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的發家與困局

今日頭條的發家與困局

其實 BAT 三家公司都早就大而不倒了。

對他們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系統性風險」,而技術的更新迭代就是其中最可見的一種。

移動端對於搜索引擎來說,就是個直接的顛覆。

一開始想做的就是內容分發,應用分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李彥宏在之前的公開信中有給出一些答案,他說:

1)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未來的搜索從索引關鍵詞的引擎,可能會逐步過渡到索引知識的引擎。

2)我們現在非常重視的feed流產品。過去傳統的搜索是人在找信息,現在要逐漸演進到信息找人。

通過這種方式,張一鳴在流量紅利期給頭條帶來了大量的初始用戶。

而頭條這種內容工具型產品的好處就是,首先用戶不需要過多類似的新聞工具,其次用戶畢竟每天都會對新聞和內容感興趣,所以黏性還算比較高。

用戶使用搜索引擎的場景是帶著問題主動尋找答案,這就帶來了極高的用戶轉化結果和變現效率。

而頭條的場景是用戶被推薦內容,問題和答案都是被動激發的。這樣的好處是用戶可以被激發一些自身都不明確的需求,而壞處是轉化率會比搜索引擎低非常多。

所以頭條要做的就是,儘量延長用戶的在線時長,來增加被動激發的機會。

但是,隨著頭條的發展,其:

1)用戶量和用戶時長不斷飛速上漲,體量驚人

2)機器學習和分發讓信息匹配更準確

3)信息流式的內容,給了廣告主更多的空間

同理的,微博也開始嘗試把一些用戶的首頁顯示,從好友更新改到了熱門,也是一樣的信息流產品。

不得不說,信息流產品是當代互聯網人的一大發明。

一個產品和用戶接觸的點越多,就越容易和用戶產生各種類型的互動關係。信息流產品就是這樣,每一條信息都是一個單獨的互動機會。

相比之下,新聞類和社交類平臺,以 News feed 構建了信息消費的最小顆粒,帶來的一個好處是讓用戶在無感知中把時間的刻度做了細化,上一條內容和下一條內容是相互獨立的,用戶每閱讀一條新的 Feed,是一次媒體時間上的消費重啟,這樣一來,切割出了充分的時間留白,留給平臺介入進來夾帶“私活”的機會也自然多了(商業留白),Ad load 這個調節器才能發揮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除了媒體時長外,對視頻來說,人均 VV 數更值得關注,對社交和新聞平臺來說,人均 Feed 條數更有價值。

幸運的是,時間顆粒度太粗的平臺,也未必全是缺點,如果面臨廣告潛力瓶頸,只要總的人均媒體時長是 meaningful 的,自然有其他的商業途徑。如果人均媒體時長是可觀的,時間消費是高質量的,用戶是一種高捲入度(involvement)的行為,平臺往往具備了和這群高捲入度用戶的議價能力,用戶付費是另一條路徑。這樣一來,本質上就走向遊戲業務的邏輯,這也正是愛奇藝這類平臺正在發生的事情(其用戶付費收入在今年已超過1/3)。

那麼在各大巨頭都圍剿頭條的當下,頭條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呢?

微博 CEO 王高飛在某次電話會議裡說的話正中要害:

第一,他說:

相對於純信息流產品,微博有社交關係上的優勢,一方面,微博的信息流已經從純時間流到關係流再到興趣流轉變,而興趣流就是基於降低新用戶使用門檻和提高中高頻用戶的使用時長為目標的;

意思是,頭條你不要總講機器學習和分發有多好,所有的信息流產品都可以做類似的事情,而且微博就正在做了。

第二,他說:

另一方面,純信息流產品的問題在於沒有以內容生產者為中心的社交關係,用戶無法有效留存。

意思是,我們微博有社交關係在,留存率高,而且可以加入機器學習,但你頭條想反向行之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最後,他還提了很有意思的一個觀點:

而中國的手機用戶普遍會在12個月左右換一次手機,純信息流產品多半需要重新獲取一遍用戶。”

我覺得這點說的正中要害。

社交關係是最強的留存。

所以,為什麼頭條現在開始做頭條問答、微頭條等各種社交的嘗試呢?相信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而社交產品這個東西,確實不是能預判或設計出來的。所以頭條內部孵化了諸如內涵段子、抖音等很多產品,而外部也投資了很多初創公司,還算是個挺好的思路。

總結來看,頭條新聞產品本身還是個流量生態,這在和巨頭的爭鬥中,必然還是有很大的壓力。而以抖音為首的視頻產品,目前看有脫穎而出的可能性。至於社交屬性能不能補齊,則就真的是看命了。

------------

42章經,思考事物本質

發送關鍵詞“頭條”到 42章經 (公號ID:myfotytwo),獲取更多“今日頭條”相關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