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滸看“江湖”的三個意義

我們經常說的江湖有3個意義。

第一,大自然中的江湖。江湖作為一個詞在先 秦就已經出現,最初的意義就是指江河湖海。莊子 在談到“涸轍之鮒”的時候說鮒魚與其在乾涸的車轍 中相濡以沬,還不如相忘於江湖,自由自在。這是出 現的比較早的江湖。這個江湖就是利用江湖的本來 意思,九州之內江河縱橫,湖泊遍地,因而我們也經 常用江湖泛指四方,這是最原始的意義。後來這個 詞意義發生了一些變化,產生了一些引申義。

第二,文人士大夫的江湖。這個江湖是偏重其 人文意義的。它與江湖的本意還是有點關係的。由 於江湖的廣闊浩渺,荒僻敝野,與熱鬧繁劇、名利所 在的朝市恰成對立,於是江湖就變成了文人士大夫 逃避名利的隱居之所。如果在爭名奪利的鬥爭中, 或者失敗了,或者厭倦了,他便全身而退,嚮往一個 安靜的所在,這個所在往往稱之為江湖。這個地方 也許在山林,也許在田野,也許在江河湖海,但更多 的還是自己早已營造好了的小小的園林。它是文士 撫平心靈創痕的地方,這裡沒有了雞爭鵝鬥,沒有了陰風鬼火,好像個“無差別境界”。有責任感的士人 強調即使在野不做官也要關心朝政。宋代的范仲淹 說“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就是說 士大夫隱居不做官時,也應該關心朝廷,關心國家。 身在江湖,就是指士大夫不在朝、在野的時候。可見 這個“江湖”與“在朝”是相對立的。我們說這個江湖 是文人士大夫的江湖,在唐詩宋詞中經常見到這種 含義的“江湖”出現。

第三,是遊民的江湖,也是現在經常活躍在我們 口頭的江湖。這種江湖與文人士大夫的江湖不同, 它充滿了刀光劍影、陰謀詭計和你死我活的鬥爭。 《水滸傳》中第二十八回十字坡的黑店老闆張青、孫 二孃在請武松吃飯的時候,這三個人就說了些“江湖 上好漢的勾當,卻是殺人放火的事”,兩個押送武松 的公差聽得都驚呆了,只是下拜。武松還安慰他們 說“我等江湖上好漢們說話,你休要吃驚,我們並不 肯害為善的人”。大家想一想,在那個宋代,衙門裡 的公差什麼壞事沒有見過?什麼壞事沒幹過?什麼 醜惡的事沒有聽說過?連公差聽了都感到恐懼的這 種“江湖”,肯定是與文人士大夫所向往的“無差別境 界”的“江湖”大不相同的。

從水滸看“江湖”的三個意義

這種“江湖”最早出現在南宋及南宋以後的“水 滸”系列(指以寫宋江集團故事為主的眾多文學作 品)和《水滸傳》中,在這些文學作品之前還沒有人大 量這樣使用過這個詞彙。那些文藝作品中所提到的 “江湖”往往是文人士大夫的江湖,或者是原本意義 上的江湖。明確地把江湖看成是江湖好漢殺人放 火,爭奪利益的地方,應該說是始自《水滸傳》。《水 滸傳》作者對於江湖有個全新的認知,所以他創造了 一個全新的“江湖”概念,當然這個概念來自於作者 對S時生活認識的概括。作者創造不止是一個“江 湖”的概念,《水滸傳》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的 話語,創造了一系列的、《水滸傳》以前沒有的、或者 說《水滸傳》以前有但不做這種解釋的話語(例如“好 漢”、“聚義”、“義氣”、“上梁山”、“逼上梁山”、“替天 行道”、“不義之財,取之無礙”、“仗義疏財,扶危濟 困”、“論秤分金銀,一樣穿綢錦,成甕吃酒,大塊吃 肉”,等等),這些話語本來是江湖上游民經常使用 的,通過“水滸”系列故事的傳播,它們逐漸為主流社 會所瞭解,甚至接受,從而成為遊民意識播散的工 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