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想與你「徹底分手」不容易

手足口病是危及低齡嬰幼兒群體健康成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主要致病原為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

大多數患者臨床症狀表現為發熱/不發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皰疹或皮疹,少數患者可伴隨無菌性腦膜炎、腦幹腦炎、神經源性肺水腫、急性弛緩性麻痺、心肌炎、急性呼吸道疾病等嚴重併發症,個別患者病情危重,易致死亡。

01流行特徵(一)

人普遍易感人普遍易感,各年齡段均可感染髮病,尤以學齡前期兒童,特別是3歲及以下年齡組感染率、發病率最高、且重症和死亡概率最大。

(二)發病無明顯地域性限制

自1957年,新西蘭Seddon首次報道手足口病以來,英國、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日本、越南等國家或地區也相繼出現該病的暴發與流行。

(三)具規律性及季節性特徵

國內外研究資料顯示,手足口病具連續2年高發、間隔1年或2年較大規模暴發的規律性特徵,其中,腸道病毒71型感染每隔2年出現一次高發。

此外,手足口病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節多見,在中國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及新加坡等地,5~7月為手足口病發病高峰、10~11月還會出現一次小高峰。

(四)傳播途徑多樣、傳染力強

手足口病不僅可以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也可經由人群間的密切接觸廣為散播,如經呼吸道的飛沫傳播、接觸病患皮膚或黏膜皰疹液、口鼻分泌物或唾液、被汙染的手、物品甚至地下水源。其傳染力始於發病前幾天,發病後1周內傳染力最強,腸病毒可持續存在於病患口鼻分泌物中達3~4周,而經由腸道排出病毒則可持續6~8周之久。

(五)流行期間,易發生聚集性感染

據資料顯示,手足口病的暴發流行常以托幼機構為主要場所,如某直轄市2次較大流行中,托幼機構單位兒童發病率顯著高於散居兒童。

02預防措施

(一)托幼機構、中小學從業人員及家長應多瞭解手足口病健康知識,做好寶寶的預防工作。除做好預防疾病15字箴言:勤洗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晾衣被及減少在疾病流行期間兒童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和接觸病患的機會外,應定期對公共場所、公共設施及個人衛生用具進行清洗、消毒。

(二)疫苗接種

目前,國內已有3種預防腸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疾病的疫苗上市。家長可在所在轄區的預防接種門診諮詢、接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