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遙遠的唐詩絕響

在唐代燦如繁星的詩人中,《全唐詩》中存詩僅兩首的張若虛實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愛國學、愛唐詩宋詞的人,想必都知道張若虛及其著名詩篇《春江花月夜》。

這裡先需要說《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舊題,陳後主與隋煬帝先後都寫過,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只不過他的這首名氣太響,寫得又是極為切題的春江花月夜,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他首創。

這裡不得不的提張若虛

張若虛也不是無名之輩,我們現在所能瞭解到的是,他是揚州人,做過兗州兵曹。兗州是今天的山東濟寧,兵曹則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武裝部長,主要工作是徵兵。

這個小官,好像也沒見他當得多好,幹過什麼,所以大家也就是隨便一提(不提好像顯得知識不夠)。只是我每次想到他這個官職就想笑,一個武裝部長,寫這麼好的詩,真是……真是不科學啊!

在 中宗神龍(705-707)年間,當時他以文詞俊秀馳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那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賀知章,那個“每醉後號呼狂走”的草聖張旭,大家都不算陌生,張若虛可能太低調啦,在他身後的近千年,都無人再說起他的文名。

除了一首《春江花月夜》基本什麼也沒留下。這首名作,似乎是在唐以後才備受關注的,唐代的諸多詩詞選本里,都不見蹤影,最早收錄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選本,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內有《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只是其中之一。

春江花月夜:遙遠的唐詩絕響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

要想理解中國古人(尤其是詩人)的思維思想,時空觀念,恐怕是不能從理性入手的,得從美學切入,那麼《春江花月夜》就是不容錯過的典範之作。

在清末王闓運在他的《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中寫道:“「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對這首詩作了十分到位的評價。

這首詩一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每四句說一個內容,一共九個層次。這九個層次又被統攝在望月\問月(短暫\永恆)的大主題下。

這九個層次,分別是寫

1、寫月亮升起來

2、寫月光照耀四周

3、寫古往今來

4、寫四面八方

5、寫遠行

6、寫離人

7、寫思念離人

8、寫離人不回來

9、寫月亮落下去

按照蔣勳的說法,這九個層次,分別對應的深層的涵義是:1、生命的狀態;2、空白的狀態;3、時空意識;4、宇宙意識;5、對虛擬性的肯定;6、轉換女性的角度;7、對女性角度的肯定;8、更大意義的歸屬;9、交響樂的結尾(引自《蔣勳說唐詩》)。

春江花月夜:遙遠的唐詩絕響

張若虛用月光營造了一個纖塵不染,空靈澄澈的世界,這個世界靈動豐富,無時無刻,不處在變化之中。

我不能說,我讀懂了這首詩,我只能說,我感受到了這首詩。它會偶爾的,不時的,出現在我的生命中,出現在某些美妙或憂傷的時刻。它與我的情緒之間有微妙的牽引,等到某些時候產生共鳴。

如果說,賀知章晚年回鄉的詩作,似一支清麗悅耳的鄉間小調,入耳即明,那麼張若虛這首《春江花月夜》就簡直華麗恢弘到如交響樂一般了,非要到一定年紀才能欣賞。

這首詩實在很妙,因為它每一句都很經典,沒有一句廢話。最為難得的是,每一句放在別的詩裡都是提綱挈領,讓人眼前一亮的好句子,張若虛卻奢侈的將它們組成了一首詩。說它“孤篇橫絕,壓倒盛唐”真不是妄語,張若虛一篇定江山,後來的詠月詩詞,鮮有能出其軌範者。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關於時間的永恆之問。

他不求解,因為他自有答案:“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聞一多在《唐詩雜論》中的其中一大段是談《春江花月夜》的:「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都是饒舌,幾乎是瀆褻……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進一步提高了《春江花月夜》的地位

說張若虛創造了唐代文學的一個奇蹟,毫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