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工智能”種蘋果?噱頭還是顛覆性變革?

我們熟悉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果業生產,現在有條件和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最新前沿技術相結合嗎?果園用了一些自動化感應設備自動記錄一些土壤、水分、溫溼度以及施肥數據就算得上人工智能了嗎?人工智能到底能為農業、果業帶來的是一個更大的噱頭還是顛覆性的變革?

1、互聯網巨頭紛紛佈局人工智能+果業

用“人工智能”種蘋果?噱頭還是顛覆性變革?

6月7日,阿里雲於中國“雲棲大會·上海峰會”正式發佈了ET農業大腦,並宣佈已在中國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海升集團、特驅集團等落地。據悉,ET農業大腦擁有包括數字檔案生成、全生命週期管理、智能農事分析、全鏈路溯源等多種功能。

據媒體報道,海升集團將應用“阿里雲”人工智能技術在其陝西寶雞千陽縣的矮砧蘋果示範園種植蘋果。在每棵果樹旁邊,均設有滴灌裝置,掃描裝置上的二維碼便可瞭解每棵果樹的歷史水肥藥情況,並將上述數據彙集至阿里雲ET農業大腦上,這種創新方式有效改變傳統農業一筆一劃記錄信息的低效工作方式。此外,蘋果種植中,海升集團也將應用無人機拍攝蘋果園全景,分析果樹長勢。應用這些技術後海升集團有望因此節省每年2000萬元成本。

用“人工智能”種蘋果?噱頭還是顛覆性變革?

2、目前人工智能與水果生產行業的結合難在哪?

難點有三:一是人工智能應用的基礎是農業大數據,事實上農業的數據信息最為豐富,但還沒有被挖掘。比如說,蘋果在什麼土質、多少NPK有機質含量條件下,使什麼肥、使多少量、什麼時間施肥、澆多少水,配合怎樣的修剪方式、在什麼樣的光照狀況下產量能達到多少、質量能達到什麼指標?再加上中國地大物博、土壤氣候條件差異巨大,可想而知,這樣一些數據都無定論的前提下,怎麼用人工智能種蘋果?二是農業是一個開放系統,天氣不可控、環境不可控、數據間相互牽扯糾纏;三是,中國特色的小生產模式,無法收集到有普遍意義、穩定可靠的大數據。

3、目前人工智能可以做的並不多

用“人工智能”種蘋果?噱頭還是顛覆性變革?

從國外的情況看,目前美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自動化機械取代人工的研究,比如用無人駕駛拖拉機耕作,用機器人手臂採摘蘋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上人工智能的應用還處在初期的探索階段,即便是無人機觀測果園病蟲害發生這類的技術,由於果園葉幕層厚,很多蟲體附著在葉子的背面,在上面飛行的無人機攝像頭也很難發現,更不用說無人機噴藥,在大田還可以,在果園很難噴的均勻全覆蓋。

但是,雖然目前看人工智能在農業上用的還有限,並不代表它將來不會被大量應用,技術的進步,農業特別是水果產業的發展,一定會與最前沿技術結合,只是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得有錢往這裡投入,有了錢,什麼都可以做出來的,只要不考慮成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