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放手,把生命的責任還給孩子

接觸自閉症家庭十多年,在我長期的觀察中,特殊需求兒童的家長經常有兩種糾結:

(1)我捨不得要求,因為我虧欠他。

(2)因為孩子本身能力弱,我捨不得要求他。

學會放手,把生命的責任還給孩子

相較普通小孩,身心有缺陷的孩子更容易變成家人同情與憐憫的對象,要避免對這樣的孩子產生憐憫心,似乎超越了人性。

但我們必須區辨同理與同情的差別,過多的同情反而會讓孩子的缺陷發展成生活上的障礙(有缺陷其實不一定會造成障礙)。

專業的陪伴者會去愛孩子,但不會可憐他們,這個過程常要提醒自己拉高一個層次,不要過度參雜個人情感,鼓勵孩子面對問題,將生命的責任還給他們

學會放手,把生命的責任還給孩子

對於孩子的要求,父母應該把握原則,過程中保持堅定,確實執行。堅定並不是強硬,強硬代表我們把自己的期待與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我常和自閉症孩子的父母說,不要覺得孩子是自閉症他就一定怎麼樣,或是他是自閉症就一定不能怎麼樣。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無法用單一框架去侷限他!即便教養的過程中有許多挑戰,孩子可能會受到傷害,但我們仍然應該冒有意義的風險。

如果從小就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自我覺察、自我決定三個能力,未來孩子的發展將相對穩定。


幫助孩子獨立、進化、展現自信

生活自理是孩子的維生能力。很多家長常希望他們的孩子能擺脫依賴的習慣,學會獨立。我自己的觀察是這樣的:當父母做得越多,很多時候孩子的能力就越弱。

他覺得不管今天發生什麼事,都會有人幫我解決。我認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需要愛,因為愛是安全感的來源,但我們要挑戰的是,不能在愛的過程中讓孩子養成依賴。

我的方法是:讓孩子知道今天不管你發生什麼困難,我都願意去協助你,但我會希望你自己先嚐試努力看看。如果你真的不行,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

學會放手,把生命的責任還給孩子

自我覺察則幫助孩子持續進化。我們常說要教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去取代背不動的書包,我認為自我覺察是相當關鍵的能力,其中包含理解自己的想法丶想法背後的想法與思維方式(後設認知)丶情緒以及感覺。當孩子越瞭解自己,就越容易適應外在的變化與挑戰。

而自我決定,是孩子自信的展現。幾年前曾經帶過一個21歲的自閉症孩子去賣場吃東西。那個賣場大約有20多間餐廳,這個大孩子在賣場走過又走過去,最後跟我說:「不知道要點什麼東西來吃!」

我說:「不會吧,這麼多好吃的,隨便點什麼都可以呀!」

他回答:「每次出來都是媽媽幫我點。」

學會放手,把生命的責任還給孩子

這個經驗告訴我,大人可能因為孩子的外在表現,像是口語表達能力不好,或是本身能力落後於同年齡的孩子,就低估自己孩子的能力。但是,如果不給孩子機會去嘗試,很多能力是沒辦法被培養的。

我常建議家長們,在合理安全的範圍給孩子機會選擇,並尊重他們的選擇。日常生活的安排,可以試著留一段空白時間給孩子,我們大人就當做跟隨者。


讓孩子自己背起猴子

我很喜歡運用管理上的一些理論提供家長建議。有一個管理學上的理論「背上的猴子」,猴子代表某些任務或是責任,這其實是用來提醒家長(上司)要把很多的責任還給孩子(下屬)。

學會放手,把生命的責任還給孩子

孩子經常希望把猴子丟給家長,讓家長來扛責任。但我們其實要練習常把這隻猴子丟還給孩子。如果我們將這個理論中的上司換成父母,下屬換成孩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1)該下屬(孩子)做決定的,一定要讓他們學著做決定。

(2)做決定意味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不想做決定,常常是潛意識裡他不想承擔責任。

(3)下屬(孩子)不思考問題,不習慣做決定的根源一般有兩個:其一是依賴上司(父母)或別人(老師);其二是上司(父母)習慣替下屬(孩子)做決定或喜歡享受別人聽命於自己的成就感。

(4)讓下屬(孩子)自己想辦法,做決定就是訓練下屬(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勇於承擔責任的能力。

學會放手,把生命的責任還給孩子

我鼓勵父母親讓孩子冒有意義的險。很多時候孩子去做一些新的嘗試,雖然可能會失敗,遭受打擊與挫折,也有可能會受傷。

但如果經過衡量——這是有意義的事情,而且失敗的後果是我們能承擔的,我寧願讓他受挫折。

如果孩子主動尋求我的意見,我會分析各種決定可能的利弊得失,並將最後的決定權還給他。

很多時候我明明知道孩子的決定不好,但還是讓他自己選擇與決定,因為犯錯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


有足夠的自尊,才能有健全的生活

心理學上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可以用來解釋孩子缺乏能力以及不願意與外在接觸的原因。

自我決定論認為人類與生俱來有三種需求:自主性(Autonomy)丶自我效能(Competence)丶相關性(Relatedness)。

學會放手,把生命的責任還給孩子

簡單來說,自主性就是所謂的自我意識與自我決定,自主甚至包含最基礎的自理能力,例如:孩子要能自己決定穿著打扮或要吃什麼;自我效能就是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能為自己與為別人付出),這些能力是自信與安全感的來源。

缺乏安全感(自信)的孩子成年後不容易與外在建立好的聯繫,長期處於低自尊的情況下,心理與生理都會受到影響。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很多時候是大人過度保護的關係,讓這些能力沒辦法從生活中開展。

想一想孩子二十年後甚至三十年後的樣子,你希望未來孩子有什麼樣的能力,那應該從現在就開始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