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笔下的刺客,来自孤胆英雄的挑战,成了便能改变历史!

历史典籍一般偏向于记录王侯将相,偏向于歌功颂德。《史记》之所以是"史家绝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着眼于当时社会的各个阶级、方方面面。


谁说小人物不能影响历史,《刺客列传》中的每位刺客都曾让历史为之惊骇。

司马迁笔下的刺客,来自孤胆英雄的挑战,成了便能改变历史!

司马迁的一生是忠于职守的一生,他获取资料,没有取巧的手段,只有实地的考察,朴实的记录。

20岁的他开始遍访全国,收集第一手资料,走街串巷,不放过任何一个让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对民间故事的执着,也让他收集到了许许多多从古籍中得不到的资料。

《刺客列传》中,描写了五位刺客,分别是曹沫、豫让、聂政、专诸、荆轲,泛泛言5000多字,写出了刺客的慷慨悲歌。司马迁受腐刑之后,更能以卑微人的视角看世界,看历史,传达出了非常多宝贵的东西。

司马迁笔下的刺客,来自孤胆英雄的挑战,成了便能改变历史!

影视剧中的豫让

比如说刺客豫让,三番五次要杀赵襄子,但是赵襄子护卫太过严密,始终没有成功,最后豫让也被围困了,他看复仇无望了,就对赵襄子说:你把你的衣袍脱下来,让我戳上几剑,就当我报仇成功了,我要维护我的道义。赵襄子很敬重这位三番五次来刺杀自己的勇士,说那好吧,脱下衣服让豫让刺了几剑,刺完豫让就自尽了。

这种为了道义奋不顾身,忠义的精神是值得人们宣扬和敬重的。

再看聂政刺杀韩相侠累,严仲子到聂政家请他,又给聂政送礼,又尊重他,聂政觉得:虽然人家有求于我,但是人家是上等士大夫,我是一个下等人,我有心报答他,我得死,但是我母亲还在,我得照顾她。

后来他母亲去世了,聂政找到严仲子,说我可以刺杀韩相侠累,聂政提着剑闯到大堂上,直接把韩相侠累杀死了,之后他挥剑划烂了自己的脸,自尽了,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一是不想连累严仲子,二是不想连累自己的家人。

司马迁笔下的刺客,来自孤胆英雄的挑战,成了便能改变历史!

更了不起的是他姐姐,听说大街上有一具尸体,是刺杀韩相侠累的凶手,不知道是谁,正在这曝光呢。她就知道是自己的弟弟聂政,她冲到街上,抱着自己的弟弟痛哭,旁边的百姓就对她说:你弟弟是划烂了脸是为了保护你,不让人知道他是你弟弟,你怎么还出来了呢?

她说:聂政干了如此之壮烈、如此之光辉的事,我辈怎么能苟且偷生,让他的侠名不为所知呢?有这样的姐姐才有这样的弟弟,聂政的侠名也流传开了。

司马迁笔下的刺客,来自孤胆英雄的挑战,成了便能改变历史!

图穷匕见

《刺客列传》中洋洋洒洒的描写,就像一部武侠小说,其中最体现侠义之气、慷慨悲歌的就要属"荆轲刺秦"了,5000多字的篇幅,他占了3000多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是燕国人,当时眼看大局已定,秦王要一统天下了,燕国灭亡也是早晚的事,燕太子丹请荆轲刺杀秦王,只有这样燕国才有机会,这过程中荆轲表现出的是重视道义,轻视自己的生命,他先找到樊於期,重说借你的人头一用,我要当做献礼,借机去刺杀秦王,樊於期也是非常重视气节,说人头借你,拔剑自刎,他不惜为一个未实现的大事而牺牲生命。

于是,荆轲带着脑袋樊於期的脑袋和燕国地图,其实,荆轲一开始不是为了杀秦王,是想把秦王制服,让他许诺不攻打燕国,行不通了才想杀秦王,很遗憾没达到目的,荆轲也慷慨赴死了。

司马迁笔下的刺客,来自孤胆英雄的挑战,成了便能改变历史!

司马迁笔下的刺客都处于中下层,然而他们都是大义凛然之人,所做的举动都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司马迁的《刺客列传》是历朝历代史书中没有的,其中的人物或琴剑合璧,或忠义两全,五彩斑斓、妙趣横生。

司马迁选取人物时,不以地位名望而论,而是以当时人的实际行为标准,他还写了游侠、商人、医生等下层人物的传记,王侯将相、布衣百姓才共同组成了 "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