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屈辱中奋进,在孤独中永生!

司马迁:在屈辱中奋进,在孤独中永生!

1.

在一个平淡无味的早上,司马迁持笏站在属于他的末位,双唇紧闭。

耳边响起的,全是污言秽语。

这些是非不辨,满口江山社稷的栋梁之才,把脏水一盆盆泼向李陵,还无耻地把飞将军李广给恶心了一番。

司马迁的两只手抖上了,血在烧,心在跳。

千万不能开口呀······千万·····

他压抑了自己千万遍。

可双腿还是不由自主,噌地跨前一步走出去了,他 “出班”,表示“微臣”有话要讲。

汉武帝冷眼瞅着他。一个太史令,你要说些什么?

虽然由于亢奋而讲得结结巴巴,汉武帝还是听清楚了,司马迁大意是说:李陵以一支偏师血战强敌,连最后一支箭都射完了,在没有任何援军的情况下杀敌近两万,他投降有罪,但皇上能不能考虑将功折罪呢?

武帝眼射寒光,而司马迁还在发感慨:当初李陵立下战功人人奉承,现在兵败了,奉承过他的人又惟恐唾之不及,这毁誉是不是来得太快了?

话一出口,不仅犯了龙颜,而且犯了众怒。马上有人反驳他,指控他暗示海西侯李广利没去救援李陵,才导至战事失利。

李广利,李延年,李夫人,不是武帝的大红人,就是武帝心尖尖上的人,百官趋之若骛,这小小太史令司马迁,是吃了豹子胆还是犯了病?

汉武帝手一挥,将司马迁下狱。罪名是“沮贰师”,沮通诅,是攻击贰师将军李广利的意思。攻击武帝的爱将,不等于攻击武帝本人吗?这个罪名不小。

他为什么要站出来?是啊?为什么?

司马迁:在屈辱中奋进,在孤独中永生!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另一个人,李广。

飞将军李广是三朝老将了,匈奴人听到她的名字就闻风丧胆。

可他是关西人,封不了侯,将士为他抱不平,又不敢声张。

汉文帝曾抚他的背,安慰说:你呀,生在高皇帝时代就好啦。

汉武帝打匈奴,李广碰上机会了,沙场拼老命,胡人闻风丧胆,但拚了几十仗,武帝仍然不提封侯的事儿。

大将军卫青还处处防他,给他兵力少,又让他对付匈奴主力。

有一年卫青大举进攻,却打得不顺手,匈奴单于跑掉了。他立即嫁祸李广,把贻误战机的罪名扣到李广头上。

这六十多岁的关西老将气得挥剑自杀,一腔热血喷向汉军帐篷。将士们全都哭了,消息传到长安,百姓的哭声数日不绝。

而卫青回朝,武帝设宴款这位大舅子。

李广的死,哭声在民间。

百官都在喝酒,趋附大将军。

卫青有个妹妹叫卫子夫,是武帝的宠妃,卫青本人又娶了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难怪他兄妹二人权倾一时。

司马迁听到这些事,心里不是滋味。

年轻人血气方刚,不知道朝廷这潭水有多深,有多浑。

父亲司马谈则提醒他,凡事要往大处看,要有全局意识。

汉武帝倚重卫青,也是形势的需要。

卫青能打仗,卫青的侄子霍去病同样是有勇有谋的名将。

司马迁夜里睡不着,翻来复去地想……

作为父亲事业的继承者,他读书行路还不够,他还得学会思考,包括很多痛苦的思考。

独立思考,意味着质疑占绝对优势的官方意志,将自己划入异类。

这样的思考,不能不痛苦。

长夜漫漫,年轻的思想者守着孤灯和书卷,徘徊的影子投到墙上。

他崇拜李广,这一点毋庸置疑。

后来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他这样写道: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李广终身不言家产事,爱士卒胜过爱自己,如此高风亮节,任何时代都是英雄。

而司马迁这样的人,怎能不崇拜他?

他在追随心中英雄的时候,离统治者也越来越远了。

司马迁:在屈辱中奋进,在孤独中永生!

2.

接下来,李广的小儿子李敢也是一员猛将,几次跟霍去病远征匈奴,立下战功。

李敢的脾气比死去的父亲还火爆,他当然知道内情:父亲是被卫青害死的。

他可不管什么大将军,什么皇亲国戚,有一天早朝碰上卫青,拳头立刻就出去了,一顿暴打,把卫青打得鼻青脸肿。

卫大将军掩面而逃,也不去找武帝告状,大臣们就在背后议论说:看来大将军的确心中有愧,才不敢去告状。

司马迁想了很久,对父亲议论说:卫青心中有愧,表明他还不是坏人。如果他去告状,皇上会听他的,降罪于李敢。可他没去,挨了打一声不响,这恐怕也是一种风度吧?

司马谈捋着胡须对儿子说:你有长进了……

可是没过多久,就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惨剧:霍去病、李敢陪武帝打猎,霍去病张弓射鹿,箭头一转射向李敢,当场射死这位将门虎子。而武帝随即下令:谁也不许声张,对外要统一口径,只说李敢坠马而死。

司马迁是亲眼看见这桩惨剧的,惊悸没完,武帝的命令更是叫他目瞪口呆。

回家后,司马迁抑郁了。

司马迁:在屈辱中奋进,在孤独中永生!

司马迁对李广父子的死愤愤不平,但只能压在心头,写进笔记。

他也试着从武帝的角度想问题:统治天下用人第一,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有些真相就不能公开,必要的时候,白的还要说成黑的。

司马迁从正反两方面想问题了,而他读过并尊崇的老子、庄子,都是能看透事物的大智者。他逐渐懂得了,什么叫学问?学而问,问老师,更要问严酷的现实。

李广李敢死了,引发司马迁痛苦的思考,但和他本人的命运还没有直接的牵连。

后来又来了一个李陵,李广的孙子。这个闹得满城风雨的李陵事件就牵连到司马迁了。

李陵打仗勇敢被提升为骑都尉,他身先士卒并且待人谦和,在军中声望很高。

这两点,李陵酷似爷爷李广。

司马迁和他交情一般,虽然怀念他爷爷,欣赏他的为人,但并未与他深交。

司马迁交朋友很少,一是他忙,二是他穷。

朝廷很多事,他默默看在眼里,回家写到书上。

有个人叫李广利,和卫青一样与汉武帝有裙带关系,他妹妹生得天姿国色,这样的女人汉武帝是不会放过的,让她做妃子,称做李夫人。

“南国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首诗就是专门讲李夫人的,后世所谓倾城倾国貌,因她而起,可见她美到何等程度。

她还有一个哥哥李延年,在宫中谱曲,弄乐器,称为伶人。

李延年谱曲,司马相如这种文人填词,皇帝听了很喜欢。

李延年也生得有模样,做伶人很有一套,时常向武帝抛去媚眼。

以前和皇上“同起卧”的韩嫣,现在年纪大了,李延年正好补缺,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和皇上睡到一张床上。

这样,兄妹二人轮番侍寝,双双受宠。

不久,李广利也开始飞黄腾达了。

兄妹三人权倾朝野,司马迁不禁联想到卫青、卫子夫和霍去病。

史书有个常用词:外戚专权。封建王朝,这种现象不新鲜。

卫青、霍去病能打匈奴,可是李广利呢?

武帝绕着弯儿要让他立功,只因碍于刘邦定下的铁律:无大功者不得封侯。

司马迁:在屈辱中奋进,在孤独中永生!

不会打仗的李延年带着几万军队到大宛国抢良马,被几千大宛人打得丢盔卸甲逃到敦煌,派人回长安报信。

武帝一点都不责怪他,再给他六万人,其中三万是精锐骑兵,外加辎重无数,还是去抢马。武帝下令从各地调集十八万军队,到酒泉作李广利的后卫,为舅子立功封侯,这皇帝花血本轻描淡写。

他先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因大宛国的良马集中在贰师城。

这次李广利抢到马了,好马六十多匹,损兵折将五万人。

武帝为他庆功,下令官员和伶人称颂他的丰功伟绩,封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

注视着这一切的司马迁仰天长叹,心头不知道是否闪过一万句恶毒的草尼马。

而李陵感到羞辱:他爷爷李广身经七十余战也未能封侯。他拒绝做李广利的部下,得罪了这位贰师将军。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派李广利带三万人出酒泉攻打匈奴右贤王,派李陵带五千人攻击匈奴大单于,牵制匈奴主力,确保贰师将军打胜。

李陵行军三十天到达预定位置,画好地形图派部属陈步乐向武帝报告,武帝一看高兴了,封陈步乐为郎官。

可是没过多久,前方传来坏消息:李陵的五千人被匈奴大军击败,李陵投降,剩下四百人逃回边境。武帝大怒,李陵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被投入大牢,刚刚当上郎官的陈步乐畏罪自杀。

这次战役,李广利以强击弱,杀敌一万,自损两万。

而李陵的五千人在草原深处和匈奴主力厮杀,迟迟不见援兵。匈奴单于以八万之众围攻五千人,十余天血战三次,抛下两万具尸体才击溃李陵。

前方的战况陆续传回长安,百官交头接耳,同声谴责李陵。

司马迁听了很不舒服,但他没说什么。

武帝召集大臣议论这件事,板着面孔,“龙颜不悦”,大臣们争先恐后斥责李陵变节投降。

他一般不发言,因为轮不到他说话。

汉代的文职官员分九等,司马迁就是第九等,秩比六百石,排在末位。

他要说就回家说去,拿着毛笔,对着汗青。

他叩问历史,把声音传给后世,实在没有必要跟眼前的这些官员面红耳赤争个高低。

不过,他又是西北汉子,是性情中人,是飞将军的崇拜者,是李敢被暗杀的目击者,这就麻烦了,矛盾了。

而矛盾一旦激化,就要惹出祸端。

祸从口出,古今同理,多少知识分子恨不得撕烂自己的嘴巴。

司马迁:在屈辱中奋进,在孤独中永生!

3.

狱中,他见识了酷吏的凶残,曾经的“据说”,现在用亲身去验证——“见狱吏则头抢地”,折磨啃噬着肉体和灵魂。

那些变着花样的罪名,那些杀人如麻的狰狞面孔,是武帝最得意的酷吏。

有个叫义纵的酷吏,竟在一天之内砍下四百多颗头。

另一个酷吏抓紧时间在冬天杀犯人,因为按刘邦定下的规矩,入春停止行刑,这酷吏喟叹说:再给我一个月该有多好,我把那些家伙全杀光!

司马迁写《酷吏列传》,写到后来用了四个字:“上以为能”——皇上认为这些酷吏很能干。

司马迁落到酷吏手中,被提审,拷打,惊吓。

能不能活着,要靠天意了。

变数也是有的,得看事态如何发展,而武帝本人向来喜怒无常。

有一天,他忽然觉得李陵可能的确是奋勇杀敌,弹尽粮绝才做了俘虏,于是派公孙敖带一支人马到匈奴境内了解情况,有机会就抢回李陵。

公孙敖却很快回长安,向武帝报告:李陵正忙着给匈奴人训练军队,训练的项目全是针对汉军战法。

“龙颜大怒”,灭李陵的父族,母族,妻族,数百口人被诛杀于市,其中大半是妇女儿童。

著名酷吏张汤,精心安排步骤,先用小刀在死刑犯脸上刺字,然后逐一割掉鼻子,然后齐崭崭切下脚趾头,然后行刑队高举棍子将鲜血淋漓的犯人活活打死,然后砍头挂在旗杆上,然后将尸身剁成肉酱。

可是事情竟然搞错了,替匈奴人训练军队的人叫李绪,不是李陵。

公孙敖是邀功心切,听了半截掉头就走。

灭三族的消息传到塞外,李陵哭天抢地,将李绪一刀砍死,从此死心塌地投靠匈奴,娶单于的女儿重新繁育后代。

司马迁有了一个新罪名叫“诬罔罪”:无中生有地欺君罔上。

判死刑,等着砍脑袋。

那日子不好过,钢铁男儿以泪洗面。

书没写完,有女儿缺男丁,这香火如何传下去?

两桩心事未了,死不暝目。

然而绝处逢生,武帝不知为什么事情又高兴了,大赦天下。

死刑犯个个狂喜,包括我们的司马迁。

可是,宣旨的人紧接着宣布附加条件:花钱才能买得完躯出狱,数目是五十万钱。凑不足这个数的,割“势”保性命。这就是所谓宫刑,也叫腐刑,女人闭阴,男人割势。古汉语中,人和动物的睾丸叫势。

五十万钱对司马迁等于天文数字。家人为他奔走,到处敲门借钱,碰钉子看冷脸。他本来朋友就少,有些亲朋还躲开了。这倒不全怪人情如纸,亲朋怕株连,李陵遭灭族的惨剧还历历在目。司马迁因李陵下狱,万一武帝翻脸,他们为司马迁凑钱要受追究的。

司马迁受宫刑,七尺男儿失掉睾丸。

为《史记》,他选择了活下去。

司马迁:在屈辱中奋进,在孤独中永生!

他把人生分为十个等级,第一有不辱祖先的光荣,第十接受宫刑辱尽列祖列宗,第九才是砍断四肢后死去。

行刑的地方叫“蚕室”,取养蚕的暖室之意,因受宫刑者畏风寒。

刽子手亮出尖刀和猥亵的笑容了,司马迁那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喊出百代伟人的奇耻大辱。

司马迁出狱倒升官了,武帝把这个有才华的人安排在身边,封他为中书令,相当于贴身秘书。羡慕他的人不少,包括他的朋友任安。

他有资格出入宫禁,靠近天子,在姹紫嫣红的女人们中间走动。

武帝用他的笔墨功夫,毫不担心他作为男人的功夫,因为那已经不存在,去掉了,手术干净利落。

历代太监都有手术不够彻底的,他们在宫中和女人厮混,像赵高,还在民间留下了私生子:宫女怀孕跑出去了。

武帝对司马迁很放心,呼来唤去的,包括在龙床上唤他,阳具还在妃子体内。

司马迁从来就鄙视太监,但他现在连太监都不如。

他有男人的自尊,自尊生耻辱,而太监没有耻辱。

《报任安书》用了一个词:狂惑。——内心的痛苦与矛盾足以令人疯狂。

《报任安书》中,他描绘受刑后的处境与心境:“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上班尽量显得恭敬,对皇帝和他的女人们陪笑脸。

“大势已去”的人通常都是这样的,一切都很正常。

下班他闭门写书。拒绝所有的交游和应酬。

司马迁大约四十二岁开始写《史记》。现在他年近半百,写了七八年了。

也许他以前的文章比较平和,自从受了宫刑,文风为之一变,充满了战斗性。

战斗性来自屈辱感,来自郁积在心中的许多事。

文字的巨大张力源于高强度的挤压,犹如地下的化石能源。

情绪,处境,思想,使杰出的语言在挤压中成形。

司马迁的文字滚烫,冷却后再入火,再受压。

长时间的狂惑,五内俱焚,使他的文字像钻石般坚硬和漂亮。

提到司马迁,我们不能不提起史学界的巅峰之作《史记》,这部书的地位和一个残缺的文弱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世代仰望着他的高度。

那些既有战斗性,又有公正性;既有鲜明的立场,又有冷静而客观的描述。

恰似不动声色冰层,下面岩浆汩汩,火烈奔腾。

这一点又何尝不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啊!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最大的屈辱莫过于剥夺他做男人的权利。

在浩大的官场游戏中,这种事情或许可以小到忽略不计,但对于一个文弱书生来说,这或许比死更让人崩溃和残忍。

浊世中,他劈开浊浪,让我们窥探到历史的真相。

乱世中,他隐忍独行,用屈辱和顽强传递着正义。

他是中国世代文人中残缺而又最健全的物种。

他以一个残缺之躯撑起了史学界的巅峰。

感谢大家的转发·评论,记得关注哟,惊喜推送不断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