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是如何在“唐隆政變”裡反敗為勝的?你怎麼評價?

用戶64598321


一件事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三個重要因素,唐隆政變的成功正是如此。唐中宗去世之後,韋皇后想要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然而天時、地利、人和均不在他們這邊,天時方面,當時朝廷官員大多不支持韋氏;地利方面,歷經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後,李氏宗族已然逐漸掌握大權;人和方面,計劃的提前洩露,導致李隆基等人有了充分的應對時間。

△唐隆政變

天時方面:朝廷官員大多不支持韋氏

神龍元年(705年),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被迫退位,將皇位傳於太子李顯,是為唐中宗。唐中宗即位之後,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更是先後被流放或被殺。

△韋皇后

實際上,韋皇后一直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就連他的女兒安樂公主都意圖謀取皇位,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面對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威脅,太子李重俊曾發動景龍政變,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卻使得朝中官員人心惶惶,他們大多不願再經歷一次例如武周那樣的動盪,畢竟當時有太多的官員被殺了。雖然在韋氏掌權之時,有很多官員依附他們,但這些官員不過是為了獲取向上的通道罷了,要讓這些官員死心塌地的跟隨他們變天,恐怕很難。

同時,與武則天時期不同的是,武則天不僅曾和李治有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共同執政經歷,之後又歷經數十年的謀劃和準備,已經在朝中擁有了極大的權威和影響力,即使如此,武則天稱帝仍然遭遇到了朝野內外的極力反對。就憑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從唐中宗於705年即位到710年去世,不過短短數年時間,想要充分將朝中官員掌握在自己手中,實在有些異想天開。

△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武則天

其實最終計劃的洩露,便於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兵部侍郎崔日用雖然一向依附於韋皇后集團,但最終還是想李隆基透露了韋氏的陰謀,直接導致了韋皇后上位的失敗。

地利方面:李氏宗族已然逐漸掌握大權

歷經神龍政變、景龍政變,朝廷的大權其實已經逐步落入被李氏宗族所掌握,其中最主要的力量就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

△太平公主

神龍政變後,隨著武則天的退位,武氏集團便已經開始逐步失勢,這也是武三思等人和韋皇后勾結的一個原因所在。而太平公主則不同,早在武則天在位之時,其便已經開始逐步參與朝政,再加上其李氏宗族的身份和政治手腕,此時已經在朝中具備了一定影響力。而李隆基呢,在被免去潞州別駕的職務後,他便在京師積極活動,不斷結實智勇雙全之士,更是積極與萬騎、羽林軍等基層軍官交好,這些人職位雖低,卻有著致命的影響力。

此後,太子李重俊發動的景龍政變雖然失敗,但卻誅殺了武三思、上官婉兒等,幾乎徹底摧毀了武氏集團的殘餘勢力,這更為太平公主和李景隆獲取權力提供了機會。而韋皇后想要賺取足夠替代李氏宗族的權力,短時間根本不太現實。

△李隆基

太平公主在朝中擁有極大影響力,李隆基又通過與底層軍官較好而擁有了足夠誅殺韋氏集團的實力,他們聯合起來反對韋氏,豈有不成之理。

人和方面:李隆基等人有充分準備時間

唐龍元年(710年)6月,唐中宗李顯暴亡(疑似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下毒),韋皇后扶持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卻將南北衙禁軍交給了韋氏子弟統領。而宰相宗楚客、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等人則勸說韋皇后登基稱帝,並意圖殺死威脅自己的李旦和太平公主,結果這個消息被兵部侍郎崔日用透露給了李隆基,這便給了李隆基等人充分的準備時間。

△宗楚客

李隆基於是和太平公主及其子衛尉卿薛崇簡、西京苑總監贛縣人鍾紹京、尚衣奉御王崇曄、前任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衝麻嗣宗等人策劃舉兵發難,剷除韋氏集團。

韋播、高嵩為了掌握軍權,曾多次鞭打萬騎士兵,這引起了萬騎士兵對他們的怨恨,再加上李隆基的刻意拉攏,這些士兵自然願意站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方。這支力量最早是唐太宗從官戶和蕃口中選拔出來的驍勇善戰之士,被命名為百騎,之後被武則天擴至千騎,又被李顯稱為萬騎,乃是真正的宮禁精銳,是負責保護皇帝安危的一支重要力量。萬騎果毅葛福順、李仙鳧和陳玄禮在得到李隆基的暗示之後,立即便表示了支持,這支軍隊的倒戈,幾乎是致命的。

△基層將士的倒戈最為致命

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發動政變之後,他們動用的人雖然不多,但很快便攻破了宮門,殺入皇宮之中,守衛中宗靈柩的南衙士兵在得知消息後,立即響應。韋皇后在慌亂中逃入飛騎營躲避,結果被一個飛騎兵斬殺,隨後安樂公主、武延秀等人也先後被殺。


綜上所述,唐隆政變之中,韋皇后雖然有謀逆之心,但卻沒有相應的實力,這才是導致其失敗的最根本原因,天時、地利、人和全都不佔,豈有不敗之理。


香茗史館


李隆基就是唐朝開元盛世的開創者唐玄宗,唐朝輝煌盛世是他一手經營起來的達到了空前的繁榮景象盛極而衰曇花一現之後唐朝也在李隆基手裡迅速衰敗下去,他與楊貴妃悽美的愛情故事令我們今天的人都惋惜不已,而且還是中國戲曲藝術界的開山鼻祖。


在李隆基身上發生了許多傳奇故事,大家對他的功過是非也是褒貶不一,我們來了解一下他是如何一步步改變自己的命運的。

李隆基是如何登上歷史舞臺的呢?他原本只是相王李旦的三兒子,登上皇帝寶座簡直是可望而不及的夢,永遠沒有出頭之日得到一塊封地安安穩穩的過完一生就完事了。

可李隆基胸懷大志,謀略過人,行事果斷,洞察時局,不甘屈於人下,正好唐帝國政局動盪,他便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在公元710年6月,唐中宗李顯突發遺傳疾病死亡,而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一心想要效仿武則天成為一代女皇便把持朝政培養了一批忠於自己的大臣,在宮廷禁軍中大肆安插親信,扶植了唐中宗最小的兒子李重茂做皇帝。大臣們敢怒不敢言,同時,也引發了李唐王室的不滿,太平公主正在犯愁之際,李隆基找上門來一拍即合密謀發動唐隆政變,太平公主是行動策劃人李隆基是行動總指揮在成功誅殺了韋皇后、安樂公主之後更當機立斷殺死了原本還想投靠太平公主的上官婉兒解決了阻擋他登上皇位的重要棋子使得太平公主失去了一個政治搭檔,自己的政治謀劃落了空。



原本這場政變策劃中太平公主應當是最大的收益者,結果被李隆基玩弄於故障之中,足以見得李隆基的政治智慧多麼高明。這次政變之後唐少帝李重茂禪位相王李旦當了皇帝,李隆基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太子。

我認為李隆基抓住了歷史給他的政治機遇,處事得當,智勇雙全,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行事果斷,比之前那位太子李重俊發動的政變強了很多倍。能夠登上皇帝寶座施展自己的才華完全是靠真才實學拼來的絕對和唐太宗李世民有的一拼。


知史說史鑑史


當然我們可以不用糾結於這個問題,按照提問中觀點,試著分析一下“唐隆政變”的成敗原因。“唐隆政變”是在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死後,唐殤帝李重茂登基之後不到一個月時,李隆基等人發動的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因為李重茂登基後的年號叫唐隆,所以史稱“唐隆政變”,

要分析李隆基等人為什麼能在韋后集團大權獨攬的情況下反敗為勝。當然要從當時影響政局的幾大勢力去分析。當時在唐帝國內部存在幾大政治集團。這些集團在武則天晚年尤其是退位之後彼此結盟爭鬥,歷經武則天晚期,中宗李顯,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如果算上不到一個月的李重茂的話可說五位皇帝。到唐隆元年政變前夕,表面看是韋氏集團一家獨大,還順便接收了武氏集團的力量,取得了對其他勢力的壓倒性優勢。但是李唐皇族中兩大勢力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朝中仍有不小的影響力,而武則天晚期形成的官僚集團雖較為分散,但卻有一定的獨立性,不管韋氏集團和李唐皇族的兩個勢力其實都需要拉攏官僚集團來對抗敵對勢力。所以唐隆政變實質上就是上述幾股勢力為爭奪政治權力而引發的血腥政變。

那麼為什麼韋氏集團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被李隆基等人反敗為勝呢?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執政時間不長且政治聲譽不佳;韋后一直想學自己的婆婆武則天,但是她無論外部環境和自身政治素養上都遠遠不及。武則天在登基之前,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和高宗共同理政或代替高宗理政。從顯慶五年(660年)到永淳二年(683年)長達23年,又在兩個兒子登基後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六年才登基稱帝。漫長的30年執政生涯,武則天不僅用出色的政治才能贏得了政治聲望和影響力,還用大開告密之門和血腥鎮壓誅殺皇族勢力將反對勢力一一剷除。而反觀韋后,從神龍元年(705年)李顯復位起到唐隆元年(710年)韋后把持朝政不過短短五年。她的族人短期內驟升高位,無論是政治能力還是政治聲望都很一般,在武則天時代飽受壓制的韋氏集團包括韋后本人都如暴發戶一般飛揚跋扈,再加上韋氏為了鞏固勢力,和政聲同樣不佳的武氏集團(以武三思為首)結盟,這就導致了韋后在大唐官僚集團中很難有大量的支持者。韋氏集團的政聲不佳還體現在韋后及安樂公主等人的奢侈無度,同時公然賣官度僧,交錢就可以入僧籍(可以不用納稅和服勞役)或者取得官位,導致國家財政收入的減少和大量亢官的出現,這些行為都嚴重損害了官僚集團的利益。

第二、在政治角力中樹敵過多。其實韋后集團在神龍三年(707年)已經遭遇過一次危機,由於過度的逼迫和為了扶持安樂公主(即使韋后的女兒又是武三思的兒媳)上位,韋氏集團和武氏集團聯手對當時的太子李重俊發起不斷的政治攻擊,導致年輕的太子發動了“神龍政變”。雖然這次政變最終因為唐中宗的干預失敗了,但是確成功的誅殺了武氏集團的領袖武三思。這次失敗的政變直接影響了韋氏集團後期的失敗,其一,逼反太子李重俊,導致在官僚集團的政治聲譽更差。其二,暴露了唐中宗才是韋氏集團最大的倚仗,但是三年後唐中宗就死了,雖然有人對史書中記載的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死唐中宗的記載有質疑,但是不管怎樣,實質上是外戚集團的韋氏集團在失去唐中宗這一最大政治王牌後,的確變的有點外強中乾了。其三,在韋氏和武氏兩大集團中,實質上政治經驗和謀略較為出眾的只有武三思和上官婉兒,但是上官婉兒畢竟是後宮妃嬪,政治參與上較武三思還是要少一些,所以這個集團的中最有政治智慧的毫無疑問是武三思,但是這次政變武三思被李重俊殺了。這就導致韋后和安樂公主失去了一個最得力的助手,直接導致707年之後,韋氏集團四面樹敵。武三思在世時,針對太子李重俊的攻擊中,極力拉攏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不僅支持中宗對他二人加官進爵,還一次性給兩人增加了十萬戶的收入,以此換的李旦和太平公主對韋武兩大集團保持中立。事實證明這是非常高明的策略,本身權力慾望不強的李旦較為隱忍的太平公主在武三思死前都默契的沒有干預韋武集團對太子李重俊和官僚集團領袖神龍五王(張柬之等五位逼迫武則天退位和擁立李顯登基的五個功臣,都被封王爵)的攻擊。但是武三思死後,韋后和安樂公主卻錯誤的估計了形勢,安樂公主迫不及待的就向她的父皇中宗誣陷李旦和太平公主,這一魯莽的行動沒有得逞之餘,還成功的激怒了太平公主和李旦,使兩家勢力迅速的走到了一起共同對抗韋氏集團。707年之前,韋武集團的敵人只有太子李重俊和部分官僚集團中的反對者,而707年之後,韋武集團中的武氏遭受重創,勢力受損,但是敵人卻變成了以太平公主和李旦為首的皇室和官僚集團中的大批反對者。

第三、錯誤估計了政變前夕的局勢。唐隆元年,唐中宗死後,政局尚未穩固,韋后推中宗幼子李重茂登基,比中宗在世是更肆無忌憚的攫取權力,在尚書省和禁衛軍中大量安插韋氏族人,意圖控制政府和軍事力量。同時迫不及待的準備自己登基稱帝,和密謀剷除李旦和太平公主。但是韋后和武則天的差距就很明顯的表現出來了,武則天在高宗死後,還耗了六年的時間才敢自己登基稱帝,而韋后在中宗死後才不到一個月就已經迫不及待了。同時韋后和韋氏子弟都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影響力,以為在重要崗位上安插了自己的人就掌握了這些機構和軍隊。但事實證明,他們剷除李旦和太平公主的計劃就是他們自己人洩露了出去;同時韋氏家族的幾個子弟根本沒有能力控制哪些禁衛軍(政變的主力軍萬騎軍當時是韋后的侄子韋播接管,但是他擔心威信不夠,就通過不斷藉故杖打士兵的方式來立威,結果適得其反,李隆基輕易就奪取了他的兵權)。最後,在政變前夕,韋后將較有政治能力的紀處訥等人派去巡視各道,將年輕的子侄輩的韋播等人留在京城,直接導致對威脅最大的太平公主等人的控制力量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