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門閥士族為何退出了歷史舞臺?

漠苦祥


中國歷史的政治體制和社會文化都有一個固定的走向,並且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在政治體制上,由封建分封走向專制集權;在社會文化方便,由貴族社會走向平民社會。

從封建分封的體制走向專制集權的體制中幾經波折,最終以封建制度的終結為結束。

從貴族社會走向平民社會也不是一蹴而就,其中也有類似於貴族而又不是貴族的門閥士族成為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過渡階級。

門閥士族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在文化上也創造了尤為突出的成就。

然而貴族和門閥士族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也將隨著歷史潮流的前進而消亡。


貴族階級的沒落

中國的封建社會嚴格來說只存在於西周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便一步步走向崩潰。

封建制度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基本消亡,但封建觀念並沒有徹底消除。

項羽滅秦以後又大行封建,劉邦統一天下以後也不得不局部封建。

經歷了漢初的七王之亂和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之後,封建遺毒也就算基本破除了,封建觀念也無法死灰復燃了。

在西周乃至春秋的封建社會中,社會處於貴族的掌控中。

貴族掌控著政治、軍事和文化教育,世襲權力、地位和封地。

在封建社會走向崩塌的過程中,貴族階級也開始瓦解,尤其是戰國時期商鞅變法讓貴族階級瓦解的速度大大加快。

商鞅以獎勵軍功的辦法讓平民也能成為貴族,原先的世襲貴族的地位就受到了極大威脅。

春秋時期孔子開展教育,推行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理念,讓教育不在壟斷與貴族的手中。

孔子在政治上的偉大抱負並沒有實現,卻在教育上成為了至聖先師,實為無心插柳柳成蔭。

春秋戰國是一個思想的盛世,士族和平民紛紛崛起,貴族逐漸走向沒落。

貴族的沒落和封建制度的解體是共同進行的一個過程,這是中國歷史的走向。


門閥士族的興起

封建社會幾經波折才進入專制社會,貴族社會到平民社會的轉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封建貴族沒落以後,又出現了門閥士族,門閥士族是貴族群體在專制集權體制中的變體。

由於專制集權體制的不成熟,門閥士族作為新的貴族階級應運而生,成為了皇權的威脅。

門閥士族在很長一段歷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掌控者權力、地位和仕途,成為了平民階級崛起的阻礙。

在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後,門閥士族崛起的政治基礎就出現了。

一直到隋唐科舉制度出現以前,各種世家大族幾乎成為了社會和政權的掌控者。

門閥士族在漢末魏晉乃至隋唐都較為興盛,他們依然掌控者政治、軍事和文化教育,甚至世襲著權力、地位和領地。

門閥士族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貴族,他們也沒有貴族那樣順理成章世襲一切權力的合法性。

然而門閥士族的強大卻讓他們擁有了世襲一切權力的實力,併成為了專制皇權最大的威脅。

在專制集權體制的興起中,門閥士族必然走向沒落,只是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

門閥士族在魏晉時期是最為風光無限的時期,例如王、謝等世家大族強盛無比。

門閥士族終究是像貴族一樣受過教育而有文化的群體,在魏晉時期清談玄學的世風之下也產生了文化的繁榮。

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以和春秋戰國時期一樣的亂世,而其思想文化的發展雖不如春秋戰國,卻也算是中國歷史上較為光輝的一頁。


門閥士族的沒落

自隋唐始,門閥士族階級也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因為專制集權的體制不允許貴族成為皇權的威脅。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興起,這就為平民階級走向政權中央提供了合法的路徑。

武則天以前,關隴貴族依然對政權的政治權力有所壟斷。

武則天即位以後,對科舉制度加以鞏固,對進士科尤為重視,由此對關隴貴族的打擊就越加強力。

門閥士族的力量在經歷了武則天的打擊之後,近乎消亡,但似乎還不足夠。

在走向平民社會的路途中,還有一場破後而立的亂世即將出現,即唐末五代時期的亂世。

唐末五代藩鎮割據和軍人執政的局面極其混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近乎崩潰,這實在是黎明前的黑暗。

五代時期是一個軍人執政的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也幾乎凋零,所以在這個亂世並沒有發生春秋戰國和魏晉時期的文化繁榮。


古代平民社會的到來

在經歷了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和軍人執政的亂世以後,門閥士族階級幾乎全部崩潰瓦解。

貴族階級和門閥士族階級消失以後,平民階級崛起的時代就要來臨了。

五代時期軍人執政是對政治和文化的一種摧殘,而政治和文化的破後而立也將發生。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代的建立意味著中國徹底進入了古代平民社會。

門閥士族階級在經歷了唐末五代的摧殘以後徹底消失在了歷史舞臺,此後的社會便成為了平民階級表演的舞臺。

宋太祖吸取了五代時期軍人執政的教訓,也由於陳橋兵變得國不正的心理陰影,便制定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

有宋一代,政權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和重視可謂是其他朝代無可比擬的。

文人治國的制度由漢武帝開始,到宋代完全成為了行之有效的制度,自此軍人執政的現象幾乎沒有再發生。

中國雖然在宋代徹底進入了古代平民社會,但貴族階級並沒有消失,只是只有皇帝一家。

在專制集權的體制中,皇室作為唯一的貴族世襲一切權力、地位和領土,而朝廷的宰相以及文官集團則代表著平民階級與皇室貴族共治天下。

中國古代政治在宋代基本走向成熟,皇室代表的貴族皇權和文官集團代表的平民權力在宋代達到了平衡。

此後專制集權的體制在明太祖朱元璋廢相以後的明清時期走向了巔峰,也走向了惡化。

--天上人間文史鑑


天上人間文史鑑



這個怎麼說呢,宋安之以君權集中的角度來分析分析這個問題。

門閥士族萌生於兩漢,發展於魏晉,準確來說在兩晉尤其是東晉時期達到巔峰。標誌性事件的諸如九品中正制的出現,這樣一來門閥士族的子弟也可以世襲性很多官職,要知道古代除了一些特殊官職還有不重要的官職,基本上世襲在帝制時代也就是皇族的特權了。

還有東晉開國時的“王與馬共天下”,這在歷朝歷代也是絕無僅有的,說明門閥士族達到巔峰。

但門閥政治,自兩晉以後,在南北朝時期式微。到了隋唐時期被大力打壓,是一代不如一代。在唐宋時期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從此再也沒有門閥政治,那麼根本原因在哪裡呢?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大歷史是越往後君權越集中!

大家知道古代封建王朝的特色在於帝制家天下,也就是說皇帝是當時的至尊,所以歷朝歷代的皇帝一直在進行君權集中。因此到了明清時期,明清兩朝是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

而門閥士族的存在,很明顯就是皇帝集權路上的攔路虎。所以東晉滅亡以後,到了南北朝時期,自宋武帝劉裕開始,基本上都是以打壓門閥士族為主旋律。當然還包括之前兩晉,其實想要作為的皇帝,都有著想打壓門閥士族的想法。

南北朝以後,到了隋唐也是不遺餘力的打壓門閥,諸如科舉制的產生和興盛。

所以說門閥士族為什麼在唐宋退出歷史舞臺呢?

主要因為門閥士族權力太大,威脅了皇權集中。因此自東晉以後,歷朝歷代皇帝都致力於打擊門閥士族,經過幾百年的時間,門閥士族如果再不退出歷史舞臺,豈不是逆天了?


宋安之


搞清楚了門閥士族怎樣產生,便弄懂了門閥士族是如何退出的歷史舞臺。

1,造紙術與印刷術

當一個社會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之時,文化必然侷限於一小部分人,而這一小部分人便是門閥世家。


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促進了世家大族的發展壯大,同時也為普通老百姓學習知識提供了可能。

科技的進步,永遠都是基礎。

2,九品中正制與科舉制

九品中正制源自漢朝的察舉制,或者說本就是特殊的察舉制。

簡單的說,這一制度由德高望重的人對人才進行品評分級,本意是好的,但由於“舉賢不避親”,極易造成舉薦的人在家族和地域上的集中,這便是世家大族。


而科舉制則不同,理論上來說,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只要被錄取便可以入仕,這便從制度上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僚集團的壟斷。

科舉制,是門閥世家消失的制度基礎,所以唐朝時期的門閥士族對科舉制非常抗拒,牛李黨爭便是由此產生的。

3,黃巢之亂和白馬之禍

唐朝末年的黃巢之亂掃蕩了全國的門閥世家;朱溫的白馬之禍將唐朝的官僚集團幾乎全部埋葬。


從此,唐朝的世家大族從肉體上消失。但舊的走了,如果制度不變,理論上來說,新的世家門閥還會產生。

4,宋朝文官制度的建立

正是由於唐末藩鎮割據,以及五代時期的“兵強馬壯者可為天子”,使趙匡胤下決心徹底改變這一局面。

大興科舉,以文抑武,建立文官體制。

從此,宋朝的官僚集團幾乎全部出自科舉取士,世家大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因此,科技的進步,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廣泛應用是打破世家門閥壟斷文化的基礎。

宋朝科舉制和文官制度的建立,則使唐末從肉體上被消滅的門閥世家再無生長的土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