,从容投案的范滂跟着督邮一起赴京,不久,死在狱中,年仅三十三岁。

东汉两名人:一人为义赴死,藉藉无名;一人弃义杀人,鼎鼎大名

范滂别母跪听教诲

后人这样评论范滂的义举:“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壮矣哉”。而当时与范滂齐名并被追缉的张俭却被世人所不齿,因其仓皇逃亡时,托庇惜其才的人保护,以致很多人被灭族屠杀。两相比较,范滂的舍身取义更是让人称道。然而范滂在后世却并无大名,而另一个与他同时代的因弃义杀人以图自保的不义之人,在历史上却大名鼎鼎,成为乱世之枭雄,青史留名,这人便是曹操。正是这一件弃义杀人之事,让曹操在历史上永远被贴上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标签——

东汉两名人:一人为义赴死,藉藉无名;一人弃义杀人,鼎鼎大名

据记载,曹操因刺杀董卓不成逃离洛阳,途中被陈宫所救,共同来到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杀猪款待二人,自己前往西村买酒。曹操因误以为其家人磨刀是要杀死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尽杀吕氏家人,离开后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怕被告发,也将之挥剑砍死。陈宫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此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于是离他而去。

东汉两名人:一人为义赴死,藉藉无名;一人弃义杀人,鼎鼎大名

曹操与陈宫逃离吕伯奢家

历史有时很奇怪,并不因人的好坏,忠奸,善恶,智愚,而有所偏颇,从而给予人相匹配的权力,财富,名声;好人,义士,忠臣,英雄,智者等,未必就有好下场,而恶人,佞臣,奸雄,不义之徒等,未必就不得善终。历史是无情的,它只是按着既定的规律在演绎,在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许在历史烟云中被沉埋最多的就是那些藉藉无名的义士和无名英雄。

东汉两名人:一人为义赴死,藉藉无名;一人弃义杀人,鼎鼎大名

不过纵观几千年来所演绎的历史,衡量天下人和事的,好像都是用“义”,因而孔子才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绝对如此的标准,也没有绝对不可如此的标准,就是依照义去衡量。比照现今,现代人衡量人和事的价值和标准,基本已与“义”无关,大多是权、利、名。想起那早已遗落在历史尘烟中的“义”,不禁让人唏嘘。或许回归传统文化,重塑传统价值观,才能让这“义”再次回归现世了。

东汉两名人:一人为义赴死,藉藉无名;一人弃义杀人,鼎鼎大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