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與他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揚州江都)

張若虛與他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揚州江都)

張若虛,唐代江都人,著名詩人。關於他的生平事蹟史籍記載甚少,今據多方查考,他大約生於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卒於唐玄宗開元八年(720)。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705-707)與賀知章、萬齊融、邢巨、包融等詩人,以“文詞俊秀”而顯名長安,又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友情甚篤,俱以詩名當世,時稱“吳中四士”。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一為《代答閨夢還》,寫閨情,為齊梁餘音,聲律和諧,情感細膩,但詩意平平;一為《春江花月夜》,則是千古絕唱,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

《春江花月夜》原為陳後主創制的樂曲名,歌詞已不傳。隋煬帝在江都繼作兩首,第一首雲:“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共星來。”第二首雲:“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遊女,湘川值兩妃。”張若虛繼其後又加鋪敘,衍為長篇鉅製。

張若虛與他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揚州江都)

張若虛(約647年— 約730年)

張若虛與他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揚州江都)

張若虛全詩寫了春、江、花、月、夜,且以“月”與“江”為重點,以景襯境,因景生情,景隨情轉,情景交融,時而淋漓酣暢,時而婉轉深沉,使人領略到濱江月夜的江潮美,與江潮共生的明月美,在江潮、月色相互輝映中的意境美。它還用明麗的形象、輕快的節奏,將自然美景、詩人遐想與人間相思,交織成一幅神奇的畫面,並將生命的有限與自然的無限,永恆的時空與短暫的人生,春景之美與離人之愁,有機地統一起來,達到了高度的平衡與和諧。難怪這首詩歷來被人認為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更是譽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

張若虛與他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揚州江都)

張若虛之所以能創作出千古傳頌的詩篇,這和他家鄉的自然環境很有關係。唐代詩歌中,描繪江上風光、月下夜色、春光景緻的詩歌很多,但是,或因取材角度的問題,或因五、七言律詩字句的限制,都沒有能夠展現出大江月夜的美妙景色與神奇意境來,不是缺少意蘊,就是氣勢不夠宏大。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則從江都南部濱江地帶的自然風光,尤其是古稱“白沙”的大橋鎮一片白色沙灘的獨特自然景觀中得到啟發,獲得靈感,勾起回憶與聯想,使他的詩作開闢了這一主題的新天地。只此一篇詩作,就足以為唐代詩歌增輝,也就此奠定了他在詩壇及文學史上的地位。

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清風搖情滿江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