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他去世后,清政府是怎么对待他的家人的?

李鸿章,世人多称"李中堂",安徽合肥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其一生历经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是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之一的"淮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并且创立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师。其生前不仅堪称位极人臣,而且可以说是名扬海外,一直被西方视为大清国的代表人物。

那么,曾经生前叱咤风云的李鸿章,在其死后,清政府又是怎么对待其家人的呢?或许,很多读者朋友们都有着这样的疑问。

李鸿章出生于道光三年(1823),其家族在当地算是名门望族。其父李文安,是和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同榜考取的进士。李鸿章在家里兄弟中排行老二,大哥李瀚章,后来也官至总督;其下还有四个弟弟,后来也都是非富即贵。

李鸿章一共有三个夫人。分别是原配周氏、继室赵小莲和侧室莫氏。原配夫人周氏生子李经毓,但是早年夭折了。而周氏也在咸丰十一年(1861)病逝。继室夫人赵小莲,生子李经述,李经述以嫡子的身份,继承了清政府在李鸿章死后为其追晋的一等侯爵的爵位,但因为他对于其父的去世过于悲痛,不久后就去世了。清政府接受袁世凯的建议,将李经述列入国史馆孝友传。

李经述有一个儿子叫李国杰,是其长子。在其父死后,承袭了其祖父的爵位。在清朝末年,历任散秩大臣、广州副都统(1906)、镶黄旗蒙古副都统(1907)、农商部左臣(1908)。清宣统二年(1910),出任比利时钦差大臣。

李鸿章的侧室夫人莫氏,为李鸿章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李经远、李经迈、李经进。其中,只有李经迈成年。早年曾经担任清朝工部员外郎。其父死后,他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使奥匈帝国;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授予光禄卿一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母病归国,历任江苏、河南、浙江等地的按察使;宣统二年(1910),作为随员赴日、美、欧考察军事。宣统三年(1911),以候补侍郎署民政部右侍郎。

因为李鸿章几个儿子都属于老来得子,所以,在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儿子。于是,他的六弟李昭庆将自己的儿子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所以,李经方才是李鸿章名义上的长子。李经方在李鸿章生前,曾任驻日公使(1890)。甲午战后归国,并且随同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并被任命为交接台湾主权的主要负责人。

其父死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担任清政府的商约大臣。两年后的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任使英大臣。宣统三年(1911),调任邮传部左侍郎,在洋人的帮助下,兼任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

李鸿章还有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叫李菊藕的女儿,嫁给了当时另一位晚晴名臣张佩纶,作为继室。虽然这二位不太有名,但他们却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孙女,那就是近代著名作家张爱玲。而且,李鸿章死后,其遗产都分给了后代,他们的儿子,也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得到了天津租界八栋洋房,以及无数金银。

总的说来。清政府对于李鸿章这位"大清裱糊匠"的后人,待遇还不错。基本上没有受到迫害,该升官的升官,该袭爵的袭爵,也算是对这位为大清操劳一生的中兴之臣相当够意思了。