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夢為馬 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

以夢為馬 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

又是一年乍暖還寒時……

一年前,藝研所改院並65週年院慶,張平的26幅油畫同步參展,他在病榻上頑強地堅持到開幕式當晚(3月26日),溘然長逝……

這是一個摯愛繪畫藝術、“真為藝術而生為藝術而死”的人的歸宿!

張平,陝西長武人,1960年生,自幼成長於西安美院,求學於中央工藝美院(今清華美院)。良好的藝術薰陶,專業的藝術訓練,30多年執著於藝術創作,對中外油畫大師作品的借鑑與揣摩,對哲學大家思想的思考,使他對家國情懷、對人生、對藝術有了更深刻更透徹的領悟,他的作品便具備了行家眼裡的“大家意蘊和氣象”。

張平疏於塵世的人際交往。在陝西的美術圈內,很難見到他的身影,各類畫展、商業活動更難覓他的蹤跡,他只是一味蝸居於城南一隅那間租賃的房內,任畫筆恣意揮灑。

“用作品說話”是張平骨子裡的倔強,用他的話說:“畫畫要靠作品說話,就像農民種地,你不下功夫,怎麼能長出好莊稼。”所以他對繪畫創作從來都是一往無前而不敢有絲毫懈怠,忍著病痛拖著病體,他仍是不聽勸阻,創作了生命中最為悲壯的作品,讓人痛徹心扉而扼腕長嘆!

張平的作品不是套路化的藝術商品,這絕不是說他畫不了這類作品,而是他不願屈從的藝術創作的執念和初心。

記得多年前,朋友勸張平:“都啥年代了,不要太傻,固守清高,固守清貧。以你紮實的藝術功力畫上一些入世的作品,流入社會,也好改善改善自己的生活。”他回答:“那樣的話,我就成了一個匠人。”

畫什麼?想怎麼畫,他完全服從於自己的內心,他“夢想著繪畫”,他“畫著自己的夢想”,也就不因循別人的喜好,創作出商品味的作品來迎合大眾與市場。

張平對自己繪畫創作定位高,目標誌向也很明確。凡高、達利、畢加索、米開朗基羅等大師,雖然生活於不同的時代,但他們作品精神性的追求與氣質是一脈相通的。張平對自己的每幅作品都不敢輕視,都傾注心力去創作,完成一幅大題材的作品,往往心力交瘁……

我曾對張平開玩笑說:“你沒錢做宣傳,畫了那麼多作品不為人所知,還痴心不改。真正做到了‘自娛自樂,自得其樂’。”我一句戲謔式的話,竟成就了那幅憨態可掬、扳起腳指頭往嘴裡啃的“自娛自樂”童趣的畫面……一年又一年,一月復一月,日子過得平凡而充實,我以為我們就會這樣攜手餘生,在退休後像他所描繪的那樣開著車、拉著鍋灶,一邊看景,一邊繪畫……

真正的藝術創作,絕不是奔著財富去的。如果把人生動力侷限於對財富、權力、名望的功利層次上,那藝術就永遠沒有創新與突破。張平選擇了這條路,也就註定了他物質上是不可能富有的。以至於油畫顏料,他都用得小心翼翼。從一定意義上說,繪畫藝術除了天分、勤奮、功力,還需要資金的大量投入,張平熱愛並執著於此,用作品表述著對國家、對社會、對自然、對世界、對人生、對人性、對藝術的獨到理解與感悟。

著名美術評論家張渝先生認為:張平繪畫語言關注重點在於作品“蘊含的思想的儲量和藏量”,他的“創作姿態就是思想者的介入姿態。這樣的一種姿態對於一個時代來說是必需的,缺少了這種姿態的時代,不僅匱乏,而且輕飄”。對張平而言,這個時代在思想上給了創作者以極大的自由和空間,這使得他能夠自由、自主、自在地畫畫,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擁有從來都是僥倖,無常才是人生常態。愛說愛笑充滿夢幻氣質的張平確是走了,這是真的!時間流逝,街市依舊繁華而喧囂。至今,我仍不願相信是疾病奪去了張平的生命,而願意相信是藝術收了他的命。如果說這個世界有什麼不能辜負的話,對張平來說,唯有藝術!張平在繪畫藝術的世界裡活出了自我,任雲捲雲舒花開花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