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六大茶類之青茶(烏龍茶)的代表茶

烏龍茶,亦稱青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後製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

烏龍茶的前身——北苑茶

烏龍茶起源於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烏龍茶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以後最為著名的茶葉,歷史上介紹北苑茶產製和煮飲的著作就有十多種。

地區分佈分類廣東烏龍01

廣東烏龍初制工藝基本為鮮葉、曬青、做青、殺青、揉捻、乾燥等多個步驟。基本上,廣東烏龍外形都呈現條形,條索肥壯勻整,色澤褐中帶灰,油潤有光,湯色黃而帶紅亮,葉底非常肥厚。

科普丨六大茶類之青茶(烏龍茶)的代表茶

圖 | 攝圖網

臺灣烏龍02

臺灣烏龍是烏龍茶四大類中的一類,一個相當龐大而豐富的大家族。

臺灣烏龍茶經歷了幾個階段的發展,按照現有的文獻來說,先是有武夷先民將茶和製茶技術傳入臺灣,再然後臺灣引進閩南烏龍的茶樹品種與製作技藝。再後來,日本佔領臺灣,開始長達50年的日據統治時代。當時日本為發展臺灣經濟,同時又避免臺灣茶與日本茶產生競爭,日本支持臺灣大力發展包種等烏龍茶。再之後,在1903年創立“”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製茶試驗場”。即後來的”臺灣茶業改良場”,培育多種適合製作烏龍茶的優良品種,並不斷對烏龍茶的工藝進行調整和推廣。多年發展,最終造就現在的臺灣烏龍茶現狀。

目前,臺灣烏龍按發酵度來排列,基本可以分為發酵較輕的文山包種,中度發酵臺式烏龍、凍頂烏龍、高山烏龍以及發酵較重的木柵鐵觀音、東方美人等等。

科普丨六大茶類之青茶(烏龍茶)的代表茶

圖 | 匯圖網

閩北烏龍03

主要產地在福建北部,包括武夷山、建甌、建陽、水吉等地。閩北烏龍里所包含的茶,除最著名的武夷巖茶外,還包括產於建甌的建甌水仙,建陽水仙等等。

閩北烏龍初制工藝基本為鮮葉→曬青→涼青→搖青(做青)→殺青→揉捻→乾燥等多個步驟。相比閩南烏龍而言,閩北烏龍做青時發酵程度較重,因而幹茶色澤較烏潤,香氣為熟香型,湯色偏橙紅。

科普丨六大茶類之青茶(烏龍茶)的代表茶

閩南烏龍04

閩南烏龍一類主產於福建南部安溪、永春、南安、同安等地。主要品類包括鐵觀音、黃金桂、閩南水仙、永春佛手,以及閩南色種等。

閩南烏龍一系列除了漳平水仙屬於特殊方塊造型的情況下,其他幾乎都是外形捲曲,乾燥過程間有包揉工序。

閩南烏龍初制工藝基本為採青、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復烘,復包揉,乾燥等多個步驟,工藝複雜繁瑣。根據製作成品的香型不同,製作過程也會有些許不同。

多數閩南烏龍茶按發酵程度和最終的品質特徵分為清香型和濃香型兩種。2016年,閩南烏龍中安溪鐵觀音增加了老鐵的國標。

科普丨六大茶類之青茶(烏龍茶)的代表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