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檢查能發現癌麼?

醫院做個血常規現在從十幾元到二十幾元不等,相較於住院就是幾千上萬的花費來說這個已經是便宜貨了,我們都會想這些揭示問題多又經濟實惠的檢查可以多開點,少開點什麼核磁共振啊、CT啊、PETCT啊,我們大家就會都看得起病了。當然藥錢最好再降一點,尤其是那些腫瘤的靶向藥,慢性病的長期吃的藥。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了解血常規到底是什麼?

血常規是最基本的血液檢查,是住院三大常規中必須要有檢查(血常規、大便常規、尿常規),血液是由液體(血漿)和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等)組成,血常規是就是從人體靜脈血中抽取一定的血液標本(單做血常規就需要消耗2ml左右),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判斷疾病。

血常規檢查能發現癌麼?

具體的血常規能提示何種疾病呢?

血常規三大塊:分別是白細胞、紅細胞(含血紅蛋白)、血小板

上圖中白細胞計數以下到紅細胞計數之前都是白細胞的相關分類和計數。

首先看白細胞計數

白細胞增多:常見於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白細胞減少:常見於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

接下來就是白細胞分類

嗜酸性粒細胞(E):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溼疹、牛皮癬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2)減少:常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

嗜鹼性粒細胞(B):增多:常見於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後及鉛、鋅中毒等;(2)減少:無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L):增多:見於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態反應、溶血性貧血等;(2)減少: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 X 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單核細胞(M):增多:常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2)減少:無臨床意義。

再看紅細胞這一塊(含血紅蛋白)

增多:(1)嘔吐、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燒傷均可導致紅細胞增多(這個主要是水分丟失多了,相對的紅細胞沒丟失,其在血液濃度就上升了)(2)絕對增多: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沒有丟失水分的情況下的增多);(3)代償性增多:缺氧。

減少:常見於缺鐵性、溶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急慢性失血等。(貧血主要看這個)

最後看血小板

血小板是有凝血功能的,血小板增多和減少都有一定的意義

增多:常見於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減少: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

所以可以看到血常規能提示很多情況的疾病,是一項基本檢查,但是隻是提示疾病的方向,真的要明確診斷還需要結合其他檢查。

這十幾塊的血常規還是很值的。

所以回到本問題:能不能通過血常規查出癌來?

答案是可以的,但是隻能提供造血系統的癌,也就是白血病,白血病就是一個白細胞的病理性增多(增多特別特別明顯。)但是對其他的癌的提示作用比較少。

另外:某些癌也有一些檢查可以提示:臨床上懷疑腫瘤的話一般都會查腫瘤標誌物,也就是腫瘤三項的檢查,分別是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99,這三個標誌物對某些癌是有提示作用的,也用於術後對癌症是否復發的一個監測作用,但是隻是一個提示作用,還需要結合影像學檢查。

歡迎留言,我有時間必回!另外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血常規檢查能發現癌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