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了不起的江西人,曾撐起中國文化的半壁江山!

「关注」了不起的江西人,曾撑起中国文化的半壁江山!

在古代,江西文化發達。從全國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說江西是文化大省,這是因為江西曆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發源地的緣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遭受戰亂和帝國主義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壞,損失慘重。在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下,還保存著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現從總體上看,分如下十二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一)讀書成風

江西古代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不讀書,就不能傳承歷史文化。這種讀書的傳統起於何時呢?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學都好,但其貌不揚,孔子不喜歡,於是離開孔子,“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後,作了自我批評,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江西人建友教書院紀念他,他的墳墓在南昌二中校園內,文革時被毀(據《史記正義》說子羽墓在山東鄒城縣,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學校。江西曆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學都非常好,魯迅稱譽他是“偉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讀書馬虎。他的意思是指漢代經學家們大搞訓詁學,作繁瑣的考證,浪費大量精力時間,沒有必要,提出批評。他如果不“好讀書”,不認真讀書,怎麼能夠寫出那麼多好詩好文來呢!一篇《桃花源記》沒有人能超過,包括蘇軾這樣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達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國仿製的世外桃源勝境,竟有14處之多,還有人在繼續仿製。至於學習、模仿他的詩,那就更多了。陶潛讀書,有優良的家庭傳統。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幹人,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母親之一。陶侃父親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髮留賓”“土碗送子”“歸還乾魚”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潛都有珍惜寸陰的精神和傳統。陶侃常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潛在一道《雜詩》中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歐陽修的母親,也是中國四大母親之一,歐陽修父親早逝,歐母“畫荻教子”,成為千古佳話。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的母親,“鳴機夜課”,也是教子成龍的賢母。宋代時,饒州人讀書,蔚然成風,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記載:饒州“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明代時,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親督促兒子勤奮讀書的風氣,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高考成績,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國前茅,繼承了二千多年讀書成風的優良傳統。

(二)科舉成名

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科舉制規定:讀書數年的生員,在縣一級考試及格者為秀才,在州(郡)、隨後為在省一級考試及格者為舉人,在京城由禮部主持考試及格者為進士,其中由皇帝親試,確定為進士中的前三名者,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原則上三年一輪,所以民俗有“狀元三年一個”的說法。考中進士者,一般可獲得知縣的職務,也即有七品官銜。通過文化考試,出任封建社會的官職,比由官員鄉紳推薦出任官職,顯然是一種進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詔,從光緒三十二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改由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由隋至清,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

(三)作家成派

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居全國第二位,略少於浙江。在眾多的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潛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創的倡導言必的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里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此外還有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派的同光體等。這些文學方面的派別,各有優劣長短,但在歷史上影響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價值。

(四)學者成林

首先是哲學家多,在《哲學大辭典》中收入江西宋明時期哲學家50人,佔全國同期哲學家的16%以上。理學是儒家哲學的新發展。周敦頤是理學的奠基者,又是教育家,原為湖南道縣人。他長期在江西從政為官,後隱居廬山北麓蓮花峰下,創濂溪書院講學,他自認為是江西九江人。理學兩大派的開創者朱熹、陸九淵,都是江西人。宋、元、明三代,追隨他們的學者很多,形成理學的強大陣營。其次是史學家多,在《二十四史》中,江西人歐陽修主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揭斯、歐陽玄主修《宋史》《遼史》《金史》,江西人共主修五史。大型史學著作《三通》,即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鄭樵的《通志》、元朝江西樂平人馬端臨的《文南通考》,《三通》的三位作者,江西佔了一位。還有好幾位作者有重要的史學著述。宋、元、明有三部大類書《冊府元龜》《經世大典》《永樂大典》,主編王欽若、歐陽玄、解縉都是大學者,都是江西人。再次是文學家多,前面已有介紹,這裡補充一句的是,唐宋八大散文家江西有三家,即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文、史、哲是古代的三大學科。在其他學科也都有許多傑出人才,如自然科學家奉新人宋應星,天文學家婺源人齊彥槐,地理學家崇仁人樂史、吉水人羅洪先,農學家泰和人曾安止,醫學家樂安人董起潛、安福人王以斌、南昌人喻昌、新幹人洪金鼎,建築學家永修人雷發達,書畫家進賢人董源、徐熙、南昌人朱耷,音樂家永新人許禾子,風水學家寧都人曾文口、廖均卿,空想社會主義學家永豐人何心隱(原名羅汝元)等等,在全國都是各學科的第一流人物,甚至是開創性的人物。

(五)仕宦成群

在隋唐以前做官,要靠推薦。被推薦者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須要有相當的地位、身世和聲譽。江西那時世家大族少,做高官顯宦的也就少。如東晉陶侃出身貧民,做到大司馬兼八州刺史,是靠個人奮鬥,是亂世出英雄。隋唐以後,科舉代替推薦,由科舉選拔人才,江西士人奮發,在朝中和地方上做官的漸次增多。自唐至清,江西人任宰相的28位,任副宰相的62位。任尚書、巡撫、翰林、御史的數以百計,在《二十四史》上列傳的有500餘人。上述人物中,當然也有不足稱道者,如嚴嵩等人,既貪汙,又做了許多壞事,但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能奉公守法、清廉勤政,許多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所貢獻,不少人物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響,如歐陽修、王安石、朱熹、文天祥這些傑出人物。先賢、先哲、先烈們留下的文化遺存,雖經歷次浩劫,仍然保存了大量著述、文物、建築和遺蹟,供後人學習和憑弔。

(六)著述成山

江西是文獻之邦。這裡的文指典籍,獻指宿賢,或稱文章節義之邦。江西有古籍一萬餘部,有許多著名的文集、專集、全集傳世。據《四庫全書》記載,吉安、豐城、泰和、安福、臨川等縣,均有文集一二千部之多。有許多全國第一流的作品。至今中學、大學語文課本,所選江西人的優秀作品,佔有相當的比重。

(七)志士成山

江西有一大批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漢晉以來,即擁有眾多的慷慨節義之士。宜春的陳重、鄱陽的雷義、南昌的徐稚,是其中的著名者。唐宋以後,節義之士更多。高尚的士風,必然影響民風、官風。各州縣方誌,普遍反映“民風強悍”,影響所及,歷代農民暴動此起彼伏,綿延不斷。近現代參與太平天國起義和紅軍革命戰爭的人士也特別多,以致有名有姓的紅軍烈士有近25萬人。

(八)佛道成宗

江西是佛道兩教的源流之地,形成寵大的宗教派別。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和他的曾孫張盛。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後,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正一派在中國南方,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諸國,有著廣泛的影響。晉代的許遜,在道教中形成萬壽宮系統,成為獨樹一幟的道門分支。許遜實際上是位治水專家,受到江西老百姓愛戴,各處建萬壽宮祭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凡有江西人到的地方,就有萬壽宮的存在,尤其明清時期,隨著江西商人的腳跡,萬壽宮遍佈全國,它幾乎成了江西的象徵。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宗教。道教主張修今生,希望長生不老;佛教主張修來世,希望轉生西方極樂世界。廬山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十派之一淨土宗的發源地,創始人是晉代慧遠和尚,他放棄繁瑣的唸經禮佛,提出“口唸彌陀,心注西方,坐禪修定,息心忘知”十六字真言,代替唸經禮佛,用簡單方法修行,從而使佛教普及化、大眾化,使佛教由上層人士傳入普通平民。至今,國內及日本、韓國仍有眾多淨土宗信徒。中國佛教最大的派別是禪宗,他們使佛教普及化、群眾化的步子走得比淨土宗更遠,他們既放棄唸經禮佛,也不要坐禪修行,提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們在江西獲得很大發展。禪宗尊印僧達摩為第一代祖師,其駐錫地為河南嵩山少林寺,至唐代武則天時,第六代分為漸悟派的北方神秀和頓悟派的南方慧能。江西安福人行思和尚,到廣東韶州曹溪南華寺,拜六祖慧能為師,成為他的大弟子,被稱為七祖。行思回到吉安青原山靜居寺傳法,後分為三宗,他五傳至宜豐洞山良价,六傳至宜黃曹山本寂,稱為曹洞宗;七傳至韶州雲門山光泰禪院文偃,稱雲門宗;九傳至金陵清涼院法眼大禪師文益,稱法眼宗。另有禪宗第八代馬祖道一,本為四川什邡人,師從六祖慧能另一位大弟子南嶽衡山懷讓,得法後,至江西傳法,廬山馬祖洞、靖安寶豐寺、鷹潭馬祖巖、贛州馬祖巖等,都是他傳法修行的場所,他創立的門派稱為洪州宗,其後分為溈仰、臨濟二宗。禪門五宗(曹洞、雲門、法眼、溈仰、臨濟)廣為傳播,為中國佛教主流。雲門、法眼二宗,至南宋時逐漸衰落,但卻傳入日本、朝鮮。時至今日,中國和東亞的佛教徒,仍多出自禪門五宗之下。因此,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廬山東林寺,吉安淨居寺,雲山真如寺,九江能仁寺一直是全國重點寺院,受到國家保護,多年前即對外開放。近年來,宜豐洞山,宜黃曹山,宜春仰山,靖安寶峰寺等,多有外地和日本、韓國佛教徒前來朝拜。

(九)古村成片

江西古村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馬克思解剖商品,弄清楚了資本主義。我們要解剖古村,才能弄清封建主義。封建社會建立的基礎,尤其是中國的封建社會的基礎,包括小農經濟、地主土地所有制、宗法制度、科舉制度、儒家思想等,及以此為前提的建築、藝術、雕刻、書畫、習俗等等,都在古村中有集中、完整、生動、具體的表現。解剖古村,就使我們更瞭解中國封建社會,瞭解它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特別是瞭解它為什麼延續那麼長久和那麼頑固。當我們解剖那些歷史悠久、規模龐大、文化發達、積澱深厚、世家巨姓的村落,就瞭解、認識得更清楚。就對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艱鉅性和長期性有更清醒的認識。而江西因屬文獻之邦,鴻儒巨宦、達官富賈特別多,古代遺留下來的典雅壯觀的村落,在全省猶如星羅棋佈,比比皆是,它們既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又是中國第一流民居建築的典範。江西古村與北方四合院、西北窯洞、西南吊腳樓截然不同,與東南沿海因防備颱風襲擊而建得低矮的民居也迥然有異。它們多為兩層,上層藏物,下層住人,大都青磚灰瓦,木架結構,石料為門,附設庭院,富豪者還橫聯縱進,至少旁加側屋,後帶倒廳。明式建築的大門設在一旁,成品字形廳,清式建築的大門改置中央,成口字形廳。先搭屋架,後建屋牆,因而有“牆倒屋不倒”的優點。大多馬頭牆高聳,或四周高牆,以天井採光。它完全可與徽派建築媲美。它們除許多分散的、較小的、單純務農的村落建築略為一般的以外,凡稍大稍好的村落,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前人攻讀致仕的古村,多有巍峨宏偉的祠堂,寬敞精美的宅第,裝飾優雅的書院、學館、花園,還有莊重的塔、橋、牌坊、牌樓、旗杆石,以及匾聯、石刻、名樹、墨跡和文物等如樂安的流坑,婺源的理坑,吉州的盧家洲,泰和的爵譽、蜀口,安福的三舍,進賢的艾溪,新建的大塘等;二是經商致富的古村,它們建有大小、風格、式樣、規制一致的住宅,這是富商大賈為家人、甚至為族人統一興建的,有的四棟、六棟、八棟,多的達三、四十棟,縱橫交錯,聯成一體,宏大壯觀。而且都是雙數,並有圍牆聯接,自成院落,前後多半附有美麗寬闊的花園。有的還建築村牆,繞以溪水,既寬又深,如護城河,村莊內外廣植林木,濃蔭遮天。如青原的美陂,吉水的桑園,婺源的延村、安福的塘邊,吉安的唐賢坊,豐城的白馬寨、厚板塘等。當然,也有一、二兩類同處一村的,如上述遠近聞名的流坑村、美陂村,甚至是仕、農、工、商四者並存又相互結合的古村;三是聚族而居的古村。江西古村一般都是聚族而居,這裡僅是從建築角度來講,即一個大門進去,周遭高大圍牆,裡面千門萬戶、四通八達。圍牆之內,住著一個祖宗所生的數十百戶人家,說是一村,實為一家。有的以天井計算單位,如36個天井,48個天井,一個天井周圍邊有若干房間,可住一二戶,房間之多,如同蜂巢蟻穴一般,稱為某某大屋。而圍屋卻是中間一個特大的天井,四周建有住房、廚房、廳堂、倉庫等,一大家族住在其中,外面以高大的圍牆保護。前者如吉水的鄧家大屋,永豐的羅家大屋,奉新的岳家大屋,後者如安遠的東生圍,龍南的關西圍等,往往就是這類古村。它們外觀有圓形、方形、長方形、不規則形,以方形居多。大屋、圍屋的四角建有望樓、碉堡,屋外多有溪水或挖掘水溝環繞,以加強保護。採取這種封閉式很強的模式,一般為避戰亂從中原南遷和為逃倭寇從閩浙西遷的兩部分客家人所建,也有因靠近山區,為防盜所需的本地人和外來人所建。這三類古村的民居和一些建築物,有許多已是“縣保”“省保”“國保”單位,或國家與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有的還正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它們既是我們研究古代文化的歷史遺存,又是需要加強保護的珍貴文物,還是今天旅遊觀光的古老家園。

(十)故居成千

江西是革命聖地、革命搖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演習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裡開闢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道路,創造了先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然後奪取全國政權的模式。絕大多數的共和國創始人都在江西活動過,他們的腳跡踏遍了江西的山山水水,留下的任何痕跡,都是珍貴的革命文物,領袖們的舊居就有數百上千處,萍鄉、南昌、井岡山、瑞金、弋陽、興國等地,是革命遺址比較集中的地方,有許多紀念性的場館、祠宇、房舍和戰場。當年土地革命和紅軍戰爭留下的井岡山精神,一直在鼓舞江西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奮勇前進。江西還是近代太平天國起義的重要戰場和辛亥革命二次起義的發源地,留下的近代革命的故居、舊址、遺蹟、戰場等,同樣是革命文化的寶貴財富。

(十一)陶瓷成都

江西產瓷有三千年歷史。古瓷窯遍佈全省,南昌洪州窯、吉州永和窯、撫州白舍窯、贛州七里窯等自古有名。景德鎮窯更天下聞名,青花、玲瓏、粉彩、色釉,稱四大名瓷,其各類陶瓷產品,壟斷全國市場,達七八百年之久,並遠銷海外。在歐洲,中世紀的景瓷與黃金等價,尤其是御窯產品,更為珍貴。當時景德鎮市場還有外幣流通。景德鎮不僅是中國的瓷都,而且是世界的瓷都。國外將中國稱為瓷器之國。景瓷的暢銷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人們說中國有“四大發明”,其實應該是五大發明,這就是要加上瓷器。

(十二)青銅成王

江西的青銅文化和遺存,為南方之首,可與北方媲美。瑞昌銅嶺,樟樹吳城,新幹大洋洲,三次發掘,震驚中外。許多珍品,舉世矚目。瑞昌銅嶺是至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銅礦,有資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在新幹大洲發現的窯藏,有475件青銅器,有許多珍貴和稀有的禮器、樂器、兵器、工具、雜器等,其中尤以伏鳥雙尾虎和雙面神人像為歷來所僅見。中國古代使用的銅錢,很大的份額,在江西鑄造。宋代江西饒州永平監鑄造的銅錢達61萬貫,佔全國總額的12%,加上江州廣寧監、撫州裕國監、臨江軍豐餘監和贛州鑄錢院等處所鑄的錢幣,則為數更多。宋代的鉛山場,是全國三大銅場之一。至明代初年,江西鑄錢數佔全國總額的37%以上。至今,德興、鉛山、東鄉等銅礦,仍全國有名,而貴溪冶銅廠,在銅業界,更是獨佔鰲頭。

江西文化遺存,遠不止上述這些方面。祖傳各類文物、古董、字畫、贛劇、採茶、儺舞、山歌、燈綵、建築以及風土民情等,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容,有待我們去發掘、整理,並加以利用、繼承和發揚。

總之,江西有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是名符其實的文化大省。我們的任務是需要了解它,學習它,認識它,保護它,宣傳它,利用它,去粗取精,古為今用,繼承它的優良傳統,發揮它的教育、感化、觀賞、激勵的重大作用。

既往昔,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望我輩江右人,知恥後勇,居安思危,積極進取,敢為人先,一往無前,重塑江右人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