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其實並沒有當過宰相,可為何要叫他包相爺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包拯可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人物,百姓們對他的稱呼有包青天,包相爺,包青天大家都知道,是說包拯鐵面無私,是百姓們的青天大老爺,那這包相爺呢,莫非是說包拯做過丞相,其實不然,包拯的一生從來沒有做過丞相,那這包相爺來源何處呢,且聽我為您講述一番。

包拯其實並沒有當過宰相,可為何要叫他包相爺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宋朝時期重文輕武,可以說是天下文人最幸福的朝代,但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於是便分化削弱了相權,可以說在宋朝宰相併不是一個官名,而是一個群體,宋朝初期實行“三府三司制”,三省六部長官無權干涉本司職權,所以實際權力是在中書門下這個機構的,而且建立了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他的長官便是樞密使,跟政事堂並稱東西二府。所以宰相的權力被極大的分化了,形同虛設,權力還是緊緊的掌握在了皇帝手中。

包拯這個人,是合肥人,他在1027年考上了進士,剛開始他在當建昌知縣,因為父母的原因幾次辭職,後來父母雙親相繼去世,包拯在眾人苦勸之下決定去天長當知縣,這是他官途之路的正式開始,多次遷官之後他當上了監督御史。他曾經幹過一次轟動朝野的大事,那就是不僅七奏江西轉運使王逵,而且敢於直面批判宋朝的選官制度。

包拯其實並沒有當過宰相,可為何要叫他包相爺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到了1056年,包拯被任命管理開封府,僅僅一年的時間,包拯就把開封府治理的有理有序,這當中的事情在民間流傳已廣,在當代更是被各種話劇影視劇所宣傳,這也正是包拯包青天的由來。

後來包拯又升諫議大夫、權且代理御史中丞,他曾敢上書請求宋仁宗早立東宮天子,建議裁減內侍,直言不諱,他的正直贏得了皇帝的讚賞,他的意見都得以施行。

包拯其實並沒有當過宰相,可為何要叫他包相爺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1061年的時候,包拯升任三司使。沒過幾天,就官拜樞密副使。不久后皇上想把他調任為禮部侍郎,但他推謝了皇帝的好意。第二年包拯突然得病,沒過幾天包拯便因為患病逝世,終年六十四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當時皇城的百姓聽說了包拯去世,無不痛哭流涕,一整個京城幾天之內竟然充滿了悲傷氣息,可見包拯有多麼受民愛戴。

包拯其實並沒有當過宰相,可為何要叫他包相爺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那麼從前文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如果不算包拯死後受封的禮部尚書,那他當過最大的官就是樞密副使了,前文提過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那包拯的職位便相當於大宋朝的軍委副主席,這樞密院完全分割了宰相的權力,所以包拯的這個職位可以說得上是副宰相了。而且包拯此人太受百姓愛戴了,百姓心中一直就把他當成大宋朝的宰相來看,所以雖然包拯從未當過真正的宰相,但在當時百姓心中,在後來世人的傳誦中,包相爺這個稱號,他當仁不讓啊。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這短短四句就是包相爺一生的真實寫照啊,他的名聲定會永垂青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