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支點——柯城區“三位一體”改革的調研報告

浙江日报|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柯城区“三位一体”改革的调研报告

5月以來,圍繞“如何更好地發揮農村‘三位一體’改革作用,加快推進鄉村振興”這一主題,我先後三次帶隊赴九華、萬田、溝溪等3個鄉進行專題調研,對各鄉農合聯運行情況、服務功能、發展勢頭等開展調查。通過與農合聯產業互助會、鄉村幹部、部分農戶等進行交流探討,確實看到了問題,受到了啟發,加深了思考。

一、基本情況

九華鄉、萬田鄉、溝溪鄉都是柯城區的農業大鄉,也是最早實現鄉級農合聯全覆蓋的鄉鎮。三個鄉的經濟產業各有特點。調研過程中,許多村民、農業經營主體和鄉村幹部向我反映,農村“三位一體”改革有效促進了農民利益聯結“緊”起來、涉農資源“統”起來、合作運轉“實”起來,讓農民嚐到了改革的甜頭,區級部門和基層“七站八所”找到了改革路徑、明晰了改革方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化運作體系基本建立。圍繞來料加工、柑橘、中草藥、農家樂等十大產業,我們成立了覆蓋主要農業產業和主要涉農經營領域的互助會。同時組建4個區域性“三位一體”綜合服務中心,把全區540家農合聯會員都納入服務範疇,並由十大產業互助會作為農業主體對接市場,農合聯全力高效協助配合,實現農民與市場無縫銜接。

2.實體化運行機制逐步完善。區農合聯運營資產經營公司和農民合作基金兩大平臺,優化整合涉農資源,有效破解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銷售拓展、資金來源等一系列難題,形成了以九華鄉方向明、萬田鄉鄭華麗、溝溪鄉徐志輝等一批能人帶動下的合作創業格局,打造農民共建共享、共創共富的利益共同體。

3.精準化服務能力有效提升。比如,萬田鄉種糧大戶鄭華麗通過農合聯將現有的45臺農機農具和2條加工設備生產線以租賃方式為全區40家種糧戶提供服務,將全區2100畝的種糧面積擴大到8450畝,並實現每畝節本增效300元以上。九華鄉村民方向明註冊成立衢州早田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實行“公司+基地+農產品經紀人+農戶”模式,僅一個經紀人就帶動輻射500多戶農民,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

二、存在問題

1.缺少大機制保障,農合聯服務功能的完善和涉農部門職能的轉移還有待提升。農合聯是合作經濟組織,政府對農合聯的介入並不是越深越好。按照省委文件“兩分離”要求:管理與服務分離,監督與執行分離,需要將涉農部門的服務和執行的職能委託給農合聯。但調研中發現,農合聯畢竟是一個合作經濟體,不是行政機構,不具備財政、稅收等方面的資質。而各涉農部門的服務職能是在相對封閉管道內運行,職能轉移涉及權力再調整、利益再分配。有些涉農部門在職能轉移時存在“挑三揀四”“拖泥帶水”的現象,服務職能“打架”情況仍然存在。比如,農民技能培訓涉及農辦、農業局等部門,讓農合聯來承接這項服務後,各方之間協調難度較大,在培訓計劃、資金保障等方面也難以統籌安排。

2.缺少大主體引領,農業現代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高。目前產業互助會成員均為本地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大戶,新引進的資本主體很少。調研中瞭解到,目前全區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為66.1%,在全省來看不算低,但平均經營耕地規模不足0.5畝,全區100畝以上的經營大戶不足100戶,20畝-100畝的不足200戶,經營規模偏小,土地分割零碎,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推行,產業規模化、標準化仍顯不夠。此外,各類農產品品牌過多過濫,在產品營銷、品牌打造、流通創新方面有效方法不多,缺少對接市場的龍頭企業和品牌,柑橘等主導農產品供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依然存在。

3.缺少大規劃統籌,資源的挖掘開發、綜合利用不夠。各農業主體更多的還是陷於“小農業圈”,就農業而發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拉伸得不夠。“多規合一、多態融合、一體整治”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還不到位,農業、農村、農民“三農”之間的多要素聯動推進還不足,農村各類要素潛能的挖掘以及農民財產的賦權等力度不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土地“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與農村“三位一體”改革結合得不夠緊密。這也導致鄉村許多沉睡的土地資源、旅遊資源、文化資源還沒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4.缺少大產業帶動,願意迴歸鄉村、紮根鄉村、建設鄉村的人才不多。隨著改革不斷深入,確實帶動了一些產業增效、一部分農戶增收,但離形成燎原之勢、推動全面振興還有差距。全區農業戶籍人口為22.8萬人,可是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僅為5.27萬人,而且50%以上是60週歲左右的中老年人,農民收入的構成中農業收入只佔26%左右。“小農意識”普遍存在,一些農民將承包地視為私有,有些兼業農戶把種植業當成副業,即使土地荒蕪也不願轉包或放棄承包,土地流轉難度大。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依然稀缺,很多農戶不論是生產還是經銷都與市場脫節。甚至二十多年過去了,區裡的農業大戶和帶頭人仍舊是當年那批先闖先試的人。

三、對策建議

根據調研,我們應該把“三位一體”改革放到實現鄉村振興的時代大背景下去思考,系統謀劃、精準發力。

1.強化規劃的引領。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房整治為抓手,把鄉村作為一個大整體、生態圈,加快做好全域“一張圖”規劃。通過科學規劃,充分發現和挖掘鄉村的潛在資源和價值,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和功能佈局。通過統一規劃,著力破解農田碎片化、村莊無序化等問題,進一步促進耕地集中連片、質量提升,為鄉村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發展提供充足空間。

2.突出產業的融合。要把準市場的需求和趨勢,堅持融合化導向,突出差異化定位,構建專業化的產業發展和服務體系,為生產合作提供方向。政府要整合好各方資源、資金,有意識地引導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重點抓好柑橘、中草藥等產業發展,多產聯動、多態融合,拉長產業鏈、構建生態圈,打造“農業+旅遊+科技+文創+運動”的新鄉村、新平臺、新社區。

3.加強品牌的打造。品牌打得響,供銷就不愁。要以市場為中心,圍繞“衢州有禮”城市品牌元素,從質量、設計、倉儲、營銷、保護等方面著手,構建一套標準化的品牌體系。著力扶持培育壯大“中澳柑橘風情園、農法自然、浙八味神農蝴蝶谷、大蔭山叢林探險”等一批龍頭企業和項目,讓柯城特色農業品牌、森林運動品牌、鄉宿柯城文旅品牌等系列特色品牌在市場上叫得響、站得住、鋪得開。

4.用好金融的力量。藉助金融的槓桿作用和專業能力,深化拓展信用合作。要結合綠色金融改革,把農村拋荒地、農民宅基地以及農房、農地的使用權、經營權轉變成為農民融入鄉村振興的“註冊資本”,讓閒散土地成景區、荒蕪田園成公園、閒置民房成客房,變鄉村的資源、資產為資本、資金,促進康養休閒、民宿產業、文化創意、運動健身等新興業態在鄉村百花齊放。

5.吸引人才的迴歸。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我們要通過大規劃的引領、新業態的培育等重塑鄉村魅力。要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建立有效激勵機制,營造良好創業氛圍,搭平臺、創機遇,鼓勵更多在外“新鄉賢”和青年人才回鄉創業、紮根農村,成為帶動農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的帶頭人,不斷引領並撬動各類資本、資源向鄉村集聚,讓新時代的美麗田園成為施展才華、收穫成功的“夢工廠”“大舞臺”。

【作者為衢州市柯城區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