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學者說歷史上的“河洛”指的是渭水流域,“河洛文化”發源於天水?

清樂堂

說到“河洛”,為什麼會指向渭水流域?首先,在曹魏以前,說到“洛水”或“洛河” 肯定指的是渭河的支流“洛河”,因為雒陽和雒水一直寫作“雒”,包括司馬遷的《史記》,都是分的很清楚的。我們大概說一下歷史上“河洛”的脈絡。


大家都知道,甘肅天水是伏羲氏的發源地,這在史學界是有高度共識的。在天水秦安有一個水洛鎮,其境內就有一個水洛河,是渭河支流葫蘆河的支流。這個區域恰恰是我國曆史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地灣遺址”的所在地。大地灣遺址從距今60000年前一直到4800年前,文化從未間斷。是我國研究史前遺址的最重要的基地。到渭河中下游,在漆水和沮水匯流後古稱“洛河”,現在叫北洛河,是渭河支流。


清王筠的《說文句讀補正》說:“許君(許慎)但說陝西、甘肅之洛,是河南之雒本不從水也。段玉裁《小箋》說:“自魏黃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絕無混淆,黃初(220~226)以後乃亂矣。”說明黃初以後雒陽剽竊了渭水的“洛”。《魏略》說:“魏以行次為土,水之壯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變‘雒’為‘洛’。”已將渭洛的洛河改稱北洛河,以別於伊洛的南洛河。《毛傳》雲:“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河。”上指漆沮(石川河),下指洛河。

《太平寰宇記》載:“沮水自坊州昇平縣(今宜君縣西)北子午嶺出,俗號子午水,下會榆谷,慈馬等川,遂為沮水,至耀州華原縣(今耀縣)合漆水,至同州朝邑縣(今大荔東)東南入渭”。這個“沮水”就是古姬水,就是《國語·晉語》記載的軒轅黃帝的誕生地,“子午嶺”即今天黃帝陵所在地。

這段古籍記載的很是清楚,“洛”“雒”本來分的很是清楚,現今的河南“洛陽”,在西周初年作為周人關押運轉殷徒的“雒邑”,戰國時代改名為“雒陽”,一直到三國時期才改名為“洛陽”,為什麼改名為“洛”,就是關中人把本屬於自己的“洛”帶了過去,因為河南人百分之八九十是關中人的後代。


說了這麼多,該揭曉正確確答案了,歷史上的“河洛”指的是從天水秦安到潼關的渭河流入黃河處的廣大區域,具體講就是渭河流域13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這個區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所以說渭河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母親河。

從天水大地灣文化、寶雞的北首領遺址,到西安的半坡遺址,楊官寨遺址,陝北石峁遺址,商洛“東龍山遺址”商代遺址,再到“周原”、“豐鎬京”周文化遺址。渭水流域從伏羲氏、華胥氏到炎黃文化,再到夏商周,從仰韶文化的核心和源頭到龍山文化、廟底溝文化,渭水流域一直是我們中國史前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創造了輝煌燦爛華夏文明,所以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間”。這個“河洛”就是指的渭河洛河到黃河區域。


河洛文化在天水從伏羲氏發端,在順渭河東進過程中,衍生出了炎黃文化和夏商周文明,進而東進北上南下,影響到整個中華大地,華夏九州。大家都知道,秦嶺是華夏龍脈,是真正的中華之源。從陝西寧強縣秦嶺發源的漢江作為長江第一大支流孕育了長江文明;發源於甘肅定西渭源縣鳥鼠山的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流經甘肅天水、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至渭南潼關匯入黃河,孕育了燦爛輝煌的黃河文明。從最近幾年寶雞“古魚國”的考古發現看,河洛文化也南下蜀地,創造了令人驚訝的“三星堆”古蜀國文明。在戰國時代有一支北部草原部落名號就叫“洛”,看來古河洛文化對遊牧部落也有影響。


西周金文“洛”

其實“夏”的源頭“大夏”就源自甘肅天水,在關中有崇國、扈國等五個封國,夏部落最初主要的活動區域在關中、隴東、陝北、寧夏地區,為什麼後來和宋對戰的叫“西夏國”,這是有溯源的;商,最初的發源在西安南部到渭南的南部,後向商洛發展,最後才順雒水東進河南。周部族則直接繼承炎黃和夏文化,在渭水流域發展壯大,從3100年前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都城鎬京起,創立禮樂宗法,分封諸侯,開創了中華文明的新紀元。所以說“河洛文化”發源於天水,壯大於關中,傳播於整個華夏九州是有說服力的。

最後關於《河圖》《洛書》做一個交代。“河圖洛書”的源頭就是伏羲文化,是伏羲周文王演繹八卦《易經》過程中的一個衍生品,是一個神話故事。因為伏羲氏和周文王都長期生活在渭水流域,他們的思想土壤也和這塊土地的山山水水、人物風情緊密相連。所以說關於“河圖洛書”的出處不可能跑到史前荒蕪之地河南雒陽,只能產生於她的母體渭水流域。大家都知道《周易》是儒家道家思想的源頭,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總源頭。思想源於創造而不是偽竊。歡迎大家多多指正。


清樂堂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很簡單,簡單得不得了。

一、陽,指啥?

看到“山地受光的南坡”會不會很熟悉?

二、中國山水陰陽

山之南水之北為“陽”。
反之:
山之北水之南為“陰”。

問:明明水的南面不就是南面和山的北面是完全相反的方向,怎麼能一起混稱了?

是哦~不過,這其實只是我們對古代的山水向置的定義不瞭解而已。

如前所述,判斷「陽」的標準,首先是陽光☀。其次才是地理方向:

1、我國的山坡與陽光的照射關係

首先,由於我國位於地球的北半球,而眾所周知,太陽是從東邊升起、在西邊落下的:我們把地球的北極到南極想象成一條豎直的線,那麼地球的東和西之間,就是橫線了?對不對?

由於地球圍著太陽作圓周運動,同時地球又會自轉,因此而產生了一年四季的變化。而太陽光的照射方向,是沿著地球的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之間移動的。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南面的陽光會更充足,因為地球的“中部緯度”才是最好的受光面——不科學的說,就是指太陽昇不到最北。


在這種前提下,陽光自然是南向的最好,如果如果你還不能理解,那就看看我用自家小地球儀和小檯燈配合拍的效果,雖然不太好:


為了不擋住我國,所以燈光還是太高,但是光照的朝向和方向應該能理解了吧?

所以,所謂“山之南為陽”——因為山對於陽光來說,是立面體,所以從北面照射過來的陽光,南面的山坡才是受光面,北面是背光面,因此,南面山坡為“向陽坡”,在太陽下山前,基本上都能夠吸收到最多的最好的陽光☀。

那麼,“水之北為陽”了?

2、我國河流與太陽☀的照射關係

首先撇除新疆的鄂爾齊納河,由於發源於它是我國唯一一條不是從西向東流的河流,因此,不包含它在內。

除了它之外,因我國東西整體地勢的原因——西高東低,因此,我國其他所有河流都是自西向東流的,而河流對於陽光來說,是

平面體,也所以,從北面照過來的陽光,其率先受光的區域,當然是河流的上游和中游,最後才到下游。




這就是“山之南水之北為陽”的“真相”。

因此,「洛陽」的名字很好理解,洛陽市的本本名叫「洛」,「陽」是指它位於北邊,那麼,它是誰的北邊?


流經洛陽的洛水,源出陝西洛南縣(屬商洛市)洛源鄉的木岔溝,而洛陽就是在洛水北段。

因此,「洛陽」的名字之謎解開。

至於歷史上的文化概念「河洛」(地區),是指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源一帶。

這個地區,就是上古時三代的真正之「中原地區」的「原版」。也是最早的「中國」雛形。

而中原地區都是渭河的流域,渭河的上游就是在天水。

因此,從文化的脈絡來講,說“河洛文化”發源於天水,是有跡可循的,比如距今8000多年,屬於我國最早的新石器較大型且又比較有代表性的遺址——天水大地灣遺址。

自西向東,順著河流的流向,它孕育出了後期的姜寨遺址文化、半坡遺址文化、廟底溝遺址文化,還有中華文明最大起源之一的仰韶文化。

這些發展脈絡,都是有據可依的。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發源於”哪裡哪裡,都是相對性的,不是絕對性的,比如大地灣文化同樣有向南走的方向,對三星堆文化有一定影響。

而比大地灣還早的河南賈湖的“賈湖遺址”,也在大地灣文化之前就已經開始輻射周邊了。比如距今7000多年前面雙墩遺址等淮河流域文化,就深受其影響。


無風即風

昨天偷何尊銘文,偷成周,今天偷河洛,偷河洛文明

陝吹都是歷史賊麼?

因為陝西境內有兩條洛河就可以混淆著偷偷摸摸偷河洛文化?

自問自答,玩的溜啊



北洛河入渭水陝西境內入黃河,南洛河流經洛陽後併入伊河同入黃河

地理清楚了我們逐條打臉歷史賊

一,說曹魏之前洛專指渭水流域?

那麼漢書載,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怎麼解釋?莫非曹魏比東漢還早?那麼史記載,高祖置酒洛陽南宮怎麼解釋?莫非曹魏比西漢還早?下面文獻比比皆是,打了誰的臉?

二,史記載,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陝西北洛河黃河之間有什麼?洛陽南洛河與黃河之間分佈著夏代二里頭遺址,商代偃師商城遺址,周成周遺址,周王城遺址。打了誰的臉?

三,汭字專指兩河交匯

北洛河的洛汭是北洛河與渭水交匯,南洛河的洛汭指南洛河與黃河交匯。《商書》雲:‘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須於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此處指哪裡?打了誰的臉?

四,自古河洛,伊洛連用

渭水流域與伊河沒有任何交集,南洛河與伊河穿洛陽城而過,匯成伊洛河入黃河。《逸周書·度邑》曰:“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陝西的伊洛在哪裡?打了誰的臉?

五,世人共識

三秦九洛,鹹曰帝京。

崤涵帝宅,河洛王國。

煌煌祖宗業,詠懷河洛間。

帝業興,崤涵有金湯之固,天下定,河洛為會同之府。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衡恆四塞關河拱神嶽,歷九朝為都會包伊瀍洛澗三臺風雨作高山。

說的是哪裡?渭水麼?打了誰的臉?

寫在最後。

本人公司很忙,不靠問答盈利。沒空長篇大論把常識寫成科普貼,也鄙視一些看似科普實則邏輯混亂剽竊歷史的賊貼。所以本人通常言簡意賅,文獻實錘。因為內容多引用史料,噴子無從反駁,所以被噴子直接開噴在所難免。詳見評論,博眾人一笑


拿史實講證據

河洛郎,你的老家炎帝故里“陝西”叫你回家來看看。

河洛郎,你的故鄉在陝甘。

偉大的黃河幾字灣裡誕生了兩條中華文明始源地“北洛河”與“南洛河”。從這兩條洛河向東向西,一直到黃河之間,誕生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祖先“華胥”“伏羲”“女媧”“黃帝”“炎帝”……黃河幾字灣保護著這片神奇的大地免受千百年來大自然的侵害。

“三代之間,皆在河洛之間”,這裡有夏人的祖光“鯀”,有商人的祖先“棄”,更是周人的發源地。“河圖洛書”在華山形成今天的樣子,它的前身就是著名的陝西半坡刻畫符號。

自中國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開始,著名的大秦嶺南軍團在南方紮下了根,如今的廣東,廣西一帶80%的客家人有著秦人的血統。


而陝西的姬姓,全國82%的姓氏來源,都源自於這裡。

如今廣東,廣西一帶漢人至今留有陝西華夏集團的血液,這在上海復旦大學的研究報告裡有了充分的體現。

河洛郎,常回家看看你的祖先之地。這是對你祖先的尊敬,也是對中華民族的尊敬。

這裡孕育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朝代“周秦漢隋唐”;這裡誕生了我們祖先最偉大的文學鉅著《周禮》《詩經》《史記》《唐詩》……

這裡開創了“佛道儒”,更興盛“理玄法”。

這裡這中華民族精神故鄉。老家陝西!


大唐神都








相約已陌路

最早的韓國指的西周時期陝西省韓城市。

最早的中國指的西周時期河南省洛陽市。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如今的韓國搶中國的文化。 而如今的陝西省(韓國)依舊搶河南省(中國)的文化。

【神都西安】【西安紙貴】【西安牡丹甲天下】【煌煌祖宗業,詠懷三秦間】【有三代之居,皆在三秦之間】【修治西安還晉家】【天下名人,雍州過半】【宅茲西北】【漢魏文章半西安】…… 天吶,真滴很韓國











牧野鄉情

我們先看最權威的《新華字典》如何解釋:


新華字典把“洛”與“雒”說得非常清楚
,我們放大一些看清楚。
《說文解字》、《康熙字典
》均是如此解釋,我就不一一截圖。
段玉裁《小箋》說:“自魏黃初以前,雍州渭洛字作‘洛’,豫州伊雒字作‘雒’,絕無混淆,黃初(220~226)以後乃亂矣。”上次有某地網友說段玉裁是無名小輩,所說不足為信。我也只能笑笑,不瞭解的請自行了解去吧。這個問題在此不多論述。

下來我們繼續,我們再拿證據看司馬遷《史記》“河洛”指的是什麼地方?(由於以前回答過此類問題,所以將上次回答部分截圖)
我們接著拿證據說話
那麼《史記》中出現過“雒”字嗎?


,當然出現過,我們看看出現在什麼地方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都已經明白了,事實也是非常清楚了。

好了,不多說了,希望看到有理有據的資料來進行討論。


天道TD

古代把山西臨汾、運城等地區一直叫做“河東地區”,陝西“洛河”到渭河段的大荔、白水這裡叫“河西地區”,古代“河洛地區”就是指這個

洛河與渭河、黃河形成的三角洲地帶,根本不是今天河南人說的是他們的洛河、伊河區域,古代他們那叫“雒陽”和“雒水”!


宇_JM

別的不知道,不過我發現部分人為什麼樂不知疲的更改歷史真正原因了,因為他們已經拉上漢人開始認祖宗了,赤裸裸的文化侵佔,不能因為利益就隨意更改歷史,因為歷史是國人的魂和根,是歷史讓我們更加有凝聚力,希望以“大唐神都”為中心的偽歷史團隊早日迷途知返,還有一些背後的阿貓阿狗🐶,不能吃著別人的飯還砸人家的碗,學歷在高,職稱再大,不能因為懂一點歷史就開始顛倒是非,最後會被大家恥笑,如果你想通過篡改歷史來偷樑換柱,那你要問問華夏子孫同不同意




中原在雄雞心臟位置

同理,韓國越南日本都有很多地名與中國同名,伏羲文化早於黃帝,黃帝東進後才把河南收入活動範圍。至於為什麼河南與陝西有那麼多同名的地方,看歷史,陝西西周不行了就到河南做東周,西漢變東漢,大唐變武周。朝代的一次遷移,老百姓也跟著過去了,離不了的故土情,或者像越南日本對這種朝代輝煌的崇拜,也有繁榮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