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今早上菜市場,意外發現了花苞狀身影孤零零地躺在攤位上,上面寫著一塊牌子:巴王花,估計是“霸王花”的簡寫或者錯誤寫法。一向喜歡嘗新和獵奇的我,駐足仔細觀賞,初步判斷其為洋薊。兩年前曾嘗過其味,但眼前這幾個顯然個子小太多。

為了進一步確認,趕緊問攤主:

“這個怎麼吃?”

“直接用油炒了吃。”他說。

“你確定外面這一瓣瓣都能吃?”狐疑中追問道。

“保證都能吃!”他非常肯定。

我還是有些將信將疑。印象中的洋薊,能吃的部分很少,外面裹著的綠色花瓣,只有底部綿軟部分可以蘸醬吃,最精華的是裡面乳黃色的花托,可以加調味料品嚐。為什麼這個攤主卻說他可以全部清炒吃光?

“這個其實應該是洋薊吧?”為了驗證自己的直覺印象,我試探著拋出心裡的判斷。以前我還曾把此物與水果釋迦搞混過。

“沒聽說過。”攤主馬上否認。

我知道了,對於眼前的蔬菜,他這個出售者的認識也並不見得比誰多。

於是,毫無來由地,我就認定它是洋薊的幼嫩版。回家水煮後用黃油煎了,撒上海鹽和胡椒粉,果然口感不錯,綿軟中有種特殊的清香,比之前買過的大個頭滑嫩不少,還黏黏的,滑潤得很,心裡感覺撿了個大便宜。因為洋薊原是較為名貴的蔬菜,如今嫩苞初長即售,對於商家來說不甚合算,並且價格非但沒有上抬,反而因為無人問津,故而價格略低。

興奮之餘,趕緊溯源,還真有很多新發現。洋薊,又叫朝鮮薊,但與“朝鮮”基本沒有緣分,之所以叫朝鮮薊,也許是因為中藥材“大薊”主要產於朝鮮(其實在我國野地裡經常見到)。又據說它還與我們熟悉的向日葵同屬一科呢!

洋薊原產地中海沿岸, 2000多年前的羅馬人就發現並種植了它,後來被法國和西班牙的探險家們帶到歐洲,它在那裡種植普遍,猶如中國的大白菜。曾經流傳,西方上流社會通過觀察一個女人懂不懂得吃洋薊,吃得優雅與否來判斷其是否為理想的兒媳婦,甚至還有種說法,吃洋薊就能打入歐洲上流社會,但我對此二說始終抱有懷疑。也許是其料理過程相對複雜,又可食部分較少,它被作為西餐中的高檔蔬菜倒是坐實了的。

洋薊的乳黃色花托獨具風味,但入菜時必須將花心上的絨毛(被稱作“choke”)去除,這部分不能食用。洋薊味美,其營養價值亦甚高,屬於低熱量、高纖維的綠色食品,女人應該一聽就會喜歡,說是此物清肝明目,健身養顏,食用之有助於保護肌膚、潤澤顏面。它可以清煮、煎烤,口感介於鮮筍和蘑菇之間,有人還吃出了核桃仁的香味,可惜我沒有這樣發達的味蕾。料理洋薊時,必須不斷擠上檸檬汁,或者馬上浸入滴了檸檬的清水裡,以防氧化。

洋薊的另類吃法,那就是可將花苞直接生食,而其花蕾外包的花瓣可曬乾直接泡酒,亦可製成菜薊茶飲用,有人說口感清爽,甘味持久,但我沒有試過,不能妄下定論。

最想嘗試的,其一為清煮,有人描述其味有蟹肉的鮮香味,僅憑這點就足以吸引我;其二為燒烤,於花苞內填入蒜末、橄欖油、奶酪,甚至牛肉醬、香草油等,最後出爐前撒上香芹末,以其自身異香,再加入調味料,自然應該更加芬芳;其三,與肉類同煮,想來應該湯水濃稠香甜。

另外,有人建議連花莖都不要扔掉,可以切塊燉湯,味道清甜。我也想一試。

對於今日以略微低廉價格買到如此幼嫩的洋薊,不免於慶幸之際,為此高檔蔬菜在中國沒有銷路而久思原因。大概因為我國地大物博,蔬菜品種繁多,而此菜料理複雜,本身又無法供食客大快朵頤,與它相搭的也以國人以為肥膩的奶酪、黃油為主,中國胃比較排斥吧!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稚吟秋聲:蔬菜之王——洋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