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称为大清皇帝第一,其王者之气非康熙、雍正、乾隆所能比

清代十二个皇帝中,要说谁文治武功最突出,那非康熙莫属;要说谁最勤政,那非雍正莫属;要说谁主政时期的国力最强盛;那非乾隆莫属。然而要论谁最能忍辱负重,最有王者之气,除皇太极无他人矣。

此人被称为大清皇帝第一,其王者之气非康熙、雍正、乾隆所能比

皇太极是大清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人物,也是名副其实的大清皇帝第一,他是个天生的征服者,上天赋予他帝王的霸气,果断的作风、聪慧的头脑,他做的两件大事影响千古,彪炳史册。其一是改民族女真为满洲,另一件是改国号为大清。我们仅仅从皇太极搬掉三大贝勒一事上就足见他的高明之处。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他身后并未留下遗诏确立继位人,反而留下了“八王共治”的这一天大隐患。尽管皇太极在最终的角逐中接管了两黄旗并继承了汗位,可是他的这个汗王当的确实窝囊。

在登基大典上,皇太极首先带领四小贝勒及其兄弟子侄,向代善、莽古尔泰、阿敏行大礼,而这三位大贝勒安然端坐,接受叩拜。根据努尔哈赤留下的“八王共治”的国策,皇太极虽然登上汗位,但从登基那天开始,便一直实行四大贝勒并坐大政殿同受群臣朝贺的形式,而且还要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政务,都有值月贝勒掌管,此时的后金在事实上形成了四个皇帝轮流当国的局面。

此人被称为大清皇帝第一,其王者之气非康熙、雍正、乾隆所能比

对于皇太极来说,这是痛苦的磨砺、意志的考验。论实力,当时的皇太极连代善都比不上,莽古尔泰和阿敏也与之势力相当,想要搬掉任何一个绝非易事。况且,三大贝勒以汗兄自居、拥功自傲,在皇太极即位后,都或多或少地有谋逆及藐视汗王的表现,皇太极看在心里,虽然隐忍不发,但却使他非常难受。

1629年(天聪三年),皇太极率兵第一次进攻明朝内地的时候,军队已经到达蒙古喀喇沁部的青城(今赤峰南),代善和蒙古尔泰却极力反对,坚决要求退兵。皇太极尽管不同意,却也无可奈何,不敢断然发布进军的命令。

皇太极认为,如果此次出征半途而废,那将在士气上给八旗官兵带来消极影响,倒不如冒险进兵,打个大胜仗,彻底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后来因为其他将领都一致主张出兵,大家一起说服代善和莽古尔泰,征得他们的同意后,皇太极这才敢发布进军的命令。

此人被称为大清皇帝第一,其王者之气非康熙、雍正、乾隆所能比

经过几年的经营,皇太极和三大贝勒的势力此消彼长,他越来越觉得不应该再与三大贝勒平起平坐了。他必须出手,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他本人,结束四大贝勒共治国政的局面是必须要解决了,皇太极要加强专制,要一人面南称尊。

为此,皇太极决定从基础做起,从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利入手。他极力笼络四小贝勒,尤其是拥有两白旗的多尔衮、多铎兄弟,以增强与三大贝勒抗衡的力量。

尽管皇太极长期保持着对三位兄长的谦恭和礼敬,但是在他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便向每旗派设了一名掌旗务大臣,有参与事务的权力,直接向他本人负责。不久,皇太极又扩大了议政会议的范围,所有贝勒都可参与议政,另外每旗还增派三名议政大臣,八旗旗主对国政的控制权被打破了。

此人被称为大清皇帝第一,其王者之气非康熙、雍正、乾隆所能比

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以政事烦杂,不应使兄长过于劳累为由,免去了三大贝勒按月分掌国政的旧例,而以诸小贝勒代理值月当班的事务。皇太极沉着冷静,聪睿而又坚韧,他善于等待时机,他在等待三大贝勒暴露把柄的时机,一旦时机出现,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手。

其后,三大贝勒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犯上之举,皇太极正是抓住了这些把柄,将三大贝勒掀翻在地,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上。不过,这才只是解决了内部问题,而在后金外部,还有更大的难题。

当时,军事上袁崇焕在辽东蓄势待发,后金八旗却屡屡受挫,士气低落;蒙古因大明拉拢与后金关系出现裂缝,随时都有可能倒戈;还有朝鲜,在边境摆下重兵,形成合围之势;最为关键的是因为努尔哈赤采取了错误的国策,对归附的汉人实行了残酷的统治,这引起了大批汉人倒向大明,人口也急剧减少,生产力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物资匮乏。

此人被称为大清皇帝第一,其王者之气非康熙、雍正、乾隆所能比

在这样的环境下,皇太极还是挺了过来,他首先解决的是“八王共治”这一最棘手内部问题,然后才腾出手来解决外部问题。单凭这些政绩,说皇太极是大清第一皇帝一点也不为过,比起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