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鬚知: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5歲以下兒童多發。手足口病是全球性疾病,我國各地全年均有發生,發病率為37.01/10萬~205.06/10萬,近年報告病死率在6.46/10萬~51.00/10萬之間。

一、病原學

腸道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薩奇病毒(CV)A組4~7、9、10、16型和B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腸道病毒71型(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為常見,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區CV-A6、CV-A10有增多趨勢。腸道病毒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力。

家長鬚知: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

二、流行病學

(一)傳染源

患兒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手足口病隱性感染率高。腸道病毒適合在溼、熱的環境下生存,可通過感染者的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皰疹液等廣泛傳播。

(二)傳播途徑

密切接觸是手足口病重要的傳播方式,通過接觸被病毒汙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感染;還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飲用或食入被病毒汙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三)易感人群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

家長鬚知: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

三、臨床表現

(一)潛伏期

多為2~10天,平均3~5天。

(二)臨床症狀體徵

根據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將手足口病分期、分型為:

第1期(出疹期)

主要表現為發熱,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等症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個別病例可無皮疹。

典型皮疹表現為斑丘疹、丘疹、皰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疹內液體較少,不疼不癢,皮疹恢復時不結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時可見瘀點、瘀斑。某些型別腸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致皮損嚴重,皮疹可表現為大皰樣改變,伴疼痛及癢感,且不限於手、足、口部位。

此期屬於手足口病普通型,絕大多數在此期痊癒。

第2期(神經系統受累期)

少數病例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多發生在病程1~5天內,表現為精神差、嗜睡、吸吮無力、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肌無力、頸項強直等。

此期屬於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數可痊癒。

家長鬚知: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發生在病程5天內,表現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皮膚髮花、血壓升高。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3期的基礎上迅速進入該期。臨床表現為心動過速(個別患兒心動過緩)、呼吸急促、口唇紫紺、咳粉紅色泡沫痰或血性液體、血壓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嚴重腦功能衰竭為主要表現,臨床可見抽搐、嚴重意識障礙等。

此期屬於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較高。

第5期(恢復期)

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逐漸減少,神經系統受累症狀和心肺功能逐漸恢復,少數可遺留神經系統後遺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見於CV-A6、CV-A10感染者)在病後2~4周有脫甲的症狀,新甲於1~2月長出。

大多數患兒預後良好,一般在1周內痊癒,無後遺症。少數患兒發病後迅速累及神經系統,表現為腦幹腦炎、腦脊髓炎、腦脊髓膜炎等,發展為循環衰竭、神經源性肺水腫的患兒病死率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