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6月16日上午,“2018年肇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在牌坊廣場舉行。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真讓人漲知識。活動現場舉行了廣東省級非遺傳承人授牌儀式、粵曲展演、我們的節日·端午“弘揚端午文化,傳我濃情粽香”非遺知識有獎競猜遊戲和非遺成果圖片展覽等活動。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非遺傳承人授牌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非遺知識有獎競猜遊戲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非遺成果圖片展覽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端硯製作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高要編花席製作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裹蒸製作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廣寧剪紙製作

在活動現場,一些家長專程帶上自己未成年的子女現場觀摩傳承人們的技藝展演,讓孩子們從小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小朋友們觀摩端硯製作

非遺小課堂

肇慶裹蒸

裹蒸是肇慶著名特產之一,以其甘香軟滑,吃後齒頰留香的口感以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而享譽中外。肇慶裹蒸始於秦代,早在漢代,西江兩岸城鄉居民已有春節包裹蒸的習俗。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肇慶裹蒸的傳統制法是以大糯米、去皮綠豆、肥豬肉為原料,用大冬葉包裹,經八至十小時的連續煲煮,冬葉的清香與糯米、綠豆和豬肉互相交融,混為一體。色、香、味俱全,因製作“五香”調料關係到裹蒸味道口感,故每家都有不同的方法調劑,因此,肇慶人有“裹蒸世家秘方無價”一說。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端硯製作技藝

端硯產於肇慶市東羚羊峽斧柯山與北嶺山一帶。端硯因其下墨如風,發墨如油,不耗水,不結冰,不朽(磨出的墨汁防蛀)而聞名於世,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在1300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嚴謹的製作工藝。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包公傳說》

《包公傳說》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對包公清明廉潔、高尚品德的讚揚。二是對包公執法公正、斷案如神的歌頌。三是對包公不畏權貴、為民請命的稱許。《包公傳說》流傳地區主要在端州區以及周邊的高要、鼎湖區沙浦。一千多年來,《包公傳說》口耳相承,代代流傳,形成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疍家糕製作工藝

疍家糕又名“千層糕”,是肇慶西江水上人家的傳統食品,特點是層層相疊,口感十足。工藝流程分磨漿、過濾、煮糖漿、勾兌、蒸制等步驟,整個製作過程可謂是不厭其煩。一層層地做,可做到三十九層,取“長長久久,步步高昇”之意,其製作工藝反映了端州水上人家的生活習俗和特有文化,函寓了“積德、積福、積財”的祈盼。

今天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牌坊廣場展示,你去看了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文化信息資源,它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所以我們一定要保護和傳承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