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人物|楚國智囊申叔時

观察人物|楚国智囊申叔时

观察人物|楚国智囊申叔时

蹊田奪牛

陳國君臣荒淫,使得受辱的夏徵舒奮發作亂,殺死了國君陳靈公,靈公的兒子公子午避居在晉國。陳國之亂一時成為國際大事。

申叔時請求申辯,楚王說:“沒問題啊。”申叔時於是講了一個“蹊田奪牛”的故事:有人牽牛踩了別人的田,那人就把他的牛奪走了。這樣的事說得過去嗎?楚王說,這樣的事太過分了。申叔時說:“夏徵舒殺了他的國君,他的罪惡滔天,討伐並殺了他,這是君王的大義。但君王還順帶奪取了陳國,這跟蹊田奪牛有什麼區別呢?以討伐罪人伸張正義號召大家,卻以貪婪來結束,這怎麼可以呢,又有什麼值得祝賀呢?”楚莊王恍然大悟:“好,別人沒對我說過這樣的話啊。我們讓陳國復國可以嗎?”申叔時說:“當然可以。這就是我們俗話說‘取諸其懷而與之’的意思,從他的懷裡拿出來再給他。”

於是莊王宣佈收回成命,履行諾言,還派人去把已逃到晉國的陳國公子午迎接回陳國繼承君位。

观察人物|楚国智囊申叔时

太子的教育

楚莊王能夠問鼎中原,除了他個人的心胸大度外,還在於他有一批賢臣。申叔時就是一個先知式大臣。楚莊王請大夫士亶教導太子箴,士亶認為自己沒有才能。但莊王認為他德行很高,堅持要他輔導太子。士亶就去請教申叔時,怎樣教育太子這樣的下一代?

申叔時胸有成竹地說:

教他春秋大義,使他懂得褒善貶惡的道理,以誡勉其心;

教他讀先王世系譜牒,使他知道有德行的人能名聲顯揚,昏庸的人要被廢黜,來鼓勵和約束他的行為;

用詩歌來教育他,對他宣揚先王的德業,來開拓他的志向;

用禮儀來教育他,使他知道尊卑上下的法度;

用音樂來教育他,來洗滌他身上的汙穢,使他穩重而不輕浮;

用法令來教育他,使他懂得百官的職事;

用治國的嘉言來教育他,使他發揚美德,知道先王務必以德對待百姓;

用史書來教育他,使他懂得歷代成敗興衰的道理而引起警戒;

用先王的訓典來教育他,使他知道宗族的發展繁衍,使行為符合道義。

申叔時提出要教育太子學習“春秋”“世”“詩”“禮”“樂”“令”“語”“故志”“訓典”。當時所能學的都在其中,可見申叔時的開放心態。

如此全面教導還不聽從的話,那就不是一個可以教育好的人了。那還可以教養成人嗎?那太子即位您就引退,自己引退就顯示出自重,否則就會時常感到慚愧。

申叔時的話反映了春秋時代貴族們的教育實踐,而申顯然總結得更有體系。尤其是申叔時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思想跟中原諸侯國並無不同,南方蠻楚對中原文化的熟悉程度可以證實當時的國際社會是非常開放的。

观察人物|楚国智囊申叔时

楚宋之爭

前595年,楚國的大臣申無畏到宋國借道被殺。楚王以此名義伐宋,自秋九月,到第二年夏五月,圍攻宋國國都。宋國人以為晉國會來救援,故死守城池。楚軍久攻不下,千里行師,補給不足,主帥公子側沒有主意。楚莊王只得下令班師。無畏的兒子申犀在楚王的馬前叩頭說,他父親明知會死,但不敢違背君王的命令。現在君王卻說話不算數了。楚王很難堪,他是對申無畏說過如他被殺就為他報仇的話,現在他在無畏的兒子面前說不出話來。

此時,為楚王駕車的是申叔時,楚國人的血性挑戰著這位先知,他給楚王出了一個主意:“我們讓軍士蓋房子,讓種田的人回來種地,表示我們在這裡要打消耗戰了。宋國人肯定害怕。”楚王依計而行。

宋國都城的糧草早就吃完,人多餓死。看到楚軍的這種情況,不由得不害怕,宋國大夫華元自告奮勇,隻身夜闖楚營,找主帥公子側進行和談。華元對公子側說出宋國的實情,困難情況外人難以想象,“易子而食,析骸以爨”,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交換著殺了吃掉,把死人的屍骨當柴火燒火做飯。儘管如此,如果楚國想籤城下之盟,那是休想,他們寧願讓國家滅亡,也不會這麼做。要想和談,楚軍必須退兵三十里,那樣的話,宋國就唯命是聽。

公子側跟華元為此盟誓,然後報告了楚莊王。楚軍因此退兵,宋楚兩國談和,華元做人質。兩國的盟詞說:“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後來派生出一個“爾虞我詐”的成語)。我不騙你,你不欺我。

這場僵持不下的戰爭最終收場,也算是申叔時的智謀之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