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醫廖傑遠:科技改變醫療

文/王海倫 GPLP獨家首發

“在微醫創建之初,只有一個夢想,希望能夠通過技術和創新提升中國的醫療體系效率。”廖傑遠深信科技改變生活。

創業八年,在醫療這個難題面前,微醫幾經磨難,紮根成長起來。

2018年5月9日,醫療健康科技平臺微醫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醫”)宣佈完成5億美元規模的Pre-IPO輪融資。本次融資完成後,微醫的整體估值飆升至5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近350億元)。

這讓微醫成為名副其實的醫療科技獨角獸——在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評選出的全球26家最有價值科技公司(該評選根據PitchBook最新的風險投資支持公司估值進行排名)當中,入選榜單的有Uber、Lyft、滴滴、美團點評、今日頭條、Paytm等各領域的行業領軍企業,微醫是唯一一家醫療健康科技公司。

微醫的科技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

與小米創始人雷軍的偶像喬布斯創立一家偉大企業不同,微醫的創始人廖傑遠則希望利用技術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埃隆∙馬斯克經常思考這個世界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什麼,哪些會影響到人類的未來。

微醫廖傑遠:科技改變醫療

他高度信任科技,曾帶頭研發了中國第一套能聽會說的“中國話王”,作為早期創始人創立了科大訊飛,走在中國技術的前沿,2010年,開始第二次創業微醫。

他的創業與一件真實的故事有關。

2009年,廖傑遠兩歲的侄兒生病了。

於是,他決定在醫療裡面利用技術做點事情。

沒有人相信他們會成功。

小米成立時,雷軍發愁招聘,投資人表示懷疑,微醫企業也同樣如此。

廖傑遠只能對身邊所有人,包括投資人、員工一次一次重複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我們當初決定投資其實也並沒有多大把握,最終決定投資,是因為創始人廖傑遠的眼裡放光,他是真的喜歡這件事情。”該投資人朋友表示,投資決定的當天晚上,他們四個人討論了很久,最終,創始人的情懷打動了他們,“他並不是為了錢創業。”

“我相信真正有過一線切身體會的人,都會為科技促進醫療效率的提升而喝彩,併為這個行業裡多年努力付出的人所感動。”醫療創業,廖傑遠深有感觸。

艱難環境下,支撐廖傑遠走下去的只有信仰,那就是他堅信科技可以改變醫療。

但解決了掛號問題,這遠不能解決醫療真正的問題,接下來他要面臨的問題更多,比如,他該如何做好醫療服務、他又如何真正解決看病難的難題?

而在用戶端,用戶通過掛號及線上問診就能輕易的實現遠程看病的難題。

此外,微醫還通過自主研發的互聯網醫聯體8大系統,通過醫療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及資源協同,進而提升醫療服務體系的效率。

堅持了8年,微醫終於獲得了肯定——在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評選出的全球26家最有價值科技公司(該評選根據PitchBook最新的風險投資支持公司估值進行排名)當中,入選榜單的有Uber、Lyft、滴滴、美團點評、今日頭條、Paytm等各領域的行業領軍企業,微醫是唯一一家醫療健康科技公司。

醫療科技獨角獸,微醫名副其實。

微醫的追求:科技改變醫療

“大水之中,必有大魚。”

醫療行業正是這樣一個巨大的海洋。

毋庸置疑,中國有14億人口,幾乎每個人都有看病的需求。

然而,關於看病,只要一提到“看病”,有一個非常順口的詞語就立刻跟出來,那就是“看病難看病貴”。

如何解決這個供需矛盾?

首先,技術賦能醫療,只有充分利用技術手段才能最大限度的解放醫生。

比如,在醫生看病前,提前進行精準匹配,縮短雙方時間。

資料顯示,在微醫平臺上,患者可以上傳病歷、檢測報告等,微醫根據自身的疾病庫,大致判斷病種,推薦專家團隊,專家團隊的助理再次進行醫生與患者的匹配,這樣最大可能實現精準醫療,縮短雙方就診時間。

最終,通過建立行業健康的行業雲及處方共享平臺,實現大數據和雲計劃驅動整個醫療行業醫藥險的全面升級。

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我們最深刻的一個體會是醫療、醫療科技、醫療醫藥和醫保這個龐大而艱鉅的體系裡面,如果你單一在一條線上尋找價值模型,尋找盈利模式,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真正的把產業鏈貫通,把雲、醫、藥、險整個產業鏈貫通之後,你才會豁然開朗,你會發現每一條業務線不僅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而且你恰恰是通過這個業務鏈的貫通,你突破性的解決了這個行業的沉澱已久的難點問題,迎來了一個巨大的全新的一個市場的藍海。”

由技術改變醫療到通過HMO系統提升醫療體系效率,微醫的8年走了一條更難的路——相比其他科技公司,諸如滴滴及Uber、包括小米的成長經歷,微醫成長的並沒有那麼快。

資料顯示,直到2019年,微醫才會有赴港上市計劃。

“目前我們正在進行內部重組,計劃將微醫療、微醫藥、微醫保這三塊HMO相關的業務作為一個整體,到香港上市。“微醫首席首席戰略官陳弘哲曾對媒體透露。

但微醫卻更驕傲及自豪,因為解決看病難的問題遠比解決出行難得問題更重要。

生命對所有人來說只有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