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爲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手機用戶76167782075

事情背後是玄宗和肅宗之間,非常複雜的權力鬥爭與政治合作。

簡單說,是還是太子的肅宗先下手為強,主動稱帝,將玄宗一軍。玄宗本來是打算自己收拾山河的,突然知道太子稱帝了、自己被太上皇了,權衡之後,以大局為重,認可了自己太子稱帝的行為。即使如此,作為太上皇的玄宗和作為皇帝的肅宗還是形成了兩個政治中心……對平定安史之亂及之後的唐朝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下面稍稍展開一下。

1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到了安史之亂的時候,玄宗已經昏庸得一塌糊塗了,什麼事情都不管了。一路逃去四川的時候,連心愛的女人都保護不了了,大勢去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當叛軍攻到潼關的時候,玄宗就開始直接進行決策,做出了兩方面的安排:

一是前線換帥,“斬封常清、高仙芝於潼關,以哥舒翰為太子先鋒兵馬元帥,領河、隴兵”堅守潼關。

二是將皇子推到第一線,即其本紀說的:

“辛丑,詔皇太子統兵東討。以永王璘為山南節度使,以江陵長史源洧副之;潁王璬為劍南節度使,以蜀郡長史崔圓副之。二王不出閤。”

由於潼關的實際統帥是哥舒翰,皇太子統兵,主要還是名義上的;但後來皇太子在靈武集合軍隊,大體淵源於玄宗的這一任命。同時,玄宗還任命永王李璘、潁王李璬為四川和荊州的統帥。當然,這時他們還在長安,沒有真的上任。這一安排的意味這樣的:

一旦長安危險了,太子繼續在關中一線指揮作戰;他的兩個弟弟退到大後方去,至少可以割據一方,保存李氏血脈。假如太子打贏了,當然沒他們什麼事了。如果太子戰死了,中原都淪陷了,他們還可以依靠荊州、益州,徐圖恢復。

2

對於玄宗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安排,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所以,安祿山突破潼關,玄宗幸蜀的整個過程中,玄宗不斷地在具體化這個方案。在得知肅宗稱帝之前,他還下了一道罪己詔,講了自己的基本方略:

“今巡撫巴蜀,訓厲師徒,仍令太子諸王蒐兵重鎮,誅夷兇醜,以謝昊穹;思與群臣重弘理道,可大赦天下。”

簡單說,他講:之前是我不好,釀成了安祿山的叛亂。現在我改過自新,要勵精圖治。具體戰略上,就是太子和諸王,每個人領一個重鎮,分進合擊,討伐叛軍。換句話說,自始至終,玄宗有自己的平叛方略:

一是讓自己的兒子們統帥大軍(防止異姓將領趁機崛起);

二是太子只是西北路的統帥,還有其他兒子統帥別的戰區;

三是自己居中,指揮各個兒子。

總之,他從來沒有打算主動讓位。這樣一來,對於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肅宗來說,這問題就大了:如果我的某個弟弟,利用消息不通,搶先稱帝怎麼辦?如果我的弟弟,平叛功勞比我大怎麼辦?

在這一背景下,還是太子的肅宗就先斬後奏,先在靈武稱帝,然後再告訴老爸,我是皇帝了,你是太上皇了。肅宗及其幕僚顯然料到了,他已經是太子,所以玄宗沒有理由否定這一既成事實;同時,他統帥著當時最重要的西北軍,玄宗沒有能力否定這一事實;最後,當時軍情緊迫,如果唐室一側發生內亂,後果不堪設想,玄宗也沒有意願否定他稱帝登基的事實。


在野武將

安史之亂爆發後,潼關很快失守,唐玄宗李隆基帶領皇親國戚和部分近臣逃出長安。走到馬嵬驛的時候,軍士譁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也被縊死。第二天,當唐玄宗率領人馬準備繼續西行的時候,當地百姓出來阻攔。唐玄宗猶豫很久,最終留下太子李亨“宣慰父老”。後來,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就是唐肅宗,尊李隆基為上皇天帝。

圖注:馬嵬驛軍事譁變


李隆基在西行的路上並不知道李亨已經即位稱帝,還一直以皇帝的身份發佈詔令。當來自靈武的使者告訴李隆基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後,李隆基說:“吾兒應天順人,吾復何憂!”四天之後,李隆基宣佈:“自今改制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四海軍國事,皆先取皇帝進止,仍奏朕知,俟克復上京,朕不復預事。”標誌著李隆基正式讓出皇位,承認李亨的皇帝地位。

圖注: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讓出最高權力的。那麼,李隆基為什麼會讓出皇位呢?


第一,在安史之亂的打擊下,李隆基的威望一落千丈。雖然李隆基在位期間唐朝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但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被盛世掩蓋的各種危機都顯現出來。潼關失守後,“百官朝者什無一二”。李隆基宣佈要御駕親征,也沒人相信。在西行的路上,跟隨李隆基的人紛紛逃跑,普通百姓也指責李隆基的種種失誤。馬嵬驛軍事譁變後,李隆基親自出面“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隆基喪失了軍心民心。


第二,在混亂的局勢下,李隆基自己已經沒有什麼號召力,他迫切需要用另一個人的威望團結全國的力量,最合適的人選就是太子李亨。馬嵬驛父老的挽留,使李隆基意識到自己也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楊國忠。他堅決不肯留下,而是讓李亨留下撫慰人心。結局是“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李隆基在“使人偵知”這樣的情況後,說了兩個字:“天也。”又派人對李亨的隨行軍士說:“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輔佐之。”

圖注:唐肅宗李亨畫像


第三,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李隆基有著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清楚地知道,大敵當前,李唐政權最需要的是團結。當他得知李亨真的即皇帝位以後,儘管心裡有諸多不情願,但還是例行公事般地頒佈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和《皇帝即位冊文》,相當於是後補了讓出皇位的手續。如果李隆基得知李亨即位後仍然不肯放棄皇權,那麼李唐政權將會“天有二日”,出現內訌局面,使安史叛軍從中得益。

綜上所述,李隆基讓出皇位是在特殊形勢下對既成事實的認可,是一種被動的然而卻是正確的選擇。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卷三十四

秦泉主編:《中國歷史之謎》,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版

圖片來自網絡


歷史研習社

有句話說的好,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對於這一問題的解答也是如此,我們首先要來考慮,唐玄宗是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的嗎?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新唐書》、《舊唐書》以及《資治通鑑》這幾部權威性較高的史書入手,來看看唐玄宗之子肅宗是如何登基的。這幾部史書對於當時事件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在那時,玄宗被迫幸蜀,當時的太子也即肅宗隨行,行至馬嵬之時,當地父老肯請太子留下來討伐逆賊,在這樣的局勢之下,玄宗繼續西行避賊,太子則率兵留了下來到北邊參與戰事。當太子率兵到達靈武之時,裴冕、杜鳴漸等大臣進言要求太子即位,太子於多次推辭之後最終接受,在靈武登基,是為肅宗,在這之後,才將消息傳到蜀地告之玄宗,玄宗得知消息後才命人將冊書送到了靈武。

由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玄宗的遜位、肅宗的上位實際上很大可能並非玄宗的本意,如若玄宗早有“讓”出皇位的打算,那麼在命肅宗北上討賊之時就該有所表示,而史書的記載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肅宗即位是一件先斬後奏的事件,肅宗先於靈武登基,此後才派人到蜀地通知玄宗,玄宗無奈之下只能認可,繼而幫助肅宗把該走的流程走完。關於這一點,《新唐書》表現地很明確,內稱:“癸巳,靈武使至,始知皇太子即位。丁酉,上用靈武冊稱上皇,詔稱誥。己亥,上皇臨軒冊肅宗,命宰臣韋見素、房琯使靈武。”可見,唐玄宗並非於安史之亂後主動冊立肅宗的,“讓”出皇位一事無從談起,是一個偽命題。

而肅宗之所以能順利策劃登基,與玄宗在安史之亂後權威的跌落有關,安史之亂的爆發實際上與玄宗晚年的昏庸是密切相關的,耽於享樂、所託非人的玄宗在安史之亂後權力實際上已經被架空,被肅宗取代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國家人文歷史

在古代,皇帝可是個高危的職業,而且還是終身制。與危險並存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崇高地位和權力。所以,不到臨終,誰也不肯讓出皇位。



唐玄宗與其說是讓出皇位,還不如說是被逼無奈的。


下面,有書君就從四個方面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一,玄宗威望已失,無力迴天。


雖然玄宗在執政初期也很敬業,宇內昇平,四海歸心。


但是,晚年昏聵,道德倫喪,他的親信楊國忠欺男霸女,壞事做盡。最信任的乾兒子安祿山居然起兵造反,搞得天下大亂,可謂是人心盡失,威望大跌,擁護者寥寥無幾。



反觀太子李享,幾十年來小心翼翼,夾著尾巴做人,埋頭苦幹,積累了相當的人脈,聲望漸隆,支持者眾多。


二,玄宗和將士貌合神離,君臣離心。


在馬嵬坡的軍士譁變中,眾將士殺了楊國忠,逼死了楊貴妃。



當下,玄宗雖然因為法不責眾,委屈求全,可萬一形勢穩定之後,他找大家秋後算帳怎麼辦?

存在這種心理的將士,相信不在少數。否則殺了楊國忠就行了,又何必逼死楊貴妃呢?還不是怕報復嗎?


以玄宗對楊貴妃的迷戀程度,他要是二次掌權了,給大家小鞋穿咋整?弄不好還要誅連三族,這太危險了。


如果是太子接班呢,就安全多了。依照慣例,他肯定會大赦天下,彰顯自己的仁德之風。


而且,這些將士,和太子沒有直接的利害衝突,如果他們擁護太子,只會取得更大的利益。所以,底下的將士都願意支持太子,願意跟著太子建立更大的功業。


三,玄宗對於朝局已經失去了掌控,無力國事。


當時,玄宗已經是垂垂老朽了,精力也好,智力也好,心力也好,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的李三郎了。


馬嵬驛之後,越來越多的將士和臣下或明或暗地轉投太子門下,玄宗手下親信死的死,亡的亡,所剩無幾。


而太子則不同,正當壯年,對於政權的穩定性,提供了理論上的基礎。而且太子率軍平叛,受到百姓擁戴,追隨者甚多。


如果基哥不傳位給太子,在戰亂期間,很有可能引起其他人以及其他皇子的覬覦,導致國家分裂。


而傳位給太子,則避免了這些麻煩產生的可能性。


四,玄宗若不傳位,政權必將分裂。


太子率軍平叛,受到廣大將士的擁護,一致擁立太子登位,以此號令天下勤王。


這相當於是黃袍加身啊,你不幹也不行。下面眾將早就有了這想法,若不順應天命,必生禍端。

所以太子李享在多次推脫無果之後,也就順水推舟,答應了擁立之事,即皇帝位。


眾將士即使擁護玄宗,也是順理成章,應該的,人家本來就是皇帝啊,忠於皇帝是你的本分啊,這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擁立太子李享上位,那就是開國功臣啊,有擁立之功,是肯定會得到嘉獎的。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麼選?


這就跟一塊冰糖和一袋冰糖一樣,傻子都知道怎麼選吧。


那麼,如此一來,玄宗這皇帝之名實在是有點“玄”(懸)了,實際上已經成了空架子了,和光桿司令也差不多了。


最重要的是,太子已經被眾將士擁立登位,是先斬後奏,並沒有提前打個報告,再經過玄宗審批迴復。


玄宗要是不同意,不是等於說太子是造反麼?到時候父子反目,天下分裂,鹿死誰手還不知道!

但是,國家分裂卻已成預見,搞不好就會亡國滅種啊。



玄宗也是搞政變上位的人,這一點他還是看得清的。


所以,還不如借坡下驢,直接把皇帝這位子轉讓給兒子,反正遲早要交出去,不如提前退休,安享太平。這樣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於是,唐玄宗就這樣無奈的交出了皇位。



有書共讀


題主在問題裡提到了一個“讓”字,可實際情況,究竟是不是唐玄宗自己主動“讓出”的皇位呢?今兒酒翁和大家一起來聊聊唐玄宗與唐肅宗,這兩者之間關於皇位的事情。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宰相楊國忠,以及一幫大臣及後宮嬪妃,宦官宮女們連夜逃出皇宮,且在潼關失守後,唐玄宗一路逃往四川,可就在西逃的路上,發生了馬嵬之變,馬嵬之變的結果就是宰相楊國忠被殺了,寵妃楊貴妃也被高力士給勒死了,如此情形之下,唐玄宗一行雖說失去了前進的方向,但面對後面的追兵,繼續西行,則是當前唯一的選擇,再加上唐玄宗想去四川的原因是因為四川安全可靠,物產豐富。

可就在大家都已經準備再次上路時,發生了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可以說是整個唐朝歷史上的一個轉機,一群父老鄉親擋在了唐玄宗的隊伍前面,不讓皇帝走,阻攔的原因是說皇帝如此西行,是不要家也不要祖墳了嗎?但此時此刻的唐玄宗,早已不是年輕時候,開元時期的唐玄宗,此時的唐玄宗早已沒有了抵抗的信心,在一段時間後,唐玄宗繼續西行,老百姓們看到皇帝繼續走了之後,就圍上了太子李亨。那李亨最後走沒走呢?李亨在老百姓的阻攔和一些官員的勸說下,竟然順應天意民心的留下來了。可自己的老爹唐玄宗還在前面等著太子呢,左等右等都沒來,在得知太子留下的時候,唐玄宗仰天長嘆:天也!


太子李亨雖說沒有跟著父親去往四川,但他也沒有真的留在原地不走,畢竟他手裡也沒多少兵馬,留在原地不動,只有等死。在杜鴻漸等大臣的建議下,李亨帶著人馬去來到了靈武。而李亨在到達靈武的第一件事,則是稱帝。


李亨之所以如此著急的稱帝,不外乎兩個原因,

一個是李亨當太子也有年歲了,在唐玄宗的淫威下整天惶恐的過日子,如今好不容易離開了唐玄宗,而且,當下的第一要務是得號令天下,來面對安祿山,而號令天下必須得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分。第二個原因則是,李亨手下聚集了一幫急於要名分的人,杜鴻漸他們之所以願意冒風險追隨太子,其原因就是想圖個擁立之功,整個家族由此好飛黃騰達。所以,當太子李亨一到靈武,杜鴻漸就勸進:主上厭勤大位,南幸蜀川,宗社神器,須有所歸,天意人事,不可固違。當然一開始李亨還是推辭的,但是杜鴻漸等大臣的多次勸進下,在天寶十五載七月十三日,李亨即位於靈武,即後來的唐肅宗,即位當天,改元至德。

李亨在登基之後,也沒忘記自己遠在四川的父親,特安排使者,給唐玄宗通報了這一情況,告訴唐玄宗,李亨即位的消息。


而反觀唐玄宗在聽到李亨即位的消息後,是啥反應呢?可以想象,那必然是非常失落啊,皇權,那可是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象徵,唐玄宗自己當初就是拼命防範太子搶班奪權,所以他知道這個權力帶來的影響,當年,唐玄宗自己就是靠政變起來的,可沒想到,最後自己的兒子也通過政變搞了下自己,從原來的皇帝,一下子變成了太上皇,這一地位的變化,對於唐玄宗來說,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綜上所述,唐玄宗雖說從皇帝變更為太上皇,但這背後,並不是因為唐玄宗的“讓位”,實際則是因為李亨在靈武搞起了政變,將了唐玄宗一軍。


所以,壓根就沒有題主所說的“讓出”一說。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從馬嵬坡兵變開始,唐玄宗已經被架空,支撐局面的是他親封的兵馬大元帥李亨,即後來在靈武稱帝的唐肅宗。

唐玄宗是在四川得到兒子稱帝並尊奉自己為太上皇的消息後,才發文書表示認可的。因此,從來沒有讓位一說。

要說唐朝,的確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朝代,父子母子兄弟之間皇帝輪流坐,太上皇最多,二進宮的皇帝最多,怕老婆的皇帝最多。

1.太上皇。

很不幸,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因玄武門之變開了當太上皇的頭,結果他的子孫爭相效仿。首先是李旦被兒子李隆基拱成太上皇,接著李亨把李隆基遙奉為太上皇。不急,後面還有補充。

2.二進宮的皇帝。

歷史上二進宮的皇帝並不多,唐朝一下子出來李顯和李旦兩兄弟,他們都是武則天所生,可謂難兄難弟。雖然都兩次上崗,但真正掌權沒幾天,顯哥哥被老婆毒殺,旦弟弟被兒子打了土豪。

這還沒完,唐昭宗李曄也是牛人,不但當過太上皇,還有兩次登基的履歷。這業績,史上總共4位,一個晉惠帝司馬衷 ,一個明英宗朱祁鎮,還有就是李旦和李曄。這四位履歷雖好,日子真是難過,沒什麼好羨慕的。

3.怕老婆的皇帝。

男人怕老婆,在現在是美德,但在古代就是悲劇,尤其是當皇帝的人,只要怕老婆,就基本定型為昏君或亡國之君了。這一點,在唐朝得到很好的證明。

第一證,李治與武則天。

李治本來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大唐也就在他執政期間版圖最大,是名副其實的大唐。

可是,自從讓武則天當了天后,李治就淪落為昏君,如果不是顯哥哥和旦弟弟替他守了幾天店鋪,李治就是亡國之君。

第二證,李顯與韋后。

由於李顯與韋后共過患難,所以李顯對老婆比較放任,說啥就是啥。沒想到,韋后會越來越飛揚跋扈,直到給李顯戴上綠帽子。

僅僅是戴綠帽子也就算了,韋后跟老武家的人一商量,還是讓李顯當武大郎吧,於是毒死了李顯。

第三證,李隆基與楊玉環。

李隆基是靠政變上臺的,本來很強勢,本來也不怕老婆,還曾兩次把楊玉環趕回孃家。

事情就壞在把人接回來了,楊玉環通過這兩次經歷終於明白了,這老頭根本離不開她呢,於是更加胡攪蠻纏,而楊家的人更是雞犬升天,禍亂朝綱破壞經濟,直到搞出了安史之亂。




有文化氣息的歷史號,有軍事氣質的文化號,歡迎關注頭條號軍緣鑫播客。

軍緣鑫播客

其實唐玄宗並不願意讓出皇位,只是沒有辦法了,很多人都說到了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聲望一落千丈,對於他能不能框扶社稷,再興盛唐已經有很大懷疑,其實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原因。

第一,歷史原因,其實從唐朝的建立以來,皇室之間的爭鬥一直到玄宗朝都有存在鬥爭,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逼父,後來登基之後又殺子,再到高宗武則天,後來的中宗等,皇室的安穩一直都存在問題。包括李隆基本人對兒子也是很防範的,所以在安史之亂後出現這樣的局面很多人也能接受,玄宗自己本人也明白這點。

第二,身體原因,當時的唐玄宗年事已高,身體不如從前,面對天下大亂的局面已經沒有年輕時的精力去應對了,這也是很多大臣擁戴李亨的原因,畢竟他兒子比他年輕,能夠有精力帶領大家處理很多事情,而且唐玄宗經歷過馬嵬坡之後自己估計也有點心累,可能也有點想放棄了。

第三,現實情況,當時李隆基放棄長安一路敗退,還是有很多人心中不滿的,因為本來感覺是可以一戰可以收拾的局面,而且唐朝以來對外都是勝利的局面較多,很多人都靠這個博取功業,可是你什麼都不幹,又自毀長城,放棄國都,給天下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認為他沒有能力掌握國家了。

第四,就是責任問題了,唐朝經歷這樣的大亂,唐玄宗是要負很大責任的,而當時太子繼位也是名正言順,況且還更年輕有精力處理這些複雜的局面,能承擔起這樣的責任,這樣的交接也是很順暢合理的。


霧之心

謝謝你的提問。我用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形式被迫,勢不可擋。

我們看看從唐肅宗即位前後的時間表吧。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六月二十日攻破潼關。唐玄宗確認長安即將被攻破,就提前一個星期從長安延秋門連夜逃出,這一天是六月十二日。


十四日,到馬嵬坡發生兵變,殺死楊國忠和楊玉環。

十五日,唐玄宗打算繼續逃跑。但是被老百姓把太子李亨給攔住,不要他去,請求太子留下來殺賊。

李亨非要跟唐玄宗走,說是保護父親重要。但是老百姓不答應啊,說,你們都走了,誰指揮殺賊?

唐玄宗一看這形勢非常不妙,就來了一個順水推舟,說了一句話:“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待之”。

唐玄宗這一天與李亨分別。


七月十二日,跟隨李亨到達寧夏靈武的裴冕、杜鴻漸等一夥,給李亨寫書信“請尊馬嵬之命,即皇帝位”。李亨推辭了幾回,也就答應了即位。尊唐玄宗為“上皇天帝”。

李亨即位以後,立即派人報送消息,一個月後,即八月十二日,到達成都。

但是,唐玄宗與李亨分別以後,在李亨已經即位的第三天,即七月十五日,根據大臣房琯的建議,下發了一個人事安排的決議。

這個決議叫做“制置”,給李亨的人事安排是天下兵馬元帥。也就是國家的二號人物了。

唐玄宗於七月二十八日到成都。


但是,八月十二日唐玄宗收到李亨即位的報告之後,只好同意。一個星期之後,即八月十八日,唐玄宗派遣韋見素、房琯等人帶上傳國玉璽,給李亨送去。大約九月十八日前後到靈武。

我們從這兩個皇帝的行動來看,都十分重視爭取時間。

但是,李亨的速度比唐玄宗快了一個月的樣子。

唐玄宗輸在時間上了。而他也非常被動。

比如,六月十五日說的“可奉宗廟,如草善待之”,這種模稜兩可的話,無可奈何,就是給李亨一個機會。

李亨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契機,一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唐玄宗也無可奈何了。

所以,唐玄宗已經沒有選擇,他只能服從李亨即位這個事實,否則,內部發生分裂,唐玄宗也佔不上什麼便宜。

何況,唐玄宗也是政變出身的皇帝,他深知政變的麻煩,尤其是在安史之亂最熾烈的時候。


千千千里馬

唐玄宗並不是主動讓出皇位的,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之後,長安的陷落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唐玄宗倉卒之間,帶著禁軍一路西逃。這個時候玄宗有好幾個選擇。

一是去太原。河東地勢險峻,有精兵強將。唐玄宗去了太原,可以背靠太行山,威脅叛軍後路;

二是去朔方。朔方軍是邊防軍,久經沙場。在朔方安行在,就意味著玄宗要兼任前敵總指揮,直接和叛軍決戰以收復京師;

三就是入蜀,成都天府之土,劍閣天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如果是四十年前的那個雄才大略的李隆基,毫無疑問會去太原或者朔方,精神抖擻的和叛軍一決雌雄;但是做了幾十年太平天子,李隆基已經沒有當年的勇氣,反而堅持入蜀。

客觀上說,入蜀是膽怯的選擇。因為蜀地進去容易出來難,一旦入蜀,就喪失了對外界的控制,如果真的是安史叛軍消滅了忠於唐廷的勢力,單靠劍門關又豈能獨善其身?如果能的話,劉禪就不用投降了。

所以太子李亨在跟隨玄宗入蜀的過程中,決定要脫離父皇的控制,他也耍了一點小聰明,沒有直接說自己要去朔方,提議說自己要組織軍隊,就地反擊奪取兩京。玄宗當然應允。封李亨為元帥,但是同時讓各皇子分典天下兵馬以分其權,相當於太子就是一個光桿司令。都已經到了這個時候了,玄宗還在耍權術,相比這個時候太子已經非常的有怨念了,更嚴重的是,這讓唐帝國有了分裂的隱憂,尤其是永王李璘在經營江南,在試圖模仿司馬睿建立東晉的故事。

事態緊急,在脫離了玄宗的控制之後,太子馬不停蹄的趕到朔方。為什麼是朔方呢?因為唐朝制度,節度使正職都是親王遙領,而李亨遙領的正是朔方。加上朔方擁有當時唐朝最強的軍隊,由忠於唐朝的郭子儀和李光弼統帥。

到了靈武,也就是朔方節度使的所在地之後,李亨就即皇帝位,同時遙尊玄宗為太上皇。這個時候木已成舟,天下人都看到了玄宗逃跑到蜀地,而太子還在堅持奮戰,人心所向,不問可知。唐玄宗後來也是迫於形勢,不得不承認了肅宗即位的合法性,並非是心甘情願。

恰恰就是因為玄宗和肅宗的這種隔閡,讓肅宗只能自立為皇帝,喪失了合法性,必須要早立大功來鞏固自己的位置。於是肅宗不聽李泌良言,讓肅宗放棄長安和洛陽,直搗叛軍巢穴徹底消弭禍亂;反而只能急功近利,不惜借回紇兵塗炭中原,只求快點收復兩京。從而讓戰爭持續很久,最終讓河朔三鎮永久的從唐朝分離了出去,成為了事實上的國中之國,也買下了晚唐藩鎮跋扈的伏筆。

所以玄宗和肅宗父子不和,間接的導致了唐朝後期的衰弱乃至於覆亡。家和萬事興這句老話,真的應該說給玄宗聽聽。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如果他聰明,如果他兒子真正有超越李世民的,他就避免安史之亂,他就不會任由楊家和安祿山之輩把天朝(中國真正天字第一號的位子源自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摔下塵埃,毀了華夏的歷史機遇:帶世界走向昌盛光明!

如果早止住歪風,大唐之花,世界第一美人楊玉環就死不了!第一佳人虢國夫人可能嫁往日本,從而成為日本排名笫一的女天皇!

歷史無情,盛年不再,交出實權,可保性命!他逃安史之亂時李已皇權受到挑戰,來自軍隊,班師回朝後面對野心勃勃的政治力量,只好識趣退位,當天上皇!

武則天無甚失誤就得讓位,何況他這一老不中用,只會壞事之人!

很奇怪,從大唐開始。,女人天下影響中華女子成了世界上最,最了不得的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