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在傳承中獲得新生

說起華陰老腔,大家並不陌生,隨著國家對非遺的保護和媒體的宣傳,讓歷史悠久、瀕臨滅絕的老腔藝術煥發出了新的光彩。一聲老腔蕩氣迴腸,秦人精神盡情彰顯。為了更好的保護傳承非遺文化,2018年5月14日晚7點,在渭南師範學院音樂廳,一場特別的音樂會在此舉行。

华阴老腔——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音樂會在華陰老腔經典唱段《將令一聲震山川》的豪邁氣勢下拉開了帷幕。今天的舞臺主角並不是我們平時看到的老藝人,而是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在激情演唱,而且有板有眼,蕩氣迴腸。

华阴老腔——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老腔經典曲目《關中古歌》,是關中農民活著的感受,是生命對於黃河的吶喊,是生活對於華山的掙扎,是日子對於黃土的依賴。在這個節目中,舞臺上出現了令人激動的場景,72歲的華陰老腔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喜民老師和23歲的白霜同學同臺演出,一老一少,蒼茫與青春,古老與新生就在此刻實現了完美的結合,這一刻,我們似乎看到了老腔的未來。

华阴老腔——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擔任主唱的這位帥氣的小夥子名叫白霜,是渭南師範學院老腔藝術團的團長。他的演唱豪邁大氣,灑脫奔放,朝氣蓬勃。今天晚上的演唱會對於他和他的團隊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彙報演出,而是將要決定他或者他們人生命運的重要轉折。

华阴老腔——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演出現場,最感人的一幕出現了,張喜民老師端坐舞臺中央,白霜同學以中國最傳統、最莊重的叩首禮正式拜師。

這一刻,我們看到了張喜民老師幸福而滿足的微笑,看到師徒二人默契的配合,看到好似父子親情的和諧,看到了責任與擔當的傳承,看到老腔的未來與希望......

华阴老腔——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華陰老腔發源於渭河岸邊的華陰市雙泉村,歷史悠久,由船工號子演變而來。古老的唱腔隨著悠悠渭河水默默流淌到了今天。張喜民老師,華陰老腔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今年72歲,15歲開始學習老腔表演,1980年成立自己的老腔班社--喜民班。張喜民老師先後參加了央視2007春節戲曲晚會和中國文聯“百花迎春”文藝晚會演出,特別是加盟北京人藝創作的話劇“白鹿原”演出後引起了巨大反響。2016年,華陰老腔登上了央視猴年春晚的舞臺,風靡全國,多次赴外國及港澳臺演出。

古老的老腔繼承規矩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這次的收徒儀式顛覆了傳統觀念,打破了祖傳規矩,這種顛覆和打破是需要巨大勇氣的。

华阴老腔——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為了老腔後繼有人,華陰老腔打破族規,收徒授藝,這是一種胸懷和責任。

白霜說,這次拜師儀式,自己只是其中一個代表,這是整個大學生藝術團在向老藝人拜師,這是一種莊嚴的傳統文化的繼承。

白霜,1995年出生於榆林神木縣,是一個地道的陝北後生。樸實無華的性格和陝北後生特有的粗獷豪邁的嗓音似乎讓他此生與老腔終會結緣。

华阴老腔——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大學生老腔藝術團團長白霜現為渭南師範學院絲綢之路藝術學院音樂學部的學生,在聲樂主修期間選修非遺老腔方向。渭南師範學院絲綢之路藝術學院音樂學部音樂系發揮學科建設的龍頭作用,建設“十三五”學科項目--《藝術學科視域下的華陰老腔表演實踐研究》。渭南師範學院老腔藝術團成立於2016年12月,經過兩年的拜師學藝、艱苦排練,現在已經成為渭南師範學院的招牌演出團體,參加市上對外的活動,宣傳渭南。

华阴老腔——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楊軍燕,渭南師範學院絲綢之路藝術學院音樂學部音樂系主任,從事聲樂教育工作30多年,非常重視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師範學院老腔藝術團就是在她的積極倡導下組建起來的。

渭南師範學院大學生藝術團組建兩年時間,參加市上及學校40多場演出,為宣傳渭南和傳承傳統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至此,古老的華陰老腔煥發出青春力量,顯得更加朝氣蓬勃,青春勃發!

华阴老腔——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任何事情成功的背後都有艱辛的故事,大學生老腔藝術團也不例外。

楊教授清楚的認為,非遺傳承需要從娃娃抓起,為了更好的傳承老腔,在完成大學生團隊組建之後,她的大學生藝術團又走進了小學,她要把藝術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裡,生根發芽。

华阴老腔——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經過楊教授的培訓,2017年少兒春晚,渭南歷史上第一個娃娃老腔藝術團登上了渭南市少兒春晚的舞臺。這支娃娃老腔藝術團就像更出土的嫩芽雖然稚嫩,但是卻充滿無窮的力量和希望。

古老的老腔帶著黃土地的吶喊從遠古走來,進入新時代,我們更要高揚民族文化自信的旗幟,讓民族文化基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老腔是渭南的,更是世界的,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保護好、傳承好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我們相信,有了國家的重視,有識之士的參與,年青一代的擔當,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的老腔一定會唱的更加響亮,更加久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