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層做信訪】“三本冊子”看信訪 紮根基層勇擔當

不知不覺來到棲霞區信訪局工作已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從對信訪一無所知的新人,到現在知曉整個信訪接待流程、明白會辦會的重要性等,感覺自己在一點點成長。但也正是由於時間的推進,讓我越發感覺到做好信訪工作的不易與艱辛,需要具備大量專業的知識技能和奉獻堅守的職業素養,而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弄通的。所以,於我而言,所需學的、所要做得還有太多,必須加把勁、努力學、勤思考、用心幹,紮根基層做好信訪。今天,我想說說“三本冊子”中的信訪故事。

第一本冊子—由棲霞區信訪局印發的《信訪條例》。這是我來到信訪局的第一天從局領導那收到的珍貴禮物。學好《信訪條例》是做信訪工作的基礎,也是關鍵一環。只有具備了紮實的業務理論知識,才能確保信訪工作有序規範推動,更好地服務群眾。記得初到信訪大廳,就碰到了一個初訪群眾,一番溝通後,他突然問道,“請問多久能收到答覆意見呀?”。聽完,我心裡一陣竊喜,幸虧有備而來,提前閱覽了《信訪條例》。於是我信心滿滿地答道:“責任單位在收到信訪事項後,會在15個工作日告知是否受理。如果受理的話,將在60個工作日內給予答覆。”可當我剛說完,同事就立刻上前糾正到,“分別是15日和60日哦,不是工作日”。我的臉一下就紅了,但卻生動地給我上了一堂教育示範課。在學習信訪業務知識方面,不僅要做到學了,更重要的在於學深學細學精,把握好其中的每一個環節,真正融會貫通、入心入腦。通過打牢根基,確保工作方向的準確性,確保工作開展的規範性,避免引起信訪群眾的誤會猜疑,為成為一個合格的信訪工作者守好第一關。

第二本冊子—會發給初訪人的信訪事項聯繫卡。這發出去的看似一個普通的冊子,卻涵蓋深意,代表我們對群眾做出的承諾和關心,搭建了一座聯繫群眾的“心之橋”,關乎影響幹群關係甚至政府的公信力。習近平總書記說,“要綜合施策,下大氣力把信訪突出問題處理好,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每發出去一份聯繫卡,就關乎一個或一群信訪人的利益訴求,我們必須要一絲不苟、實實在在地去處理好解決好,容不得半點馬虎草率。在面對信訪群眾時,一方面我們要學會“站位”,做到換位思考,把他們當家人當親人,理解他們的難處苦處,包容他們的“小情緒”,堅持用貼心的話、暖心的笑容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他們放下心裡防備,進行有效溝通交流;另一方面,我們要把握好說話的“分寸”,堅決不說官話套話,要說掏窩心子的話,要說大白話和真心話,以誠懇的心贏得群眾的認可信任,讓群眾感覺到和諧信訪就在身邊。

第三本冊子—信訪會辦對話會的記錄本。記得第一次參加會辦會就看到了這本藍色的冊子。會前,同事確保每個到會人員都在上面簽到;會中,又看到他一絲不苟地做著會議記錄。出於好奇,會後我拿過來認真的閱覽了,那是一場場會議的筆記,一場場對話的實記,記下了群眾的心聲,記下了為化解矛盾所想的辦法拿的舉措,記下了對信訪群眾滿滿的用心和深情,記下了信訪工作者的堅守和付出。在棲霞區信訪局,還有一本又一本像這樣的藍色冊子……於是,我更加明白了在信訪大廳牆上那段話的含義,“堅守源於熱愛,既然選擇了為人民服務的信訪事業,就意味著選擇了辛苦、選擇了奉獻”。

“三本冊子”道出了信訪工作的不易與艱辛,道出了這背後所要扛起的責任與擔當,道出了每一個信訪工作者的付出與堅守。於我而言,信訪工作才剛剛起步,等著我去學的、去經歷的還有很長的路。但是能夠和這麼多可愛的人一同前行,共同去做如此有意義的事,這絕對是人生中非常寶貴的經歷與財富。願我們一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紮根基層勇擔當,為守護和諧家園、創造幸福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棲霞區信訪局 王葳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